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1-05-20

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桦褐孔菌是前苏联各共和国、波兰、日本等国的民间常用药物,是名贵的药用真菌。本实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以便为桦褐孔菌F1菌株人工驯化栽培及菌丝多糖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实验结果显示,甘露醇和CK两个处理的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玉米淀粉处理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在第2天开始下降,培养至第4天第一次出现最低值,为3.32mg/ml,第6天达到最高峰,第7天多糖含量降到最低点,为3.1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多糖含量变化不大,第12天出现第二次高峰。结果表明以葡萄糖、麦芽糖、地瓜淀粉和玉米淀粉为碳源时多糖含量较高,均在7mg/血左右。发酵后统计菌球大小显示,菌丝体生长状况随碳源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 C1和C2菌球数最多,为了获得多糖含量高的发酵液,我们希望菌球小,数量多,保证菌丝体的表面积大。因此认为C1(葡萄糖)和C2(蔗糖)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最适合的碳源。不同碳源条件下,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发酵液pH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起始pH 4-4.5,随着培养的进行,发酵液pH呈缓慢上升趋势。液体培养条件下菌球干重的测定,以酵母膏为氮源的条件下测得的菌球干重最大为9.18mg/L,其次是N6(碳酸氢铵)和N4(蛋白胨),分别为8.12mg/L和7.56mg/L;以N7(硝酸钠)为氮源的发酵液菌球干重最小,为2.96mg/L,CK的菌球干重与N7(硝酸钠)相近。终止发酵后,记录菌球的数量及大小oN4(蛋白胨)处理的小菌球较多为131个/100ml,N7(硝酸钠)的小菌球也较多,为80个.N4(蛋白胨)菌球总教最多,每100ml发酵液中菌球数达到191个,N5(酵母膏)、N7(硝酸钠)次之。菌球数量最少的是N3(玉米面),为50个。菌球越小,数量越多,说明培养基的氮源适中,因此认为N4(蛋白胨)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发酵较适合的氮源。
  • 摘要:采用体外人肠腺癌细胞株SW620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抑制试验模型和抗病毒(抗流感甲型病毒和抗疱疹病毒)的筛选模型,对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Ex)Link]七个菌株(CM1-CM7)的茵丝体醇提物(CME1-CME7)的抗肿瘤、抗病毒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抗肿瘤试验表明,在中、高浓度时(50μg/mL、200μg/mL,七个醇提物CME1-CME7对SW620和MCF-7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CME7活性最高((66.0±2.3)%),与阳性对照5-Fu((69.1±4.5)%)抑制活性相当。抗病毒试验表明,七个茵株的醇提物中。仅CME7和CME6具有抗流感甲型病毒活性,半数有毒浓度(TC50)分别为288.68 μg/mL和>500μg/mL,选择指数(SI)分别为2.23和>3.87:七个菌株的醇提物均未表现出对疱疹病毒HSV-I年口HSV—II的抗性。因此,在七个菌株中。CME7的抗肿瘤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均较好,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研究和开发。
  • 摘要:血红栓菌作为一种研究较少的药用真菌,但在民间记载中具有较好的药理价值,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血红栓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在同时添加MgSO4和KH2PO4两种无机盐时菌丝体生长情况最好;碳氮比为2/0.1时菌丝体长势最好;不添加维生素时菌丝体生长情况最佳;经正交试验结果确定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固体培养基为:蔗糖2%,蛋白胨0.5%,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2%。因为本实验室主要是运用真菌多糖进行药理方面的研究,因此筛选出一种能够产糖多的液体深层培养基至关重要。因此对血红检菌最佳的液体深层培养基进行了筛选。采用热水浸提法,以发酵全液的粗多糖得率作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血红栓菌菌丝体多糖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血红栓菌菌丝体多糖发酵的最佳培养基为蔗糖3%,黄豆粉1%,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O.1%.同时对影响血红栓菌深层发酵多糖产量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筛选,最后结果表明:在500mL的锥形瓶中装液量为150mL,接种量为10%时的多糖产量最高.为最适反应条件。将血红栓菌进行发酵后,将发酵全液分为发酵液和菌丝体两部分,将发酵液100提取醇沉得到醇沉多糖XYC和醇溶组分XYR;将分离得到的菌丝体分成三部分,分别进行碱提、水提和酸提后经醇沉分别得到碱提醇沉组分XJC、水提醇沉组分XSC和酸提醇沉组分SSC。上述醇沉组分中含有多糖、蛋白质、色素和小分子等多种物质。为了得到较为纯化的多糖样品,对粗提物进行了初步纯化和分级纯化,使用sevege法为血红栓菌粗提物除蛋白方法,使用双氧水法除色素,利用透析袋除去小分子物质,样品冷冻干燥,最终得到经初步纯化的血红栓菌多糖。利用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对样品进行分级纯化得到血红栓菌精多糖组分。对血红检菌多糖进行了体外的抗肿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血红栓菌多糖在体外对肿瘤具有抑制活性,但它们的抑制作用差别很大,有的还会对肿瘤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 摘要:对从我国南海采集的丰肉结海绵(Gelliodes carnosa)相关真菌HLS2-6、HLS206进行了次生代谢产物分离提取及药理活性筛选。经过对rD-NA-ITS序列进行BLAST分析初步确定HLS2-6号菌株为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HLS206号菌株为肉座菌目的真菌Hypocrealessp.。