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运动
文学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7346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等;文学运动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景唐、刘献彪、吴泰昌等。
文学运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346篇
占比:99.57%
总计:97768篇
文学运动
-研究学者
- 丁景唐
- 刘献彪
- 吴泰昌
- 周启祥
- 周建基
- 朱丕智
- 王本朝
- 郝明工
- 任访秋
- 傅少瑾
- 刘增杰
- 刘振瀛
- 古远清
- 吴中杰
- 吴秀明
- 周楠本
- 姜有荣
- 宋剑华
- 李斌
- 李浩1
- 林志浩
- 柯平凭
- 柯文溥
- 汤逸中
- 潘颂德
- 灵焚
- 王宁
- 王永生
- 王蒙
- 王誉公
- 程光炜
- 罗守让
- 翟耀
- 胡从经
- 荒煤
- 蓝东兴
- 郭帅
- 郭来舜
- 钦鸿
- 魏绍馨
- 黄俊英
- 黄保真
- 黄曼君
- X.Y
- 丁帆
- 万国庆
- 万益杰
- 乔国强
- 于夏
- 于奋
-
-
黄晶;
姚娜
-
-
摘要: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哲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中仅次于爱默生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出版过两本著作并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及演讲稿,当时读者寥寥。但他去世后,这些作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欣赏,使他不仅成为美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更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不可忽视的反响。他的《瓦尔登湖》在出版160余年后的今天成为走进和理解大自然的经典著作。
-
-
曾攀
-
-
摘要:
文学写作中的红色文化题材,重心在于革命文学与战争文学的写作。这仿佛是中国近百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潮流。1928年,太阳社的《太阳》月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后期创造社的《文化批判》等,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宣布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开始蓬勃开展,邓中夏、恽代英等人不断倡导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与实践,文学开始走向广阔的中华大地。
-
-
-
敖宏达
-
-
摘要:
浪漫主义运动是从一七六〇年到一八六〇年发生在欧洲并持续了一百年的一场文学运动。它发端于西欧,以刚刚结束大革命的法国为策源地,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古典唯心主义学说、费希特的彻底主观唯心论、谢林的“同一哲学”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理论为思想基础,以歌德和席勒所主导的德国文学“狂飙运动”为先声,以英国文学,尤其是英国诗歌的空前繁荣为高潮,逐渐扩散到俄罗斯和美国的文学界。
-
-
-
-
摘要:
比利时象征主义:梦境、死亡、颓废2020.5.15-9.13德国柏林旧国家画廊本次展览以「象征主义」(Symbolism)为核心,尝试重新评估比利时在这一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比利时是象征主义的发源地之一,曾举办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但一百多年来人们通常将法国视为象征主义的核心。象征主义发源于19世纪下半叶,最初是一场文学运动,之后逐渐扩展至艺术领域。
-
-
杨文艺;
郝景东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出版体制的重构成为新政权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整套出版制度及体制安排,把文学出版纳入新政权建设的规范之中.这种重构所建立起来的文学期刊共同体,以"作协系统"为主,兼及"研究机构系统""学报系统""大区系统".各系统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学"为共同使命,步调一致地热情介入文学热点话题、热点事件,形成了当代文学期刊的合唱与共鸣,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
管兴平
-
-
摘要:
寻找文学之"根",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一场影响极大的文学运动。随着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展开以来,回归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出现,文学中对伤痕的揭示与对现实、历史政治的反思蔚然成风。同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是经过了艰苦的斗争而得来的一样,寻根文学在此期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在与种种极左路线的斗争中发展而来的。
-
-
王本朝
-
-
摘要:
众所周知,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没有思想启蒙运动也就不会有新文学的发生。换言之,五四新文学运动依附于新文化运动,它的目标是思想运动,而不是文学运动,所要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文学”。于是,新文学与新思潮有了共振与合谋,新思潮引领新文学,新文学在新思潮的影响之下,提出白话文和人的文学等观念,积极展开文体实践和社团组建,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的运行机制。
-
-
-
郭帅
-
-
摘要:
毛泽东1964年文艺批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个版本,即"着重号版本"和"无着重号版本".从档案文献和毛泽东手稿来看,"着重号版本"应该是原始版本,并且,在这条批示作为"中央文件"下发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注意"着重号"的使用."无着重号版本"并非无中生有,它的出现也是历史现场生成的特殊话语.这种版本流变包含着巨大而又微妙的历史信息,它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最高层的考量与流变过程中的话语生产方式,使我们看到了那段历史如此丰富而又反复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