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爱默生

爱默生

爱默生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9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美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02种,包括人生十六七、读书、世界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爱默生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水平、公丽艳、周国平等。

爱默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2 占比:99.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总计:903篇

爱默生—发文趋势图

爱默生

-研究学者

  • 杨水平
  • 公丽艳
  • 周国平
  • 汪冷
  • 张云岗
  • 谢志超
  • 何玉蔚
  • 佚名
  • 李珍珍
  • 爱默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人生总有些悔不当初的遗憾。这就是学费。如果再给一次机会,可能你照样还是会不够珍惜。这就是人性。所以,错过的,就此别过。未来的,敬请期待。——@苏芩我相信灵魂与灵魂之间是有超越时空的亲缘关系的,在书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灵魂知己。对于我来说,庄子、苏东坡、蒙田、爱默生、尼采就是这样的知己。
    • 李珍珍
    • 摘要: 在技术理性统治下,19世纪的美国呈现出形式僵化、信仰缺失的社会状况。爱默生渴望发挥诗人的审美功用予以拯救:在形式上,爱默生指出诗人可以凭借神圣思想有机统一物质形式,让形式服务于思想的变化。这样一来,理性主义的形式逻辑、科技成果都将归结于诗人的思想内容中,受思想引领。在思想上,爱默生强调诗人的想象力和崇高情感都是受心灵本性的指引,并将其与宗教、伦理紧密相连,从而促使诗歌灵感、上帝启示、伦理法则都归拢于诗人的心灵,让神圣精神重新回到世俗生活中。然而,在实践上,爱默生的“理想诗人”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没能切实扭转技术理性下的信仰危机,但其在精神上却给当时的美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李思甜; 沈建英(指导)
    • 摘要: 爱默生曾言:“节俭是你一生食之不尽的美筵。”节俭之风绵延至今,薪火相传,具有其不息的生命力,但仍需我们传承与发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拳拳节俭之情与理性消费之义,助节俭的美德凛然千秋。时代的洪流泥沙俱下,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事层出不穷。
    • 黄晶; 姚娜
    • 摘要: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哲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中仅次于爱默生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出版过两本著作并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及演讲稿,当时读者寥寥。但他去世后,这些作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欣赏,使他不仅成为美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更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不可忽视的反响。他的《瓦尔登湖》在出版160余年后的今天成为走进和理解大自然的经典著作。
    • 马莉彬
    • 摘要: “但凡不能杀死我的,最终都会使我更强大。”(原文为Was mich nicht umbringt,macht mich starker)——尼采在讨论本期聚焦主标题的时候,编辑部苏大军老师提议借用一些名人的醒世警句,并且推荐了一些,比如:曾国藩——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它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贝多芬——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爱默生——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拜伦——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培根——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巴尔扎克——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
    • 殷丽莎
    • 摘要: 爱默生的思想中,超验主义自然观属于关键的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然不仅仅包括物质,同时也包括一定的精神色彩以及审美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之子,要学习自然中的一切,实现与自然的进一步融合。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提出是对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一种警醒和反应,对于当时乃至于如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 张珊; 殷晓芳
    •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狄金森的感知诗学,在爱默生的语境下分析其诗学中视觉的衰退与联觉的登场及其哲学意义。狄金森早期诗歌创作深受爱默生视觉中心主义影响,以视觉为主导感知自然并以此为诗学基础,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尽管狄金森的视觉感觉机制来自爱默生,二者对视觉手段的偏爱却有所不同,并有着分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爱默生始终以视觉为主导知觉,认为眼睛可以取代自我,变成身体的主体。而在视力衰退、认识到真理的多样性之后,狄金森摈弃了爱默生式单一的诗学感知策略,采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联觉的诗学策略。本文历时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歌,发现狄金森早期以视觉为中心而后期结合听觉与触觉创作联觉式诗歌的诗学转变、转变的原因及其诗学与哲学意义。狄金森感知诗学中联觉机制的建立,使被黑暗遮蔽的真理得以显现,从而让诗人达到对真理的多方认知,并最终走向反理性、去中心化的诗性哲学意蕴。
    • 周怡溦
    • 摘要: 美,究竟是自然而然的,还是约定俗成?我国一直主张“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核心来培养青少年。可见美之发展也隐隐喻于教育之中。谈到美就必需提起审美。爱默生曾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社会营造的审美取向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了我们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现如今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鼓吹网红脸,不少年轻人受此审美取向的影响,不惜花大价钱去整容,更有甚者陷入了病态的自我厌弃和反复整容的恶性循环。我们的社会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使人们能正确地感知美、触摸美、欣赏不同的美。
    • 杜璇
    • 摘要: 采用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探索美国超验主义代表爱默生的诗学精神对皖籍现当代诗人的影响.爱默生的民主观、自然观、个性观对安徽诗坛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安徽现当代诗人对爱默生的作品的接受状况,阐述其诗学精神对皖籍现当代诗人创作的影响,并详细分析和探讨影响发生的根源和途径,探寻接受过程中变异现象的存在及原因,以期为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爱默生诗歌精神的传播情况,为当下诗歌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鉴镜.
    • 池莉
    • 摘要: 最近,我再一次翻开《瓦尔登湖》,是因为我读到毛姆《作家笔记》里的一句话:"有些书既出色又无聊,我马上就能想到的有梭罗的《瓦尔登湖》、爱默生的《散文集》、乔治·艾略特的《亚当·贝德》。这些书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时期,这是偶然吗?"瞧,这个问号多么令人狐疑,狐疑到特别引诱我去阅读梭罗、爱默生和艾略特,以便亲临现场,找找感觉,确认毛姆的说法。不过最有可能的是,通过阅读,我又会发现思想的新大陆,这是被以往无数阅读经历证实过的事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