采用各类色谱技术从HLS2-6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黑走酮酸A(secalonicacid A)、F和meleagrin三个化合物,其中secalonic acid F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卵巢癌细胞A2780的IC50值分别为1.81μM、8.99μM、1.51μM、1.64μM和1.63μM;secalonicacid A对上述肿瘤细胞系的IC50值分别为1.49pμ、1.70μM、1.76μM、1.14μM和1.42μM。同样地,采用各类色谱技术从HLS206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10个化合物,其中已鉴定化合物5个,分别为chalmicrin、fucosterol、stignusterol、β-sitosterol以及一未命名甘露醇酯。其中,chalmicrin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获得,未命名甘露醇酯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获得。根据该菌株生长环境改变其培养条件,分别以海水和淡水配制固体发酵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结合HPLC色谱检测发酵产物发现:化合物wrs-8、wrs-13在海水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含量明显高于淡水培养基;化合物wrs-15、wrs-16在淡水固体培养基中含量明显高于海水固体培养基。
  •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16个离褶伞属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分析其酶谱多态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16个离褶伞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共检测到了10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酶带,多态性较高,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56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5个菌株,第二类包括1个菌株,第三类包括10个菌株。
  • 摘要:目的:优化筛选松茸0288的人工驯化培养基并对其进行核糖体ITS序列分析和鉴定。方法:本实验以采自黑龙江省的松茸子实体为材料,分离得到松茸菌丝体,经紫外照射后在5种筛选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菌落形态和菌丝的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优化松茸菌丝的生长培养基;以0288松茸菌为材料,采用食用菌的CTAB法提取出松茸的DNA,对其核糖体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松茸子实体经孢子分离紫外线诱变获得的菌株,以在标号为A的配方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平均菌丝生长量可达0.575mm/d;经核糖体ITS序列分析,经人工诱导的松茸0288子实体和天然的松茸予实体的ITS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同源性达99%以上。结论:通过实验获得了松茸0288人工培养生长的最佳条件,培养所获得的松茸0288子实体为纯培养物,为野生松茸菌株的进一步人工驯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 摘要:灵芝孢子粉内含有孢子油、三萜化合物和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当前许多企业只将孢子粉破壁后,用来提取孢子油并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孢子油软胶囊。提取孢子油后的孢子粉被作为副产物残渣处理。本课题主要是对脱油后的孢子粉渣,研究提取灵芝三萜化合物和灵芝多糖的最佳工艺,从中获得了0.39%灵芝三萜和1.84%多糖,该综合利用技术大大提高了孢子粉的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 摘要:经发酵得到树舌灵芝发酵全液,经提取得到粗多糖,对得到的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多糖样品,测定药理活性。树舌(Ganoderma applanatum)隶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Hymenomycetes),灵芝目(Ganodermatales),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灵芝属(Ganoderma)。rn 树舌为药用菌,性平,味苦,能祛风除湿,清热,止痛,化积,止血,化痰,民间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肝炎、食道癌、胰腺癌、消化道溃疡、早期肝硬化,亦可治肠血泻血、热积胸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风湿性肺结核等,并有滋补功用。实验用的树舌灵芝多糖通过发酵得到。取0.5cm2的菌种块5~6块接入装有200mL培养基的500mL容量瓶中。接种后,在摇床上120r/min、25℃,振荡培养5d,作为液体菌种备用。30L发酵罐装培养基70%,高压蒸汽灭菌,接入液体菌种,接种量为10%,于25℃培养7d。第七天对发酵液进行处理,离心,浓缩,醇沉即得粗多糖。称取一定量的粗多糖,用sevage法除蛋白。粗多糖溶液加人sevage试剂(氯仿:正丁醇=4:1混匀),使白质尽可能变性,反复除四五次蛋白,分离,获得下层的水溶液,此水溶液即为多糖溶液。用过氧化氢法除色素,在450C水浴中加入H2O2,使其颜色变为淡黄色。然后继续水浴使其H2O2分解产生的物质充分挥发掉之后,透析,冷冻干燥即为相对较纯的多糖。将冷冻干燥得到的多糖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后,过葡聚糖凝胶柱(2.6×50cm),以蒸馏水为洗脱液,流速为1ml/min,自动部分收集器收集洗脱液10ml/管,以蒽酮-硫酸法测定洗脱液中多糖的含量。在10-20号管之前出现一个洗脱峰,为一个大的组分。30-35号出现一个小的组分,说明树舌灵芝多糖具有两个组分组成,并以前一个组分为主要成分。rn 发酵得到的树舌灵芝醇沉粗多糖经除蛋白、除色素、透析、冷冻干燥等得到相对较纯的多糖,经进一步分级可得分子量不同的组分,并对其组分进行活性研究。
