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机械手
柔性机械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1023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2013年电子机械与微特结构工艺学术会议、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ICAC'2005)等;柔性机械手的相关文献由6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章军、吕兵等。
柔性机械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0235篇
占比:99.99%
总计:1010319篇
柔性机械手
-研究学者
- 李华
- 章军
- 吕兵
- 孙增圻
- 孙富春
- 吴全会
- 潘柏松
- 邵旭辉
- 李相伟
- 冯勇
- 张袅娜
- 万信飞
- 刘荣辉
- 吕月娥
- 唐正宁
- 开文忠
- 张帆
- 张戎军
- 张金涛
- 徐文福
- 支海波
- 朱延河
- 王城坡
- 王天铄
- 王皓
- 纪新刚
- 耿德旭
- 董增雅
- 袁晗
- 赵杰
- 赵铁军
- 郑永永
- 隋东宝
- 高国华
- 刘新建
- 吕佩举
- 吴家恒
- 周杰
- 周浪
- 张凯
- 张奇志
- 徐晨
- 李冰
- 杨凯
- 肖春龙
- 苏皓
- 范红强
- 赵思恺
- 饶崇明
- 于泽华
-
-
王春峰
-
-
摘要:
针对双臂柔性机械手末端控制,考虑关节电机动态特性和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非线性滑模控制方法。建立柔性机械手与关节电机的联合模型,并利用输出重定义的方法实现系统模型的解耦,并解决其非最小相位问题。重定义子系统和柔性模态子系统两部分。针对重定义子系统,设计一种非线性滑模控制器,可同时实现重定义输出变量和关节电机动态的鲁棒控制。推导出分解后的柔性模态在平衡点邻域的状态空间中的表达式,并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建立输出重定义系数与系统稳定性的约束关系,推导出双机械手末端位移的误差范围。仿真结果表明:关节电机动态的影响不可忽略,所提方法可显著改善系统响应性能。
-
-
于志宏;
张巧
-
-
摘要:
针对轴向大变形的柔性机械臂姿态检测问题,在传统分段恒定曲率(CPCC)传感检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FBG)的改进型分段恒定曲率(IPCC)传感检测模型。对CPCC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优化,考虑了非线性柔性材料变形而引起的附加变形,定量分析了FBG应变和耦合应变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应用IPCC传感检测模型检测位姿坐标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75 mm,欧拉角的最大误差小于1%,验证IPCC算法对大变形柔性机械臂空间姿态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能为实现反馈控制提供可靠的反馈数据。
-
-
吴全会;
邵旭辉;
潘柏松;
施罗杰
-
-
摘要:
为了满足工业领域中形状多变、物性多样、尺寸不一的复杂目标件抓取需求,模仿人手指关节并依据双指贴合抓取原理,设计达到包络贴合状态的双指柔性机械手.分析目标件外形轮廓的结构特点,提取目标件轮廓的抓取特征,获得柔性机械手的结构运动原理.根据柔性机械手运动原理,进行目标件包络夹取过程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搭建平台验证柔性机械手的性能.该机械手由柔性机械手指、驱动部件和位置补偿机构组成,可以实现圆柱体、圆锥件、长方体类零件的适应性抓取,具有较高的抓取可靠性与稳定性.
-
-
夏英凯;
朱明;
曾鑫;
王懿偲;
齐湘洪
-
-
摘要:
水产养殖是世界范围内食品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超过一半的水产品。但是,水产养殖目前面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以及产量及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机动灵活的水下作业装备,与传统的水下作业手段相比,在作业方式、范围、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于水产养殖监测及作业后,有望改变现有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业向机械化、工程化、智慧化、智能化转型,缓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危机。尽管水下机器人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目前在水产养殖业的推广应用仍非常有限,而且尚有诸多技术瓶颈未得到解决。本文面向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实际,对水质监测、视频监控及传输、目标识别与定位、高精度水下导航、智能规划与控制、机器人-机械手系统精准作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综合性参考。
-
-
田宝连
-
-
摘要:
为解决果实自动采摘的精准控制问题,设计了一款机器人柔性采摘机械手.详细介绍了机械手爪、连接件、气动控制等机构的设计原理,并基于西门子S7-200型PLC设计了机械手的电气控制回路和循环采摘程序,通过在果园现场采摘试验发现:该款机械手运行的柔性效果良好,采摘成功率为100%,没有出现掉果、漏摘等问题.
