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咏怀诗

咏怀诗

咏怀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咏怀诗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农、李海燕、刘伟生等。

咏怀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 占比:94.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5.71%

总计:368篇

咏怀诗—发文趋势图

咏怀诗

-研究学者

  • 顾农
  • 李海燕
  • 刘伟生
  • 孙明君
  • 张建伟
  • 旷明军
  • 王利锁
  • 郁慧娟
  • 齐瑞星
  • 乔东

咏怀诗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阮诗芸
    • 摘要: 阮籍的思想与情感充满矛盾冲突,甚至被学者视为“人格分裂”,可以用叙事学理论解释为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理论有助于使我们将某位作家在创作某篇作品时的立场和形象与其笔下其他作品和史料中的作者立场和形象进行区分,注重具体篇章的修辞目的。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由于英汉语言特点不同,隐含作者的形象和立场问题得以凸显。本文以阮籍咏怀诗英译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原文与译文隐含作者的关系,揭示诗歌翻译中隐含作者形象和立场的转化过程,并梳理阮籍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情况。阮诗“归趣难求”,在单篇隐含作者本身就呈现歧义的情况下,其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或完全保留,或部分保留(消除歧义),甚或完全改变(却可能符合真实作者形象或该作者其他作品的隐含作者形象)。本文认为,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作者其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立场及形象或对史料生平所构成的真实作者立场及形象的了解所作出的。
    • 锦凡
    • 摘要: 6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简称“科创诗工委”)成立仪式并启动“中华科技颂”短视频大赛。科创诗工委是中华诗词学会本着“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投身中华诗词事业”的工作思路而挂牌成立的第十八个专业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表示,古人从诗词题材上创造出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民生诗、爱情诗等,科技诗从古到今都有人涉足。
    • 张弦
    • 摘要: 古典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经典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国古代诗人很多,留下来的经典诗词数不胜数。本文对阮籍的《咏怀诗》展开分析,这组诗共有八十二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特点,同时,这组诗也是对五言诗的继承和创新,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对这组诗的艺术风格和内涵进行鉴赏。
    • 徐国荣; 梅嫣
    • 摘要: 钟惺、谭元春在《诗归》中以"厚""真"为标准对阮籍《咏怀》诗持批评与贬低的态度,认为其既不如此前的《古诗十九首》,又不如唐代的《感遇》.这种贬低一方面源于他们独特的诗学观,另一方面又与他们对阮籍性情、诗歌特点的认知有关.此外,还有针对七子派复古诗学——尤其是对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满的现实因素.《诗归》对阮诗的评价引起了明清诗论家激烈的反驳,这其中固然有钱谦益、陈子龙等人的影响,也有易代之际的时代因素,但批评者大多还是立足于诗学本身.他们认为钟、谭不过是"尚奇""好尽""浅陋",故多重申《咏怀》有性情、多蕴藉,潘德舆则从性情之正摈斥《咏怀》和陈子昂《感遇》而扬张九龄《感遇》,客观上又扩大了《咏怀》诗接受史之丰富蕴含.
    • 鲍相志; 周学鹰
    • 摘要: 关于唐寅传世的数幅枯木寒林图,以往的相关研究对其意义的解读比较模糊,也未有深入探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结合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来综合分析.文章试图从其题画诗、画法与各种史料、著录入手,将画作的寓意与唐寅的经历勾连起来,揭示此类画作在唐寅书画创作生涯中的特殊意义,并将其与同时代画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把作品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来全面评价其在画史上的特殊地位.
    • 张惠
    • 摘要: 《种芹人曹霑画册》第六幅《东陵瓜》在绘画内容和绘画意图上都存在较大争议,结合农林园艺研究,其画作应更近于甜瓜.字"梦阮"的曹雪芹在《种芹人曹霑画册》把《东陵瓜》放在第六幅,而且其唯一的题画诗,是对阮籍《咏怀诗》第六首和第六十六首"东陵瓜"的一种遥远的致意和回应,具有诗画相生、自寓讽世之意.
    • 房加洲
    • 摘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的学习,它对培养人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阮籍《咏怀诗》为例,梳理挖掘它内涵丰富的意象,并由此分析该诗歌的主旨,探究其古诗之美。
    • 余岑
    • 摘要: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儒学崩塌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文士的精神信仰涣散,儒家“哀而不伤”的教义被抛之脑后,于是生命的愁苦情绪开始浮出水面,古诗十九首作为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代表,抒发生命忧患意识所占比重甚大;而阮籍是一生用力在五言诗的名士,与东汉的时代意绪相承接,所发忧生之嗟又在玄学发微之际,因此多意指遥深。从二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可以了解文体嬗变的内在因素,立足于时代背景来把握士人心态。
    • 任雪
    • 摘要: 阮籍《咏怀诗》有“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一句,关于其中的“赵李”是谁,历来歧见纷纭。本文从细读文本出发,结合诸名家的解释,试以浅谈对其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