  • 摘要:本试验研究槐耳多糖(PST)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l4模型模型组,联苯双酯组,PST低、中、高(100,200和400mg/kg)3个剂量组。各组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2h后,除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余5组注射0.1%CCh橄榄油(10ml/mg)。禁食18h,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NO含量,并迅速处死小鼠取肝脏,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行肝切片镜检观察各组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CCh模型组小鼠肝功能异常,AST、ALT、MDA、NO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下降.PST组能明显改善CCl4损伤小鼠的肝功能,使其AST、ALT、MDA、NO显著降低,肝组织中SOD活力明显升高。模型组肝脏损伤严重,PST组的肝组织病理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PST对CCl4急性肝损伤有保肝降酶作用。
  • 摘要: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syn.Coriolus versicolor)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与降血糖生物活性,主要之生物活性成分为子实体醣肽、菌丝体胞内醣肽(EPS)与胞外醣肽(IPS).微生物固定化发酵系统具有下列之优点;提供高细胞密度培养、易于连续操作、简化下游分离回收程序、提供较适当之微环境条件、高单位容量生产力及可避免剪力造成之细胞伤害。丝瓜(Luffacylindrica)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丝瓜络为其干燥成熟果实去种子及外皮的维管束网状天然物,维管束网状结构可用于细胞固定化载体。本研究探讨不同胶体复合丝瓜络载体、接种量、批次馈料连续培养.对于固定化云芝LH-1菌丝体生产胞外醣肽与胞内醣肽影响。结果显示四种胶体(鹿角莱胶、洋莱胶、海藻胶及果胶)复合丝瓜络载体中,云芝液态培养所产生之EPS、IPS及生质量以洋菜胶最佳,其次为果胶。进一步以5种洋菜胶浓度(1‰-5%)复合丝瓜干瓤以最适化材料之制程,以3%洋菜胶复合丝瓜络最佳。于5%-20%接种菌量范围,云芝EPS、IPS及生质随者接种量之增加而增加。批次培养洋菜胶复合丝瓜络固定化云芝菌丝体,云芝EPS产量于培养第二天开始即显著增加,培养至第四天达最高峰,其后即开始减少,培养基pH与培养基可溶氧随着胞外醣肤产量增加而下降。批次馈料连续培养云芝EPS分别于培养第4-5天、9-10天及14-15天出现峰期,产量分别为8.39g/L、7.26g/L及7.19g/L。培养第四天时所得之云芝EPS最高产量8.39g/L,为未经菌丝体固定化之发酵产程云芝EPS产量3.94g/L之2.13倍。综合以上之结果显示,洋莱胶复合天然丝瓜络栽体固定化云芝菌丝体深层发酵,应用批次馈料可显著提高胞外醣肽之产量。
  • 摘要:灵芝在我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作为中草药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治疗肝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痛、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神经衰弱、肿瘤等多种疾病。多糖是灵芝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但对灵芝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工作仍然不多,这对开发灵芝多糖药物及保健产品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本研究通过对我所选育的沪农灵芝1号的子实体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分子修饰和活性测定,为全面了解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提供更为深入的实验依据。
  • 摘要: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是一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的子囊菌,中药中传统上是以其子座入药,性温味淡,具有止咳祛痛、舒筋活络、祛风利湿、补中益气、活血补血、散瘀通经之功效。人工培养竹黄菌子座很少有成功的结果,目前主要是从野外直接采集。本研究利用竹黄子座分离若干菌株,探讨活性及产物,以通过发酵技术生产活性产物。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测试盒进行了活性菌株的初步筛选,获得了3株抗氧化活性较强的菌株,分别为AJ013菌株、YX015菌株和CA022菌株。采用相对还原力测定法及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法评价了其总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株竹黄分离菌都具有良好的总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其中CA022菌株的总抗氧化能力最高,达到9.68U/mL。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和DPPH实验法研究了3株竹黄分离菌发酵液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和DPPH·有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3株竹黄分离菌都具有较强的清除O2-·的能力,清除率都超过了阳性对照维生素E,其中,YX015菌株在1mg/mL的供试浓度下对O2-·清除率达到49.15%:3株菌株对·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都弱于维生素E,但在1mg/mL的供试浓度下,CA022对·OH的清除率最高,可达60.43%;YX015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达到83.33%。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和反相C18柱层析等方法对竹黄分离菌抗氧化活性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两个样品,根据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证实为羟基蒽醌类化合物。蒽醌类物质及其衍生物是药用植物中的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解痉和凝血等多种显著的生理活性,已在竹黄子座中有发现报道,本研究为竹黄天然活性产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借鉴。
