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民族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0987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思想战线、文史哲、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历史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海超、赵世瑜、陆启宏等。

历史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1.3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987 占比:98.59%

总计:21288篇

历史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历史人类学

-研究学者

  • 张海超
  • 赵世瑜
  • 陆启宏
  • 王文光
  • 刘超
  • 杨文辉
  • 胡鸿保
  • 关瑾华
  • 刘永华
  • 刘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钟焓
    • 摘要: 近年来,国外某些藏学研究者以藏族与蒙古族具有共同宗教信仰为由,提出所谓“西藏佛教世界”共同体的理论假说。然而,通过引入历史人类学的观察视角以分析发掘民间口碑材料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再将之与传世文献提供的历史背景结合互证,所得出的结论足以揭示上述理论模式实际上无法解释蒙藏民族在清代经历的复杂历史进程,因而步入历史解释的误区。
    • 苏永前
    • 摘要: 历史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近年来分别倡导的"大历史"与"大传统"理念,均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早期,纵深考察人类文明的发生学与动力学因素,其中所呈现的综合性与跨学科趋势超越了传统史学与文学研究相对狭小的疆域。由于学科发展与学术旨趣的不同,二者的具体诉求与相关实践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前者姿态更为激进,其理论谱系除历史学、人类学还涉及宇宙学、生命科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后者因崛起较晚相关理论仍在探索中,因而对"大传统"的讨论尚限于考古学范围。尽管如此,后者对于大、小传统概念的革新与改造,显示出理论接受过程中的本土反思与知识创新。
    • 曾穷石; 毛伟; 吴娲
    • 摘要: 作为三汇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三汇彩亭的发展、壮大不仅因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更反映出清代三汇地区人口交流、商业互联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文章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解读三汇彩亭,认为彩亭表演早期的发展来自于民众对生育庇佑的信仰,随着三汇地区经济与商业的发展壮大,彩亭逐渐吸纳移民的文化元素,以象征地方融合的共通性符号为载体,并借助川剧的表现样态,最终形成固定的表演形态和表演组织。彩亭反映了历史时期“移民填川”大背景下,三汇地区生计经济、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商业网络、人口结构和医学观念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
    • 赵书峰; 肖志丹
    • 摘要: 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的出现主要缘于在民族音乐学学科传统的共时性研究中缺乏对历史维度的思考和关注,受历史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理念的影响,民族音乐学开始强调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从对当下在场的、静态的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转向对音乐事象的历史语境和生成过程之变迁的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关键词,其概念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学科观念、思维和范式的转变,尤其民族音乐学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史等融合发展,学科的研究范畴、研究视角、研究理念在中国逐渐开始“在地化”构建。历史民族音乐学的“中国经验”学术实践,对构建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术理论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
    • 周恩宇; 刘梅
    • 摘要: 锦屏杉木传统种植和管理系统作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清水江流域居民经过长达数百年经验积累与探索而形成的人工营林方式,其在国家、市场及林农等主体的长期互动中形成完善的种养知识和技术体系、市场分工体系,并深度融入区域社会文化。本文从历史人类学视角,探索特定时空背景下人工营林如何影响地方的社会秩序、区域的市场运行和群体行为,以及如何在乡村被在地化的认可、理解和改造,最终型构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
    • 王彦芸
    • 摘要: 位于南岭通道的都柳江自清代中期河流疏浚以来,成为人、物流转频繁的重要孔道,移民因盐、木贸易兴盛流入沿河重要商埠定居经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神灵信仰并建立庙宇。在人群流动交互的区域历史背景之下,本文以一个女性仪式专家的生命自述及仪式实践为例,探讨原本殊异的文化符号,如何与个体生命经验相结合,通过再诠释与再创造,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复合象征体系,进而思考多元人群互嵌地区文化碰撞的杂糅与交织。
    • 杨文辉
    • 摘要: 历史人物的形象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史籍书写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同时代、不同取向会导致对同一人物的褒贬大相径庭。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形象,呈现出暴君、神祇(本主)与英雄祖先的不同面相,究其原因,暴君的定型最初是由于相关材料的书写有着大理国段氏集团强烈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诉求,历经后世对段氏政权怀着“故国之思”的知识精英的书写后逐渐尘埃落定,而被树为神祇(本主)则源于杨氏起兵之地的下属民众及桑梓百姓的集体记忆,英雄祖先的形象出自自称杨干贞后裔的杨氏族人的书写与表述。后二者中都隐含着基于现实社会情境的利益博弈的考量。但不同的形象建构处于“各自表述”的状态,反映出精英的文字书写与民众精神世界诉求“并行不悖”的文化生态。
    • 鞠鑫
    • 摘要: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是根据时代发展对高中生的素质要求、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突破高中教学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综合实践课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并摒弃死记硬背、重复刷题的学习方法,它倡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钻研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笔者将结合王铭铭编著的《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研究如何融入历史乡土资源,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历史乡土文化,丰富高中文化课内容,在发扬家乡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历史、政治、地理科目学习的新方法。
    • 刘永华
    • 摘要: 本文基于作者的个体经历,论述了历史学田野调查的学科特点与实践方式,考察了田野调查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意义。本文认为,历史学田野调查结合了文献搜集、口述访谈和实地考察工作,强调文献的搜集和解读与历史过程的重建。田野调查对于区域社会史的意义不限于新史料的搜集。田野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文献生成信息与文献关联信息对文献解读颇有助益。此外,田野调查还可以成为史实重建的起点。
    • 周泓
    • 摘要: 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而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据知识普世性,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被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倡档案考据,主张历史具体,认为历史不存在规律性。20世纪之际史学借鉴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张多学科结合,以社会史、历史社会学奠立其地位,此相对于兰克史学称新史学。继而借鉴历史人类学,承继人文主义,形成多向度与文化属性突出的新社会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