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醒
人的觉醒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专利文献257374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青春岁月等;
人的觉醒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兴、张振龙、何操等。
人的觉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7374篇
占比:99.94%
总计:257524篇
人的觉醒
-研究学者
- 王兴
- 张振龙
- 何操
- 刘伟安
- 巫绍勋
- 李文初
- 王德华
- 田耕宇
- 郭伟锋
- 陈斌
- 丁敏
- 丁洁
- 严家炎
- 严晓燕
- 伽蓝
- 何廼欣
- 何成
- 余代岱
- 余惠珍
- 侯蕊
- 俞灏敏
- 傅守祥
- 冯为民
- 冯雪俊
- 刘丽
- 刘俞廷
- 刘小杏
- 刘少春
- 刘忠阳
- 刘明坤
- 刘晓真
- 刘正品
- 刘玉忠
- 刘秀哲
- 刘重来
- 卓雨
- 吕晓洁
- 吴宏聪
- 吴强
- 吴艳宇
- 周艳
- 周飞伶
- 唐承平
- 唐明霞
- 奇博尔横
- 姜鲁琳
- 孙明君
- 孙玉凤
- 宁凡
- 安琪
-
-
房伟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天的视角,重读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有效地观察到,转型期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及心理结构,以及当代文学应对世俗化的叙事策略。这些意识至今仍在影响小说创作,乃至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
-
-
-
摘要:
cqvip: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不少人重温了那个风云激荡的热血年代。“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在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的这篇《青春》,再度激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向往。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风云激荡。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之问,那些挺身而出、勇于回答并引领时代前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端起时间的望远镜,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我们更能清晰地发现共产党员精神的一脉相承、理想的赓续不绝。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28岁,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党时23岁,赵一曼牺牲时31岁,邱少云牺牲时26岁,雷锋牺牲时22岁,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26岁……
-
-
成旭梅
-
-
摘要:
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是个棘手的问题,先前就令一线教师手足无措,课程改革之后,任务群教学上来了,体系变大了,大家更觉恭肃。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形态是拘泥的,是固态的。黄耀红老师在《人的觉醒与生命的打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思想演进》中尖锐地指出:40年谨守体系、拘泥结构、迷信方法——这是一代人的努力.
-
-
刘重来
-
-
摘要:
2001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一位年近九旬、入党45年的老党员写了一篇题为《八十八岁自述》的纪念文章。他在文章开头深情地说:"我是怀着赤诚的心,把长年的亲身感受,用心说话,祝贺党的生日。"这位老人就是刘兆吉。刘兆吉(1913—2001),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美育心理学创始人,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教育系教授、系主任。
-
-
-
-
伽蓝
-
-
摘要:
1缘起我与诗歌的缘分,大概产生于少年时期。少时家贫,在门头沟山区斋堂镇的东胡林村小学读书。校内整洁的小院里有两棵古槐,蔽曰浓阴下,经常响起孩子们的嬉笑声与琅琅书声。所读之书,不过是课本。课本全都被读得卷了边角,于是篇篇能够背诵。最喜欢背的是课本中的古诗,喜欢语言的简洁与所描摹的境界。对古体诗歌的喜爱,后来也成为遇见新诗的障碍,这是后话。然后就是漫山遍野地闲逛。
-
-
-
王姗
-
-
摘要: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社会动荡期,社会连年争战,人民生灵涂炭。在东汉末年庄园经济日益推广,大量繁荣的城市经济相对萎缩,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像"汉赋"——《两都赋》、《二京赋》、《羽猎》等大赋作品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篇幅短小,感叹人生的作品,这一题材的转变恰恰说明,从这时起人们开始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人生不定的感叹,对生活离乱的感叹,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文的自觉到人的觉醒。
-
-
金晶
-
-
摘要:
"古文运动"术语诞生于五四,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唐宋之际骈文之衰和古(散)文之兴深层原因的探讨当中.可是令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当初"由古而骈"不需要什么骈文运动,而后来"由骈而古"却需要一场耗时约两三百年的古文运动?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文的"由古而骈"正是《易》理之天地秩序经由"体物"的赋对文章的形式美产生影响、并不断强化的过程.而文的"由骈趋散"则是应合天地秩序的艺术形式(骈文)逐渐解体,向单纯反映人世秩序的艺术形式(散文)转向的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