  • 摘要: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和MTT检测技术对桦褐孔菌410菌株不同发酵液提取物的4个样品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筛。研究它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和对正常的人肝细胞HL-7702损伤后的修复能力,为筛选抗肿瘤药物及化疗辅助药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65%酒精浓度桦褐孔菌4lO菌株发酵液,在93.75μg/ml-3000μg/ml浓度之间,随着浓度的减小,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93.75μg/ml浓度下,对HepG2抑制率为4.26%,对SGC7901的抑制率为4.58%;在187.5μg/ml、75μg/ml浓度下,对Hep G2无抑制作用,但对SGC7901有抑制作用,分剐为3.39%、2.2%,其抑瘤率与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明显低于阳性对照。75%酒精浓度桦褐孔菌410菌株发酵液,在93.75μg/ml-3000μg/ml浓度之间,随着浓度的减小,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93.75μg/ml浓度下,对HepG2抑制率为8.45%,对SGC7901的抑制率为0.62%,其抑瘤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85%酒精浓度桦褐孔菌410菌株发酵液,在93.75μg/ml-3000μg/ml浓度之间,随着浓度的减小,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93.75μg/ml浓度下,对HepG2抑制率为3.96%,对SGC7901的抑制率为10.54%,其抑瘤率与水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阳性对照;在187.5μg/ml时对Hep G2抑制率为0.59%,对SGC7901有抑制作用为2.20%,其抑瘤率与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明显低于阳性对照。95%酒精浓度桦褐孔菌410菌株发酵液,在93.75μg/ml-3000μg/ml浓度之间,随着浓度的减小,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93.75μg/ml 浓度下,对Hep G2抑制率为14.30%,对SoC7901的抑制率为14.03%;在187.5μg/ml时对Hep G2抑制率为9.72%,但对SGC7901无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在93.75μg/ml浓度下与水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但低于阳性对照。
  • 摘要:桦褐孔菌(血Inonotus obliquus(Fr.)Pilat)的抗肿瘤、降血糖、调节心血管系统、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主要跟其三萜类物质白桦酯醇、桦褐孔菌醇等的活性有关。本研究以采自吉林长白山的桦褐孔菌为实验材料,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染色体步移法等技术,首次成功地克隆了桦褐孔菌三萜类代谢途径中关键酶鲨烯合酶基因全长cDNA及其启动子序列。其中cDNA序列全长1780bp,推断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为1273bp,编码491个氨基酸蛋白,理论分子量为55.85kDa,等电点(pI)为5.90;通过NCBI网站比对发现,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灵芝的鲨烯合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使用MEGA3.1软件构建多个物种的鲨烯合酶氨基酸序列的分子进化树,发现桦褐孔菌鲨烯合酶跟其他真菌鲨烯合酶聚在一起,并且与灵芝在同一分枝上;在线软件分析预测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果显示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多肽链二级结构包含有63.95%的α-螺旋、6.92%的延伸链、3.87%的β-转角以及25.25%的无规卷曲;使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上的结构预测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同源性结构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立体结构中有15个α螺旋以及部分无规卷曲(白色部分)以及一个较深的缝隙,该缝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活性位点。分析获得的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表明,在-62--347bp处发现一个可能的核心启动子区。该启动子序列包含了典型的生物启动子元件,存在8个推定的TATA-box,2个CAAT-box。除了这些基础的转录调控元件外,还发现其他一些与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防御和应激响应元件(TC-rich repeats)、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TGACG-motif)、水杨酸响应元件(TCA-element)、节律控制应答元件(circadian)、2个低氧诱导相关元件(ARE、GC-motif)以及多个与先诱导有关的元件(G-box、ACE、LAMP-element、boxⅡ)等。因此推测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基因的表达与多种不同的环境条件诱导有关。相关的基因诱导表达工作正在进行中。
  • 摘要: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是著名的食药用真菌,在我国主要在福建古田及四川通江等地栽培。银耳菌种的选育一直是银耳栽培的关键问题,优良的菌种能够抵御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收益。下面简述银耳菌种选育的主要方法。在野生银耳驯化栽培的最初阶段,人们采用天然孢子接种,介于半野生、半人工状态,银耳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生长不稳定,产量很难得到保证;经过不断研究,杨新美教授在国内首次用银耳子实体进行担孢子弹射分离获得酵母状分生孢子,并制成孢子悬液,人工接种椴木栽培,大大提高了产量,缩短了生产周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银耳菌丝得以成功分离,银耳菌种的分离方法也发生了较大改进。野外采集银耳菌种,挖取耳基菌丝,经过分离纯化,得到银耳及香灰菌菌株,是目前常用方法之一,野生菌株的采集能够很好的补充菌种资源,通过分离、筛选可以得到优良的菌株,并且可以减少传代次数,降低菌种退化的速率;在栽培的银耳中挑选子实体大小、形状、色泽、质地优良的耳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银耳菌株,分离基内菌丝得到银耳及香灰菌菌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银耳菌株复壮,但是一直使用的都是最初的菌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性状的退化。