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转型

知识转型

知识转型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331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人文杂志、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5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广东金融学院首届教学改革研讨会等;知识转型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小强、蒋平、蒋喜锋等。

知识转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331 占比:99.12%

总计:17484篇

知识转型—发文趋势图

知识转型

-研究学者

  • 刘小强
  • 蒋平
  • 蒋喜锋
  • 郑彩国
  • 刘咏莲
  • 唐安奎
  • 夏天
  • 封春香
  • 朱玉江
  • 李俊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太平
    • 摘要: 自1982年《商标法》制定以来,我国商标法研究经历了商标法制度创立期、学理化初期和学理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四十年来我国商标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从浅层次的商标法知识介绍发展到逐渐学理化,商标法的主要范畴、主要制度和内在机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至今很难说我国已经形成商标法学,急需充分运用法教义学研究方法,构建商标法的理论体系,揭示商标法构造的内在机理,探索商标法研究和实践的独有的方法论基础,促进我国商标法研究进一步学理化,最终形成商标法学。
    • 叶隽
    • 摘要: 世俗知识、普通知识、高等知识对应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三人,呈现出现代中国的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架构的知识范式转型线索,和中国现代大学与学术制度建立的宏观语境。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一方面展示出个体知识人纵横勾连出的知识谱系立体交叉结构,另一方面展示出知识转型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若干复杂面相,这至少包括:知识生产制度、历史生成语境、作为载体的语言、作为主体的学人、学科规训的出现、公共领域的交错等,即在个体侨易背后是更高层次的范式侨易。
    • 陈国和
    • 摘要: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近现代知识转型的产物,它"涉及晚清以来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认,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①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章程》,其中"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史文章流别""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西国文学史"等。值得注意的是章程在介绍《历代文章流别》时提到"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
    • 韩小龙
    • 摘要: 语文知识教学"跑题"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知识的生活化理解或学术化理解对知识的语文理解的浸润问题.无论是文学教育甚至历史、德育、艺术和哲学,还是语言学的语法知识都存在着蕴含的语文性.既有跨学科的知识,又有涉及蕴藏体验、感悟和情感的语文理解和语文因素.语文审美直觉也具有它的物质自然属性:声音、文字、动作、情节、独白、图片等,深谙语文学习之道者总是能够非常熟练地将这些审美直觉物质对象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预设知识的语文边界,从知识的性质、价值、分类、层次、结构等方面加以约束,使文字学、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等专门学科的知识成为语文理解的知识,这样才能成其为语文课程知识.
    • 王丹艺
    •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不断冲击着知识及其创造、获取、认证和使用方式,并引发了两次重大的知识转型:从特定崇拜下的知识统治,转型为科学发展中的知识解放,再到科技迸发后的知识超载.教科书作为知识的具体化与传播的载体,必然会受到知识转型的影响.教科书内在的本质属性呈现出迭代演进的特征:从关注知识本身的有限知识经验的复制品,到借助教学传授"一切知识"的载体,再成为目标导向下帮助知识建构与生成的助学工具.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外在的形式表征也发生了改变:从源于神活歌舞与典籍传记的知识集锦,转型为普及化教育时期知识筛选重组后的学科教科书,再到标准化时代中获取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学习方案,最终实现了教科书从源于知识,到等于知识,再到基于知识的嬗变.由此,一种学习中心的教科书得以出现.
    • 张翼
    • 摘要: 近代藏书方式的变迁是晚清知识转型的一个表征。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晚清士人的求知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表达。20世纪初,图书馆开始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围绕藏书、编目、读者,晚清小说通过图书馆书写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地讨论了知识的源流、秩序与功能等问题,以矛盾和抵牾的方式留存了晚清知识转型的诸多面相。这种书写包蕴了晚清士人驳杂的知识经验、知识体系与知识观念,从对象、体验、观念等层面丰富了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 刘小强; 杨雅欣
    • 摘要: 知识和经济深度融合带来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在知识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一流学科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对一流学科的评价要从过去专注其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影响走向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影响.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三类:通过“社会相关性分析”可以评价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通过一流学科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评价作为过程的社会影响;通过“绩效评价”可以评价作为结果的社会影响.
    • 刘小强; 钟雪倩
    • 摘要: 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地区相继进行科研评价改革,共同趋势是从过去仅仅评价科研在学术共同体内的学术影响拓展到评价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影响.科研评价对社会影响的重视,在本质上是反映了当前知识和经济双重转型的背景.一流学科建设在逻辑上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科研评价对社会影响的重视也要求一流学科建设要重视学科的社会影响.走向注重社会影响的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学科建设理念从注重学术水平走向关注服务能力;学术观要从传统单一的学术观走向多元学术观;学科内涵要从传统学术化的二级学科走向应用问题导向的学科方向;学科评价要从纯学术水平评价拓展到社会影响评价;学科建设管理上要从完全学术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
    • 陈乐
    • 摘要: 现代大学面临着诸多形式的知识危机:知识消费主义对知识有用性的诉求,学术绩效主义对知识生产的规制,学科保守主义对知识创新的阻碍等.知识危机既根植于大学自身的知识属性,亦源生于知识转型时代的外部挑战.知识转型表现在诸如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模式1"到"模式2"的内涵式转换.危机或是转型的前奏,危机或许蕴含着机遇.大学应对知识危机,应将应用性、整合性、教育性、思想性等关键要素置入大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