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毒增效
减毒增效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肿瘤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58806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中医方剂学术年会等;减毒增效的相关文献由1023位作者贡献,包括岳旺、石振艳、刘娜等。
减毒增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806篇
占比:99.53%
总计:59083篇
减毒增效
-研究学者
- 岳旺
- 石振艳
- 刘娜
- 倪倍倍
- 刘占涛
- 刘晓波
- 张丽
- 张波
- 张芳
- 李波
- 杨志宏
- 梁茂新
- 王园园
- 贺震旦
- 马哲
- 吴美兰
- 唐迎雪
- 张颖
- 彭蕴茹
- 李保芝
- 李静
- 杨富国
- 杨更亮
- 杨杰
- 梁晓东
- 王笑民
- 王继波
- 王茂龙
- 贾英杰
- 陈军
- 丁波
- 于一
- 任爱玲
- 何正春
- 余晓玲
- 佟利家
- 傅继华
- 冀立霞
- 刘伟
- 刘光明
- 刘小红
- 刘建群
- 刘淑君
- 刘维
- 刘萍
- 刘静冰
- 史国军
- 吕波
- 吴幸谕
- 吴成焱
-
-
王灿;
梁枫;
刘学医;
周逢仓;
吕向阳;
胡霞
-
-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药子抗胃癌作用及其肝毒性的影响。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t)组、黄药子生品(RD)组、清炒黄药子(FD)组、酒炙黄药子(WD)组、当归煎汤炙黄药子(2∶1)(ASR2∶1DB)组、黄芪煎汤炙黄药子(1∶2)(AR1∶2DB)组、黄芪煎汤炙黄药子(1∶1)(AR1∶1DB)组、黄芪煎汤炙黄药子(2∶1)(AR2∶1DB)组,每组各10只,各组均以1.7g·kg^(-1)剂量灌胃给予对应炮制药物,连续14d,Ct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和比较各组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MKN-45,以各组含药血清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病理形态学变化表明各炮制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各给药组肝脏病变损害程度按由轻到重依次为AR2∶1DB、ASR2∶1DB、AR1∶1DB、AR1∶2DB、FD、WD、RD组,以RD组损害最为严重;CCK-8实验结果表明AR1∶1DB、AR2∶1DB、ASR2∶1DB组可不同程度抑制人胃癌细胞MKN-45增殖(P<0.05),以AR2∶1DB组作用最强(P<0.001)。FD、WD、AR1∶2DB组间人胃癌细胞MKN-45增殖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芪煎汤炙黄药子炮制法可增强黄药子体外抗胃癌活性并减少其对肝脏的损害,药效有剂量依赖性,随着黄芪在药对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增强,以2∶1组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
-
-
蒋红霞;
伍秋珊;
刘莉;
刘建群
-
-
摘要:
三萜类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最新研究表明,以雷公藤红素为代表的三萜类化合物在治疗肥胖、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等方面展示出很大潜在价值。三萜类成分变化是雷公藤煨制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三萜类化合物的文献报道进行梳理,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该类成分在炮制中的变化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
薛蓉;
宫静雯;
屈凌芸;
张倩;
苏联麟;
季德;
张伟;
李林;
毛春芹;
陆兔林
-
-
摘要:
毒性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质量可控性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而炮制工艺的科学合理是保证毒性中药饮片应用安全有效的关键。本文概述了毒性中药饮片发展过程及质量控制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毒性中药主要通过加工炮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以保障临床安全有效,因此针对毒性中药饮片炮制现状进行综述,系统梳理了古今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初步阐述了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减毒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毒性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提出基于中医药整体观系统开展炮制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中医药和谐观解析炮制过程中物质相互作用科学内涵,为明晰毒性中药饮片炮制机制,规范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实现毒性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保障毒性中药饮片临床安全有效提供参考借鉴。
-
-
张星星;
刘琦
-
-
摘要:
卵巢恶性肿瘤是病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西医治疗为其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中医药具有多靶点、高效低毒、经济廉价等优势,在卵巢癌治疗中常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本文就目前中医对卵巢癌的认识及治疗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
-
柯存;
王帅
-
-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肿瘤科肺系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80%~85%,因其发病隐匿,75%~80%的NSCLC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故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低于25%[1]。临床上针对无法手术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多采用靶向药物治疗;但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因为不能耐受副作用而被迫终止用药。中医药治疗肺系肿瘤中的有效性现已得到认可,尤其在运用放化疗或靶向药物时,结合中草药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2-3]。本研究通过采用固本消瘤方联合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气虚痰湿型NSCLC患者60例,评估其对NSCLC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用于长期保守治疗的可行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