此外四川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新品种-银耳CA3;银耳孢子杂交选育新品种也一直在研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银耳伴生菌香灰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通过对香灰菌与银耳菌株的配比及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得到一些配伍优良的菌株,提高了银耳产量及优质品率。本单位采用辐射诱变选育银耳新品种,以期提高银耳产量及品质。银耳菌种的选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研究,需要广大菌物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将我国的银耳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 摘要:真菌是一类自然界分布较广,种类繁多的生物体,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其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我国是认识和利用真菌最早的国家之一,传统药用和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已超过400种,其中以担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真菌为主。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有茯苓、猪苓、冬虫夏草等20多种真菌。rn 白芝,又名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Bull.)P.Karst],属桦木属树木专性木腐菌,引起木质部形成褐色腐朽,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区。rn 白芝幼嫩时可食用,有报道称该菌子实体的热水提取液加40%NaOH及乙醇后所获得的沉淀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从白芝中分离得到的多孔菌酸A、B及C可抑制分枝杆菌的生长,白芝还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质炎,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但由于其生长缓慢,产量低,因此白芝目前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rn 作者通过纯化培养获得白芝菌菌株。利用正交试验原理对白芝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设计非营养因子条件对人工分离得到的白芝进行液体发酵优化。以多糖含量和三萜含量为指标,发酵结束后,低温烘干菌丝体,研磨,95%乙醇超声提取菌丝体。利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菌丝体多糖含量。以熊果酸为对照品,利用比色法测定孢内三萜含量。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白芝最佳发酵条件:温度30℃,发酵时间140h,初始pH值6.5.转速Or/min.按照最佳条件进行白芝培养并测定多糖和三萜含量,最终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与利用基础培养条件相比,白芝有效成分得以提高,其中多糖含量从1.08±0.249/L提高到2.24±0.31g/L,菌丝体三萜含量从0.87±0.14%提高到1.24±0.27%。rn 野生白芝资源短缺,发酵法可以克服栽培生产中质量不稳定,周期长产量低的缺点。因此,本文对白芝的工业化培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在白芝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食药用菌是食用菌与药用菌的合称,其栽培方式相同或相近,使用方向相近或各有不同。菌种的驯化、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等在食药用菌栽培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菇友往往在菌种质量的某些方面注意不足,如菌种的温型、种性、营养方式、菌龄等,使栽培出现问题甚至失败。而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条件下,采用优良菌种的经济效益较一般品种为高。因此,生产优良的菌种是食药用菌栽培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菌种在食药用菌栽培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摘要:采用盐酸化氯仿萃取法从灵芝双超提取物(浸膏粉)中提取分离获得总三萜酸类成分,其粗制品平均得率为9.91%(n=8,RSD=3.35%)。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总三萜酸粗制品与灵芝总三萜酸对照品及ganoderic acidA标准品的指纹图谱特征相吻合。进而采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仪(LC-MSD-Trap)进行检测(DAD检测器,入Sig=254nm,入Ref=360hm).液相色谱出峰时间范围为4.483~63.135min,大多在45min之前;从总离子流色谱中共检出56个母分子离子峰。在质谱检测中,至少有31个分子离子峰(出峰时间4.1~43.7min)解析得到相应的分子质荷比m/z418.3~678.5,与已知C27~C32结构的三萜酸成分的分子量信息相匹配。分析结果初步表明灵芝双超提取物中含有较丰富的三萜酸类成分。
  • 摘要:应用双超技术(超微粉碎后超声波逆流循环提取)进行原木灵芝子实体的提取加工,获得双超提取物(干浸).分析结果表明:双超提取物的水分、粗蛋白、粗多糖及磷(P)、钙(Ca)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60%、34.41g/100g、40.0/100g和1.66mg/g、0.41mg/g;其重金属元素Pb(0.21μg/g)、镉(Cd,0.68μg/g)、汞(Hg,0.005μg/g)和砷(As,0.874μg/g)含量要求。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双超提取物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7.427g/100g,必需氨基酸比例为53.93%)和2种(非蛋白质)游离氨基酸-Y-氨基丁酸和牛磺酸(含量分别为21.92mg/100g和45.97mg/100g。LC-MS初步分析结果:从提取物样品直接分离检测到至少13个清晰的分子离子峰,m/z范围为266.1~78.5,与灵芝已知天然活性成分香豆素、甾醇类、三萜酸及三萜皂苷等的分子量信息相匹配。五项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灵芝双超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好,半数清除率EC50值达到306.11μg/ml;其还原能力较强,EC50达411.17μg/ml;对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也较强,半数抑制率IC50值达到647.89μg/ml.