-
-
肖潇
-
-
摘要:
本文就当下柔性关节机械手的自适应控制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当机械手的系统参数较为准确的时候,其传统的反演控制算法可以基于实际状态反馈信息,对柔性关节机械手实现良好的控制。但是,若出现误差,会导致传统的控制方式下需要对关节加速度进行反馈,同时由于柔性机械手的控制信号当中有着噪声,就会对系统的动态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
-
张浩军
-
-
摘要:
采用自动化装配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而传统的装配设备都是以刚性机械手的应用为主,容易损坏电子元器件。文章分析了一种柔性装配机械手在电子装配生产车间的应用,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
-
席浩洋;
王挺;
姚辰;
徐瑶;
李小凡
-
-
摘要:
针对传统机械手结构复杂、适用性差等缺点,综合已有柔性机械手的优缺点,基于变色龙舌头在捕食时的变形特性,利用电机驱动,设计了一种仿生柔性机械手.该机械手采用无指结构,利用直线电机推杆引导弹性硅胶膜的屈曲变形实现对目标的柔性抓取.首先根据柔性机械手的特性,建立了力分析模型,分析了抓取过程中目标的受力状态.然后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抓取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机械手功能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柔性机械手具有适应性高、灵活性强等优点,能够对大小和表面特性各异的物体进行可靠抓取.
-
-
刘武常;
杨婵娟
-
-
摘要:
柔性机械手由机械臂体和执行器组成,在EAST装置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中作用重大,该设备臂体需达到定位精度高及耐高温的要求,据此本文完成了位姿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主要采用磁线性编码器芯片和倾角传感器芯片,实现了臂体姿态的精确定位,与上位机通过CAN总线方式实现数据交换,可在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115°C),系统整体控制过程及读取传感器信号主要由主控芯片完成,为采集电机的外表温度,结合温度传感器Pt100设计了调理电路,通过对高温、定位和姿态方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准确性较高且耐高温,满足设计的要求.
-
-
-
-
向荣
- 《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在前馈控制中引入系统参数的自适应律,使前馈控制设计不需要复杂的先验知识;由神经网络实现变结构控制中的控制切换,由变结构控制律导出其拓扑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很好地解决了柔性机械手的抖振问题,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
-
雷拥军;
吴宏鑫
- 《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ICAC'2005)》
| 2005年
-
摘要:
研究了柔性机械手的末端位置跟踪控制问题.首先介绍了基于特征模型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情况,然后基于特征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给出了柔性机械手的多输入多输出线性时变的特征模型.基于所选取的特征模型形式,通过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运用带有遗忘因子的递推加权最小二乘法在线辨识特征模型参数.依据在线得到的特征模型参数,实现跟踪前馈控删律与黄金分割自适应反馈控制律相结合的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最后,通过在预先完全不知对象模型的情况下,从平面两关节柔性机器人末端位置跟踪控制的数字仿真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辜承林;
杨凯
- 《第七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文章描述了一种新型柔性机械手的研制.这种新型机械手能够实现拟人抓取中的平滑运动.手指外径10mm,由两个弯曲部分、一个连接部分组成,弯曲部分为偏心嵌有线性SMA驱动器的单元电机;介绍了SMA丝和弹性手指的尺寸规格设计和制作方法;详细研究了弯曲部分的机械特性并给出了基于电阻反馈的控制系统;最后设计制作了一个三指机械手,抓取实验证明;机械手能较好完成平滑拟人抓取.
-
-
-
-
-
-
杨唐文;
孙增圻;
孙富春;
徐卫良;
曹绍杰
- 《全国第十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本文利用一个柔性宏/微机械手空间机器人结构,即在一台大型的柔性宏机械手的末端安装一台小型的微机械手,提高柔性空间机器人的作业精度.基于机器人摄动理论和正、逆运动学理论,推导利用微机械手的快速和精密运动消除柔性宏/微机械手误差的补偿理论.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误差补偿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器人末端点的定位和跟踪作业精度.
-
-
杨唐文;
孙增圻;
孙富春;
徐卫良;
曹绍杰
- 《全国第十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本文利用一个柔性宏/微机械手空间机器人结构,即在一台大型的柔性宏机械手的末端安装一台小型的微机械手,提高柔性空间机器人的作业精度.基于机器人摄动理论和正、逆运动学理论,推导利用微机械手的快速和精密运动消除柔性宏/微机械手误差的补偿理论.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误差补偿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器人末端点的定位和跟踪作业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