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6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0457篇;相关期刊938种,包括思想战线、学术探索、云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化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1861位作者贡献,包括叶舒宪、满达日花、何星亮等。

文化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6 占比:8.14%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0457 占比:91.64%

总计:22323篇

文化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文化人类学

-研究学者

  • 叶舒宪
  • 满达日花
  • 何星亮
  • 周星
  • 徐杰舜
  • 梅琼林
  • 陈国强
  • 吉灿忠
  • 邱丕相
  • 万建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尚会鹏
    • 摘要: 论文简述了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核心工具与方法论特点;阐述了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了世界“强联结”时代心理文化学用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可行性。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占有重要份量,故把作为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的心理文化学引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世界进入“强联结”时代后,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心理文化学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应用有可能在提供比较文明背景、认识华人的文化认同、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以及心理调适方面提供帮助。
    • 李阳; 宋伟
    • 摘要: “诗性智慧”是《新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概念。维柯并没有给予“诗性智慧”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但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维柯关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史,以及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审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因此,有必要从“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基本特征及其与理性思维的关系三个维度,指认“诗性智慧”与原始思维的内在一致性,并将其视为人类以感性的、艺术的和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
    • 王昕宇
    • 摘要: 肖江虹的贵州"民俗三部曲"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将巫蛊之术、傩戏、悬棺葬仪等特殊民俗文化与"地方""族群"紧密结合,呈现出书写"地方性知识"的鲜明特色。作者通过民族志展现了万物有灵的民间俗信,再现了贵州的原始文化及人物的神性特质,最终达到重建文化图腾与民族精神档案的目的。而对地方风物的怀旧情绪、对乐观坚强民性的普遍关怀、渗透在史志书写中的现代性反思,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说的丰富情感向度。
    • 陈双; 姚蓉; 刘敏
    • 摘要: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但是对大学英语文化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却不多。本文介绍文化人类学的民族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基本理论,并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探索出文化人类学下的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可能,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本文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探讨,希冀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见解。
    • 陶永生; 陶怡顺
    • 摘要: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作为叙事坐标原点的“高密东北乡”不再仅仅是个纯粹意义上的区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进入了集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于一身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文化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莫言“幻觉现实主义”小说展现的不仅仅是“高密东北乡”的乡土世界,更是对自身以至于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反思:两种貌似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意志--清醒的现实主义启蒙思想家的严谨和恒定与魔幻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激情和厌倦如何有效协调以至于和谐共生,构成了莫言传奇的“幻觉现实主义”人生。
    • 杨生平; 何元元
    • 摘要: 文明形态理论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19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文明及文明形态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进一步形成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热潮。国内外关于文明形态的理论研究大致集中于文明观、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文明形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总体来看,由于世界各国在道路选择上的不同,加上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国内外对文明形态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政治性特点。对国内外文明形态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评析,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创新,为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 王颖
    • 摘要: 1925年,面对着文明世界中日趋严重的青春期危机,米德用人类学的独特方式,向距美国本土万里之遥的萨摩亚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萨摩亚少女们平和的青春期根源于萨摩亚文化的“普遍的随和性”,驳斥了“生物决定论”,开启了文化人类学的先河。萨摩亚文化的“他者”视角也使我们在不断省察自身中发现,青春期躁动反叛的一切症结在于现代性及其催生的现代性教育的流弊。文化人类学的“原始”视野承担着为现代人在现代性“迷雾”和人的精神歧路中正本清源的重任,现代教育学需要在“原始”的复归中寻找教育的精神故乡。
    • 彭兆荣
    • 摘要: 饮食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饮食作为一种思维形态,却鲜见人述。事实上,饮食不仅包含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即生物需求),也包含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即文化表征)。饮食既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思维倾向,也呈现了特定社会的结构范式,同时,它还通过身体表达传递着舌尖的认同和味蕾的记忆。
    • 郑崇选; 刘晓霜
    • 摘要: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均体现了多元文化平等观,但是二者发生背景不同。文化人类学是在对为殖民扩张服务的进化主义人类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和”的民族观是伴随着中华多民族共生的现实自古发展而来的。以“和”为特色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融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我们依旧需要从“和”的观念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对中华民族问题乃至世界交往问题进行统筹把握。
    • 孙凯珩
    • 摘要: 大傩是秦汉时期在腊日前日,通过声势浩大的击鼓,来驱逐“疫鬼”、迎接新年的一种典型辟邪风俗,也是汉代颇具影响力的打鬼邪仪式。先秦时期,人们妄以巫术支配命运,战国时期又以楚国巫风最盛,汉在继承楚“好巫信鬼”后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初见辟邪风俗端倪。这种风俗又在泛滥的迷信思想和修仙思想影响下,加快了发展速度。这一风俗的兴盛在已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得到印证。笔者将结合《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从出土的大傩仪式汉画中,探析其蕴含的宗教人类学义理,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