  • 摘要:FRAP法测定了6批人工培养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菌丝体热水和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mg/mL人工培养中国被毛孢丝体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的平均抗氧化活性分别相当于327.5±42.1μm01/mL Fe2+和107.1±13.5U mol/m/L Fe2+;方法学研究显示重现性为3.8%;精密度为3.1%;可靠性相关系数R2为1.0000;回收率分别为105.4 5.8%(水提物)和104.2 8.8%(醇提物);该方法在30min内结果的变异系数为3.0%.这些结果表明中国被毛孢菌丝体热水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用FRAP法测定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精密度,可靠性,回收率和稳定性。
  • 摘要:三个灵芝菌株经不同栽培地点和不同套菌时间孢子粉产量检测,119显著高于对照品种101,套菌培育91天的孢子产量高达193.8%,高于对照品种80%以上,孢子粉多糖2.75%、蛋白质15.17%。产量高,质量好是培育孢子粉优良菌株。
  • 摘要:冬虫夏革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研究了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水提物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力、·OH自由基清除力、螯合Fe2+能力及其保护PCl2细胞免受H2O2氧化损伤的能力。结果表明: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水提物均具有一定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力、·OH自由基清除力和螯合Fe2+能力,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量效关系;细胞实验表明它能够延缓H2O2对PCl2细胞的损伤,显著提高PCl2细胞在双氧水损伤条件下的存活率。
  • 摘要:树舌灵芝Ganoderma lipsiense(Pers.)Pat.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灵芝科,灵芝属。树舌具有清热、消积、化痰、止痛、抗癌等功效,多用于乙型肝炎、食道癌、神经衰弱和肺结核的治疗。国内外文献对普通灵芝研究很多,对树舌灵芝的研究报道较少,且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树舌多糖和三萜类物质方面。树舌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树舌中三萜类成分的含量为:菌柄>菌盖幼龄暗色层>菌盖老龄白色层>子实体上表层,近年来三萜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测定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发酵液生物碱的研究几乎没有相关文献报道。树舌灵芝生物碱成分分析及抗肿瘤活性的测定,可以为树舌灵芝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酸性醇浸溃的方法,提取树舌灵芝MP-01发酵液中的生物碱,采用GC-MS方法测定其生物碱的组成成分,并测定了生物碱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树舌生物碱提取物中含有7种生物碱,其中吡咯类1种,哌嗪类1种,酰胺类5种。该生物碱提取物具有体外活性,MTT法证实其对SGC和Hep两种肿瘤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对SGC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50%以上。生物碱提取物对SGC肿瘤细胞抑制效果较好,而对Hep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这可能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有关,使得样品对SGC细胞比对H印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大。另外,生物碱提取物对正常来源的人肝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因此生物碱提取物通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可作为较好的抗肿瘤药物。
  • 摘要:乌苓参(Xylaria nigripes),又名黑柄炭角菌,属于发角菌科(Xylariaceae)真菌,为一种药用菇菌。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固态培养乌苓参水萃取物(XN-T)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护肝功效,并利用逆相高效液相层析法(RP-HPLC)进行分析XN-T的多酚类成分含量。实验共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控制组(未经四氯化碳处理组;Control)、四氯化碳处理负对照组(仅投予四氯化碳组;CCl4)、处理正对照组(四氯化碳+100mg/kg水飞蓟处理组;Silymarin)及XN-T500、XN-T1000实验组(分别为四氯化碳+500或1000mg/kg/bw/day的XN-T处理组).各组小鼠经不同处理连续灌胃9天,然后接受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液2ml/kg。于18小时后,采血,并收集肝组织供作生化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CCl4处理组明显导致血清麸胺酸草乙酸转胺酶(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sGOT)及麸胺酸丙酮酸转胺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sGPT)与肝脏中脂质过氧化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的上升。而XN-T500及XN-T1000处理则有效的降低sGOT及sGPT值,并使小鼠肝脏中脂质过氧化情况改善;同时提高肝脏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e;CAT)、麸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以及血清总抗氧化活性。XN-T改善肝损伤小鼠之肝脏生化功能指针酵素及代谢酵素活性的效果亦不盖于Silymarin组。在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方面,XN-T处理可明显改善CCl4造成肝细胞发炎坏死、脂肪变性及肝脏纤维化等现象。