郭江水
-
-
摘要:
一、减毒增效血液病的发生往往是骨髓细胞克隆异常及免疫系统紊乱所致。因此在对血液肿瘤性疾患以细胞毒药物为主,对免疫紊乱而致疾病以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中医认为,抗肿瘤及免疫抑制剂均属于大毒之品,不但对热毒内盛之证有治疗作用,对于人体戕害亦十分明显。
-
-
黎佩茹;
梁雪芳
-
-
摘要:
晚期子宫内膜癌(EC)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梁雪芳教授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贯穿晚期EC治疗始终,以健脾益气大法为基,并根据围手术期、放化疗期不同治疗阶段分阶段遣方用药,起到了减毒增效,协同抗瘤之功,从而达到控制复发,延长生存期的目的。附1例生存期超过6年、无复发的Ⅳ期EC病案。
-
-
万振达;
尚龙华;
万仁海;
曾文革;
刘飞;
邓友萍;
万雅洁;
徐建华
-
-
摘要:
目的分析益气养阴活血法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减毒增效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免疫细胞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与生活质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免疫细胞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蔡玥娇;
邓海滨;
周航;
徐振晔
-
-
摘要:
目的观察抗瘤减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非小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单纯化疗(TP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瘤减毒方,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造血功能、肝肾功能、肠胃功能的影响。结果 (1)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5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治疗组、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33%、70.00%,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瘤减毒方能有效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降低血清VEGF水平,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
-
李祺
-
-
摘要: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减毒增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补汤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方式干预,补汤组施行十全大补汤干预;比较两组临床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治疗有效率。结果:在干预后,通过对比两组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脱发、头晕例数及治疗有效率可知,补汤组整体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术后化疗中应用十全大补汤能够提升治疗有效率,增强免疫能力,改善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脱发、头晕等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
-
苏明声;
罗闳丹;
梁永红;
谢小梅
- 《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也是历史上诞生最早的一类生物制药技术,其在中药传统范畴内始于北魏时期,以"制曲工艺"制作中药"神曲"起,发展至今已有1500余年,并延伸发展经"固体培养"时期进入"固体发酵"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庄毅教授受中药材霉变不可再供药用的启示,在研究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双向固体发酵"的理论和工艺,利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了中药新药材"槐耳菌质"和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工程体现了药用真菌与有关中药的有机结合,特定的药用真菌与中药材组合的双向固体发酵具有增效、扩用、解毒的作用,为中药的二次开发、新药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为卫矛科植物,具有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已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痰病,是首选的中药免疫抑制剂,但其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大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本实验室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的支持下,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用药用真菌对雷公藤进行整体固体发酵,开展了雷公藤减毒增效(毒性降低但仍然保持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建立了双向固体发酵对雷公藤减毒持效的最佳发酵工艺,得到了毒性降低并且仍然保持免疫抑制效果的灵雷菌质,并就其开展了较系统的药效学、毒理学、药效物质基础及雷公藤固体发酵减毒增效机理的研究,发表了系列文章,为有毒中药雷公藤减毒增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解决了现有的方法不能扩大雷公藤治疗指数的现实问题,该课题在2010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在现代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减毒增效的的研究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远大的应用前景。
-
-
-
李军生;
李启虔;
路燕;
黄国霞;
阎柳娟
