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潮流
文学潮流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专利文献5706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俄罗斯文艺、文艺研究、文艺评论等;
文学潮流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繁华、张颐武、李川川等。
文学潮流
-研究学者
- 孟繁华
- 张颐武
- 李川川
- 王泽英
- 丁晓原
- 于展绥
- 任葆华
- 任陂
- 何建洋
- 何映宇1
- 何茂正
- 依米尔艾山·马合木提
- 储福金
- 冯小虎
- 冯承藻
- 刘东玲
- 刘五凤
- 刘守华
- 刘宪法
- 刘建军
- 刘文飞
- 刘正强
- 刘涛
- 刘淼
- 刘纪新
- 匡兴洪
- 华世欣
- 卞雨
- 卢奕
- 印明富
- 史为恒
- 叶渭渠
- 叶立文
- 叶红
- 吕颖
- 吴义勤
- 吴俊
- 吴斌
- 吴晓宁
- 吴松亭
- 吴福辉
- 吴秉杰
- 吴蕴东
- 周乐群
- 周招芬
- 唐丽丽
- 唐海合
- 夏仲翼
- 夏崇德
- 女真
-
-
房伟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天的视角,重读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有效地观察到,转型期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及心理结构,以及当代文学应对世俗化的叙事策略。这些意识至今仍在影响小说创作,乃至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
-
史为恒
-
-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首先,东西方文学的碰撞日益剧烈,东西方文学碰撞中引起了大量的文学研究领域的反思与创新,这将国内的文学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峰。其次,网络媒体之下,网络文学、快餐文学迅速崛起,形成了新的文学潮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经典文学、古代文学产生了激烈竞争,“去经典”、“毁经典”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典”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文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哲学阶段。
-
-
隋华臣
-
-
摘要:
寻根文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潮流,长期以来受到学界持续不断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从文化层面展开,探讨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及意义,深入挖掘寻根文学的文化内涵。这些研究成果固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那就是使对寻根文学的理解出现了泛文化倾向,以致有学者提出了“被文化劫持的寻根”。
-
-
张古悦
-
-
摘要:
中国新文学与中国现代历史紧密相连,或者说,中国新文学内生于中国现代历史。因此,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就是呼应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主题,特别是决定中国现代历史转折和走向的重大社会主题,这在中国新文学思潮发展史中清晰可见。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与“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休戚相关.
-
-
李丹宇
-
-
摘要:
重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可以发现,曹乃谦是八十年代文学坐标系中的独特存在.小说对受难历史背后人性的冷静谛视明显超越了将反思对象指向政治和时代的反思文学作品;运用原生态叙述方式看似接近于新写实小说,但其情感并非零度,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潜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倾向和人文关怀.同时,曹乃谦小说的文体别具一格,有小品文简约、隽永、真实的特征.曹乃谦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仍然令人深思.
-
-
曾攀
-
-
摘要:
文学写作中的红色文化题材,重心在于革命文学与战争文学的写作。这仿佛是中国近百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潮流。1928年,太阳社的《太阳》月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后期创造社的《文化批判》等,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宣布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开始蓬勃开展,邓中夏、恽代英等人不断倡导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与实践,文学开始走向广阔的中华大地。
-
-
李林荣
-
-
摘要:
一今天所谓的“旧体诗”写作,对鲁迅和他的同时代文人而言,既是从读书发蒙起就开始操练的笔墨童子功,又是随着文学潮流的新旧更替,不得不逐渐收敛起来的一套屠龙术。童子功固然很难自废,屠龙术用武之地见少,但它招数的奥妙、技巧的精微,却也同样足以令人着迷。
-
-
匡兴洪
-
-
摘要:
俗语说得好:一花不是春,独树不成林。我们应该清醒的知道,仅仅依靠几个人是不可能影响一个朝代的文学潮流的,更不可能牵引浓厚的文学氛围而浩荡前行。它需要力量,需要文人志士的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北宋文坛群星璀璨,彪炳千秋,薪火相承,就在于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他们胸怀宽阔,心地无私,不断举荐出一大批出色的人才,才终于使北宋文学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象。
-
-
斯炎伟
-
-
摘要:
关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普遍的认知是线性而模块化的,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潮流的更替,构成了线索清晰与逻辑井然的存在。这种"常识"的获得,一方面来自文学史的强大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当时文学批评的"潮流化"有关。所谓文学批评的"潮流化",是指批评家倾向于将一时的文学创作纳入某种特定的文学潮流中,致力于用某种"共名"的话题或理论来阐释作品和创作现象。
-
-
贺仲明
-
-
摘要:
《山本》出版后得到评论界一致好评,但我觉得作品的思想主题混乱,艺术上也很粗糙,远非一部优秀之作。它在叙事模式和不少细节描写上还较多沿袭了贾平凹的前品,并映射出时代文学潮流的较大影响,缺乏足够的创新和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