HPLC分析结果显示XN-T含有高量的表儿荼素(epicatechin)、儿荼素(catechin)及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由以上实验结果推测XN-T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应具有正面的护肝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抗氧化物的作用减少CCl4,造成的氧化压力。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灵芝制剂的改善睡眠作用。方法以0.16 g/kgBW、o.339g/kg Bw和1.00g/kg BW三个剂量组对小鼠每日经口灌胃,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将动物分为三个实验组:直接睡眠实验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灌胃30天,至完成各项测定。结果:复方灵芝制剂对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结果为阳性;对戊巴比妥钠阁下催眠实验结果为阴性;对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试验结果为阳性;对小鼠的体重增长无影响。结论:复方灵芝制剂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 摘要:桦褐孔菌多糖是桦褐孔菌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已有文献报道,桦褐孔菌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桦褐孔菌多糖是桦褐孔菌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利用蒽酮-硫酸比色法对不同酒精倍数所获得的24个桦褐孔菌Fo菌株发酵液粗提物的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做四个浓度梯度的对比:酒精浓度65%,75%,85%,95%.对桦褐孔菌总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酒精倍数在1倍到4倍时,酒精浓度为85%的各处理所测得的糖含量最高,分别为51.83%、53.83%、60.35%、62.25%,其中以4倍酒精的处理糖含量最高。酒精倍数为1-2倍时,酒精浓度为65%时测得糖含量高于75%的处理,但低于95%的处理;酒精浓度为85%测得的糖含量比65%的处理高1.90%;比95%的处理高出1.53%;酒精倍数为3-4倍时,酒精浓度在65%-85%时样品中糖含量逐渐增加,酒精浓度为85%之后,样品中糖含量逐渐降低。对桦褐孔菌还原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得酒精倍数1时,酒精浓度85%测得的还原糖含量比酒精浓度75%、65%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分别高0.63%、0.91%.酒精倍数2时,酒精浓度85%测得的还原糖含量比酒精浓度75%、65%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分别高0.54%、1.07%.酒精倍数为3时,酒精浓度为75%样品中还原糖含量最高,比酒精浓度85%、65%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分别高1.44%.酒精倍数为4时,酒精浓度为65%时测得的还原糖含量比75%、85%、95%分别高0.63%、2.12%、2.71%。
  • 摘要: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是中药传统范畴内仅有的,也是历史上诞生最早的一类生物制药技术,其在中药传统范畴内始于北魏时期,以"制曲工艺"制作中药"神曲"起,发展至今已有1500余年,并延伸发展经"固体培养"时期进入"固体发酵"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庄毅教授受中药材霉变不可再供药用的启示,在研究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双向固体发酵"的理论和工艺,利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了中药新药材"槐耳菌质"和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工程体现了药用真菌与有关中药的有机结合,特定的药用真菌与中药材组合的双向固体发酵具有增效、扩用、解毒的作用,为中药的二次开发、新药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为卫矛科植物,具有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已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痰病,是首选的中药免疫抑制剂,但其临床应用毒副作用大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本实验室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的支持下,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用药用真菌对雷公藤进行整体固体发酵,开展了雷公藤减毒增效(毒性降低但仍然保持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建立了双向固体发酵对雷公藤减毒持效的最佳发酵工艺,得到了毒性降低并且仍然保持免疫抑制效果的灵雷菌质,并就其开展了较系统的药效学、毒理学、药效物质基础及雷公藤固体发酵减毒增效机理的研究,发表了系列文章,为有毒中药雷公藤减毒增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解决了现有的方法不能扩大雷公藤治疗指数的现实问题,该课题在2010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在现代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减毒增效的的研究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远大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前,除了胰岛素,对于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槐耳是一种药用真菌,具有明显的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槐耳子实体多糖(PST)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小鼠I型糖尿病是否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原因。将100只健康雄性SPF小鼠腹腔注射STZ制作I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将成模小鼠分为5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小鼠均再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非手术组。