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权

海权

海权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21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军事、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131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学理论、南亚研究季刊、太平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2013年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第三届国际问题研究生论坛等;海权的相关文献由56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震、刘中民、刘怡等。

海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4 占比:4.8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2131 占比:95.15%

总计:12750篇

海权—发文趋势图

海权

-研究学者

  • 杨震
  • 刘中民
  • 刘怡
  • 张文木
  • 蔡亮
  • 倪乐雄
  • 李强华
  • 胡波
  • 刘新华
  • 宋海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强华
    •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海权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嬗变历程:海洋权利维护经历了从收复和捍卫海洋权利、开辟海洋权利维护新途径到提升海洋权利维护能力的嬗变;海洋利益实现经历了从发展海洋贸易、形成沿海开放布局、提升海洋开发能力到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嬗变;海军建设经历了从抵御侵略、实现近海防御、提升综合作战能力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支撑的嬗变。我国海权发展经验表现为:把促进和平发展作为海权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合作共赢作为海权发展的重要模式;把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海权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夯实海上力量作为海权发展的坚强后盾。我国未来海权发展将把掌控近海制海权与争取远海合作共赢相结合、坚持陆海统筹以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作为努力的方向。
    • 管飞
    • 摘要: 《海洋变局5000年:一部新全球史》,张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海洋变局5000年》之所以称为一部新全球史,新就新在把海权和全球史联系起来。本书的内容呈现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海权发展的历史线索:从古代海权、近代海权到现代海权,表现为一个个大国兴衰,塑造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
    • 胡杰
    • 摘要: 由炮轰哥本哈根、费希尔的对德战争构想和米尔斯克比尔事件三个历史案例观之,可以发现,英国一贯坚持预防性战争思维,将预防性战争作为应对海权威胁的重要手段。英国以预防性战争应对海权威胁源于其追求绝对安全的心理需求,这种惯性思维主要受到假想敌的动机和实力两大因素制约。英国发动的预防性战争遵循了它一贯的有限战争模式,决策者的个性和经历往往决定了英国是否能按照预防性战争思维制定政策,以及在关键时刻是否有决心发起预防性战争行动。
    • 张燕雪丹
    • 摘要: 一、涉外渔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渔权是海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渔权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渔权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保障。历史上海洋经济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对捕捞权益的争夺,如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关于英国沿岸鲱鱼渔业的捕捞权,就牵涉对于鲱鱼渔业的经济利益之争。当前,渔业在部分国家,特别是非洲、太平洋等发展中国家的海洋经济中仍占有非常可观的比例。
    • 李强华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晚清海权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嬗变历程、制约因素、对海防成败的影响以及典型人物海权思想和实践等方面,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依然存在论题模糊、研判标准唯西方化、研究方法单一以及对现实关切不足等缺憾。未来关于晚清海权问题的研究需要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四重转型”背景下重构晚清海权战略嬗变历程、以“过程—事件”分析法聚焦核心论题的探讨,并深入挖掘晚清海权战略的得失成败对我国未来海权发展的启示意义。
    • 刘学坤
    • 摘要: 海洋时代的国家关系、国家兴衰和地缘政治,现代海洋实践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海权建构和现代海军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政治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洋沟通国家联系、丰富国家关系,海洋深刻影响国家强弱兴衰,海洋活动塑造新的地缘政治。海洋经济通过对生产力推动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形态,并在资本主导的社会运转过程中加速新的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生成,复杂的海洋经济关系还直接引起新的普遍的社会矛盾,并为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由探险、海盗活动到海洋贸易的海洋活动的现代性转变带来了海权需要,海洋扩大国家权力边界,但19世纪海权建设的实质常常主要是霸权体系形成,海洋法治处于艰难探索中。海军历史性地成为强国象征和海权的国家保障,海军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源自海洋经济活动需求,海军运转高度依赖海洋经济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特征,其所揭示的海洋政治的规律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推动构建现代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南。
    • 刘霏
    • 摘要: 就地理位置而言,德国是一个陆上国家,但随着海洋权益的拓展,统一后的德国开始转变战略,向海洋强国迈进。19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实施以陆主海从为主的海权理论与实践;两次大战前后,德国采取以夺取制海权为主的海权理论与实践。德国海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变历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胡俊修
    • 摘要: 鸦片战争以降,外患时常自海上来,海权问题被突兀地抛在国人面前。相较晚清时期的被动和北洋时期的忽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社会的海权认知在三个维度有所突破,以“吻合新趋势”:一是就海防而言,以“假想敌”为参照,提出岛链建言,主张构筑多重海防线,变近海“守势防御”为远海“攻势防御”,确保海洋安全;二是就海权力量而言,超越单一军事维度,将海洋经济与国家发展相勾连,主张大力利用海洋资源、提振海运能力与海洋贸易,既繁荣民族经济,又助益海防;三是就国际局势而言,宏阔审视太平洋争锋形势与中国战略地位,主张中国既然是太平洋国家,当以太平洋安危为己任,积极谋求太平洋问题的话语权与世界和平。与此同时,国人维护海权的根本宗旨未有变化,赓续了以往自卫防御的和平主义诉求。这种民族危机语境下海权观念的变与不变,既表现出接纳新知的开明,又延续了追求和平的善意,两者皆呈现出同样的光辉,亦难脱时代和历史的局限。
    • 张晓梅
    • 摘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之下,人民海军的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个缩影。《2015年国防白皮书》指出,“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表明了人民军队对海洋权益的重视态度。
    • 杨震
    • 摘要: 国际海洋战略格局随着冷战的结束发生了巨大且影响深远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国际海洋战略格局的轴心地带从大西洋转移至太平洋,除美国外,中国自近代以来首次成为世界海洋战略格局中的主要国家,且实力快速发展的中国海军已被美国视为其海上霸权的挑战者。虽然同为海权思想的产物,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海洋战略与戈尔什科夫时代的苏联海洋战略在地缘政治因素、作战环境、海军功能、作战理念等诸多方面有着根本差异。中苏海洋安全战略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之间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海权关系与美苏之间争霸性的海权关系的本质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