- 《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引入DNA嵌入药物理论,对葸醌衍生物的潜在毒性及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药材的主要成分及其潜在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鉴于共振散射光谱的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或其它成分对芦荟大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其中酸性条件、葡萄糖、氯化钠、极性氨基酸可使共振散射现象增强;非极性氨基酸可使共振散射现象减弱。因此,本文推测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或成分组成(中药配伍),影响大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
-
-
李振彬;
王志强;
耿丽芬;
惠乃玲;
朱建君
- 《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雷公藤多苷(TG)治疗狼疮肾炎(lupusnephritis,LN)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rn 方法: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LN小鼠模型,设模型(LN)组、TG组、TG+TGP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尿蛋白排泄率(UPE)、肝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rn 结果:与LN组相比,TG组、TG+TGP组小鼠的UPE、尿素(BUN)、肌酐(SCr)显著降低(P<0.05或P<0.01),TG+TGP组显著低于TG组(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LN组相比,TG组小鼠的ALT、AST、MDA均显著增高(P<0.01),SOD、GSH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SOD、GSH均显著增高(P<0.01)。TG+TGP组对LN肾脏病理改变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TG组(P<0,05或P<0.01)。rn 结论:TGP对TG治疗LN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
-
-
刘丹彤;
陶晓华;
张小勇
-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毒性药物目前多指药性中标明有毒的中药.毒性药物虽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但若使用得当,不仅能够将毒副作用降低到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而且能够获得出色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则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历来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张仲景对方药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其中也包括了对毒性药物的运用。《伤寒论》全书共载方113首,用药84种。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19%。包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共60首,占方剂总数的53%。由此可见,仲景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颇为广泛。药物的煎煮是方剂制备中的重要一环。药物的煎煮方法主要包括煎煮方式和煎煮溶剂两个方面。煎煮方式中除了加水共煎的常用方法之外,还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兑服、冲服、烊化等。煎煮溶剂则有水、酒、醋、蜜、药物煎汤代水等。《伤寒论》中涉及多种中药煎煮方法,不同的煎煮方法反映了不同的治疗思路,能够获得独特的治疗效果。《伤寒论》中需要煎煮的方剂共102首。用到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去滓再煎、煎后纳末、单煎兑入、渍药取汁、烊化等,均是根据中药特点,或为存其性味,或为降低毒性,或为调和药性。总而言之,仲景在运用毒性药物时对煎煮方法的重视和灵活运用,都是基于他对中药性质功效的了解和病证本质的认识,无不体现出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精妙,善用煎煮方法以减毒增效,将会大大提高临床应用毒性中药的使用范围和安全系数。
-
-
王伽伯;
赵海平;
肖小河;
田捷;
赵艳玲;
孔维军;
张琳;
王红娟;
楚笑辉
-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量-效(毒)关系,探索建立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模式和方法。方法:同时采用正常和疾病动物(慢性CCl4肝损伤模型),在较大剂量范围(2.0, 5.4, 14.7, 40.0 g生药/kg/day)对比考察生大黄及熟大黄总提物对实验动物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大黄量-效(毒)关系。结果:通过因子分析从9个生化指标中抽提出2个公因子,共解释了原始数据88.5%的信息。公因子1主要由TBIL、HA、LN和TGF-β1主导,可解释为纤维化因子;公因子2主要由ALT和AST主导,可解释为细胞损伤因子。大黄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药效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从而保护肝细胞(降低公因子2),而大黄对正常动物的肝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TGF-β1诱导的肝纤维化(增加公因子1)。结论:大黄治疗CCl4诱导慢性肝损伤的药效与毒性的“双向”作用客观存在,并存在明显的“效”与“毒”的剂量转折点;熟大黄的疗效优于生大黄,而毒性作用相对较低,提示炮制具有减毒增效作用。
-
-
-
王伽伯;
赵海平;
肖小河;
赵艳玲;
孔维军;
张琳;
王红娟;
楚笑辉
-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量-效(毒)关系,探索建立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模式和方法。方法:同时采用正常和疾病动物(慢性CCl4肝损伤模型),在较大剂量范围(2.0, 5.4, 14.7, 40.0g生药/kg/day)对比考察生大黄及熟大黄总提物对实验动物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大黄量-效(毒)关系。结果:通过因子分析从9个生化指标中抽提出2个公因子,共解释了原始数据88.5%的信息。公因子1主要由TBIL、HA、LN和TGF-β1主导,可解释为纤维化因子;公因子2主要由ALT和AST主导,可解释为细胞损伤因子。大黄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药效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从而保护肝细胞(降低公因子2),而大黄对正常动物的肝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TGF-β1诱导的肝纤维化(增加公因子1)。结论:大黄治疗CCl4诱导慢性肝损伤的药效与毒性的"双向"作用客观存在,并存在明显的"效"与"毒"的剂量转折点;熟大黄的疗效优于生大黄,而毒性作用相对较低,提示炮制具有减毒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