动态观察小鼠体重、血糖值、伤口恢复速率,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并计算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并对胰岛进行HE染色并切片观察。EUSA法检测脾细胞上清液中INF-γ与IL-4水平的变化。在本实验设定的三个槐耳子实体多糖剂量组中,PST高剂量组小鼠各项指标优势最为明显。PST对I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胰岛素相比PST对I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整体治疗效果不及胰岛素。所以,PST可以用来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I型糖尿病,但是不能作为治疗I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
  • 摘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菌核入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随着猪苓药用范围和用量的扩大,猪苓的野生资源已日益匮乏,其中直接培养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成为了限制猪苓栽培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研究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分子机理和分离与猪苓菌核形成相关的基因,我们构建了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SSH文库。以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未形成菌核的菌丝总RNA为Driver,纯培养条件下形成的新鲜菌核总RNA为Tester,运用SMART PCR cDNA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全长cDNA,将两种cDNA群体进行抑制差减杂交,将获得的差减cDNA片段连接质粒载体pMDTM18-T,然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最后获得的差减文库舍1472个重组子。利用菌落PCR方法,筛选到1266个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范围为0.2~1.5kb,全部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获得1202个cleanESTS,经聚类、拼接,去除冗余序列,共获得746个unigene,其中含有222个contigs,524个singlets。571个一致序列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最佳匹配序列,其中具明确功能的有379个,192个与已知序列同源但功能未知,其余的175个没有注释信息。可以找到最佳匹配序列的表达基因在蛋白水平上大约有88.2%与高等真菌蛋白具有同源性。将功能已知基因分为九大类:细胞结构与生长4%、细胞分裂与染色体结构3%、代谢34%、转运13%、信号传导9%、RNA合成7%、蛋白合成13%、细胞防御7%、蛋白降解5%,功能未分类5%.其中一些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转运功能的基因与已报道的高等真菌形态发育相关基因具有相似性,参与细胞防御的基因也与真菌逆境胁迫生长相关,具有深入研究价值,可望为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用HPLC法测定了中国被毛孢菌丝体中的5种核苷的含量。采用Hypersil GOLD AQ色谱柱(4.6min×250ram,5μm),甲醇:0.01mol/L:KH2PO4=5:95(v:v)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60nm。结果发现,液体发酵和静置培养的中国被毛孢菌丝体中胞苷含量分别为266.73μg/g和348.79μg/g,尿苷分别为1718.23μg/g和1558.99μg/g,肌苷分别为892.640μ/g和573.311μ/g,乌苷分别为1370.780μ/g和1444.301.1 μ/g,腺苷分别为1296.68μg/g和1440.83μg/g。5种核苷测定的精密度RSD值介于0.97%-3.75%间、稳定性RSD值范围为2.91%-3.86%、重现性RSD值范围为1.28%-2.91%、回收率范围为91.07%-102.21%.
  • 摘要:马勃又名灰包、灰粪包,可用于治疗热邪火毒郁滞所致的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咯血等,近年发现其有抗肿瘤作用。马勃所含马勃多糖为生物活性多糖,细胞毒性小且易通过化学手段控制质量,但相关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以及提取时间对马勃多糖提取量的影响。单因素试验表明:最佳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以及提取时间分别为100℃、10倍、4次、1.5h.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马勃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100℃、10倍料液比、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1.5h,在此条件下,马勃多糖的提取率为3%.马勃子实体经热水浸提后,醇沉得粗提物CGP,粗提物中舍有蛋白质、糖类、色素以及部分小分子等物质,为进一步纯化,我们需要粗提物进行初步纯化。主要包括:sevage法除蛋白,双氧水除色素,最后透析除去小分子物质,冷冻干燥得样品CGP0。将CGP0利用Cellulose DE-52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分级纯化得到两个组分CGP1和CGP2。将CGP1进一步用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得到两个组分CGP11和CGP12,在整个纯化过程中总共得到五种样品:粗提物CGP、初步纯化样品CGP0、离子交换层析样品CGP1、CGP2以及凝胶柱层析样品CGP11、CGP12.将热水浸提后得到的醇沉样品及醇溶样品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马勃多糖的醇溶性组分及醇沉性组分在体外都可以明显的抑制MDA、EC-109以及Siha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在500ug/ml时醇沉组分对三种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0.1%、18.0%、47.6%;醇溶性组分的押制率分别为:66.7%、19%、48.9%。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