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研评价

科研评价

科研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24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6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3048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评价与管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等;科研评价的相关文献由1041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均平、朱少强、丁宇等。

科研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6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048 占比:98.35%

总计:43772篇

科研评价—发文趋势图

科研评价

-研究学者

  • 邱均平
  • 朱少强
  • 丁宇
  • 姜春林
  • 汤建民
  • 董亚杰
  • 刘晓娟
  • 刘艳阳
  • 华薇娜
  • 史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艳辉; 朱李; 邱均平
    • 摘要: [研究目的]以“唯SCI”“SCI至上”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外流,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在“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旨为我国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正确的思路,使之回归到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来。[研究方法]首先回顾并梳理了我国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变迁机制,并从SCI论文的资助效益、流向现状、被引用次数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唯“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造成科研成果流失、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无法提升、国外知识垄断加剧等不良影响。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可视化分析了“科学网”上科研评价的专家评论信息,进一步提出了3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思路:打破“以刊评文”“奖励驱动”的现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研究结论]认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应聚焦在科学研究的“本质”,回归科研评价的“初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的,实施评价多元化,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 刘晓娟; 孙镘莉
    • 摘要: [目的/意义]以知乎为例研究中文社交媒体中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规律,为扩充Altmetrics数据源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从知乎的问答和专栏文章采集论文使用行为信息,将论文使用行为分为使用场景、使用形式和使用语境三方面,构建编码体系,通过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用户行为特点。[结论/发现]中文社交媒体上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行为可以反映论文的价值所在,增加论文的关注度;作为典型的中文社交媒体,知乎可以成为评价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新Altmetrics数据源。[创新/价值]探索中文社交媒体知乎中的论文使用行为,提出知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主流Altmetrics指标缺乏中文数据源的问题。
    • 杨柳; 沈利华
    • 摘要: [研究目的]比较Wikipedia提及和WoS引用的指标特征,为学界更加充分地利用相关资源,为数字环境下构建更为客观完善的科研成果计量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Altmetric.com追踪的Wikipedia提及数据,统计其数据量、学科等分布,获取Wikipedia高提及论文的WoS引用数据,对比Wikipedia和WoS在传播新发表论文速度、指标值累积模式、关注论文持续性及关注主题上的特点,探究二者在不同学科、出版年上的相关性差异。[研究结论]近5年半,Wikipedia共提及论文617203篇,高达83.07%的论文仅被提及过1次,对理学、医学类论文提及较多,人文社科类论文提及较少。Wikipedia反映新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更及时,指标值累积增长速度也更快,WoS对论文关注时间持续更久,论文出版第二年最易被WoS引用,出版当年最易被Wikipedia提及;Wikipedia关注高、WoS关注低的主题为动植物分布分类相关研究,二者关注皆高的主题为基因组学溯源人类演化史、发展史相关研究;WoS引用和Wikipedia提及之间相关性与指标值累积时间长短无关,但在不同学科上差异显著,仅历史与考古学、认知心理学的Wikipedia提及值对之后的WoS引用值有较好预见性。客观探究二者的相关性,至少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过滤过多提及次数为1的论文对相关趋势的稀释影响;二是从学科角度进行分类分析。
    • 朱敏; 梁朝晖; 姚林; 王翔坤; 曹梦琦
    • 摘要: 学术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引用信息,文献引用是科研评价和文献计量领域的主要分析对象和研究热点。相比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可视化方法既可以实现引用信息时序、层次结构的直观呈现,也可以实现复杂引用网络的交互式挖掘,对科研评价改革和文献计量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引用信息分析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学术引用信息可视化的一般框架;然后根据实体评价和文献计量两类应用场景对可视化方法进行分类,详细阐述了可视化方法在两类应用场景中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学术引用信息可视化面临的挑战和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谢会萍
    • 摘要: 英国科研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其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与其科研管理、监督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密切相关。本文从政府、产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英国科研评价政策、实践以及典型案例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英国在科研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方面的做法,以及对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
    • 汤建民
    • 摘要: 为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的科研发展状况,评价研究团队在2021年继续组织开展了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工作。2021年的评价仍然坚持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可重复验证和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当前实际等六大原则,评价对象包括208所民办本科院校和185所独立学院。此次评价,在原来发布的"侧重于鉴定功能的实力与水平评价排行榜"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基于发展视角和改进功能的增值评价排行榜"。研究结果显示:(1)西京学院、浙江树人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处于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实力排行榜前列;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高校处于独立学院科研实力排行榜前列。(2)近5年来,阳光学院、西京学院及无锡太湖学院等居于民办本科院校科研进步指数排行榜前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居于独立学院科研进步指数排行榜前列。(3)基于"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双重视角的考察,有利于对学校进行更为公平的观察。
    • 施瑾欢; 王慧
    • 摘要: 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卫生学科则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而加强国家安全治理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呈现由专业化向融合化、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专业准入由自由化向规范化、科研评价由论文型向综合评价型等转变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形势又对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参考和借鉴美国、欧洲及亚洲其他国家在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上的经验,结合我国实践,探索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的中国模式。建议赋予高校学科设置更大的弹性和自主性,促进多学科与医药卫生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高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加强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健全学科评估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资质准入、公共卫生教育认证标准、学科认证评估等方面标准,为我国公共卫生实践成效打好根基;通过重塑学科发展价值观、优化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科建设方向,实现学科发展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 宋艳辉
    • 摘要: 随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评价制度作为重要一环,其改革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科研评价作为判断学术成果价值的重要过程,科研评价制度应趋向于科学化、合理化。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对于科研评价的探索工作先于我国。比如,美国高校的评价制度最早引入“同行专家评议”,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引文计量法、社会评价法,通常是由第三方专门的评价机构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估;欧洲高校评价制度多以国家为主导,科研评估主要针对研究机构,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体科研评估,而不仅仅是面向学者个人的科研评价
    • 刘慧慧; 张树良
    • 摘要: 从马太效应视角,基于对基础研究评价与马太效应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解读,深入分析在基础研究评价各要素层面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我国现行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中国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改革方向的同时,重点从评价流程、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专家及评价对象等5个要素层面提出改革建议。
    • 汪梦媛; 操太圣
    • 摘要: 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形塑了大学科研评价标准的更迭,以知识逻辑为根基的传统大学科研评价标准日益朝向集知识、应用和社会三重逻辑为一体的多元科研评价标准演化。伴随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科研评价从人文化走向功利化,工具理性主导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科研评价标准遭到解构,这就要求重新审思大学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价值,促进不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有机耦合;观照大学科研评价传统的规训意蕴,重塑大学科研评价的价值理性;完善大学学术治理的法制建设,深植大学科研评价传统的文化基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