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8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1年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冀中坳陷的相关文献由60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贤正、金凤鸣、王权等。

冀中坳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9.3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1987 占比:90.20%

总计:2203篇

冀中坳陷—发文趋势图

冀中坳陷

-研究学者

  • 赵贤正
  • 金凤鸣
  • 王权
  • 崔周旗
  • 崔永谦
  • 梁宏斌
  • 杨德相
  • 查明
  • 高长海
  • 刘池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锐锋; 田建章; 黄远鑫; 田然; 任艺; 边滢滢; 王元杰; 陈令; 卢山
    • 摘要: 冀中坳陷潜山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奥陶系潜山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控藏因素复杂,因此一直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新发现。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和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导杨税务潜山、文安斜坡潜山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发育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以及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3套烃源岩,为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明确了碳酸盐岩“云化-岩溶-断裂”三主因叠合控储机理,建立了岩溶孔洞型、断裂孔缝型和云岩孔隙型3种储层模式,拓展了勘探空间;受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多期构造作用叠加控制,形成了先隆后凹型和先凹后隆型两种成因潜山圈闭类型。通过奥陶系潜山成藏要素分析,总结出3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模式、中位古储古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和高位古储新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综合评价,目前冀中坳陷北部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泗村店潜山和新镇潜山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 柳富田; 杨吉龙; 陈社明; 黄忠峰; 陈永胜; 胡云壮; 袁海帆
    • 摘要: 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华北平原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定冀中坳陷东部的SFQ1钻孔岩芯古地磁,建立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SFQ1孔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1.0 m(布容期B/松山期M界线),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97.8 m(松山期M/高斯期Ga界线),上上新统底界埋深在328.7 m(高斯期Ga/吉尔伯特Gi期界线),钻孔底部年龄约为4.74 Ma。不同构造单元钻孔联合剖面揭示,3.6-3.0 Ma期间受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影响,华北坳陷区被快速充填,至第四纪初地势已变得较为平坦,区域上出现相对水平的等时基准面,现今揭露的第四系底界埋深之所以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继承性发展导致的。华北平原晚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和沉积结构对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制约影响,建议在华北平原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加强第四系相关研究,以提高水资源评价精度。
    • 田建章; 张锐锋; 李小冬; 王鑫; 曾婷; 罗静; 赵梅红; 卢山; 潘清华; 焦亚先; 毛崇昊
    • 摘要: 冀中坳陷潜山天然气是渤海湾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文安斜坡潜山带则是冀中坳陷深潜山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但关于文安斜坡潜山带内、中、外三个不同含气带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等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对各带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和轻烃化合物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利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厘清不同潜山带油气成藏充注过程,继而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对比分析不同含气带油气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文安斜坡潜山带内带天然气为高—过成熟的油型气,主要来源于Es;+Ek烃源岩,储层经历了两期不同成熟度的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带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纪煤系烃源岩,混有部分Es;+Ek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具有两期油气充注过程;而外带天然气为低成熟阶段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经氧化改造而形成的次生生物气,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纪烃源岩,仅经历了一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综合分析表明,文安斜坡潜山带发育双源供烃-断层不整合输导-分带差异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内、中、外三个含气带分别发育单向单源供烃似层状高—过成熟气藏、双向双源供烃断溶体成熟—高成熟油气藏以及单向单源供烃层状低熟-生物气藏三种油气藏类型。本文结果为深化对该区天然气来源、成藏规律的认识和后续勘探领域的拓展提供有益的信息。
    • 赵贤正; 金凤鸣;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韩国猛;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 摘要: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油气藏横向有序成环形成分布圈,纵向依次成链形成放射状富集链”;②负向构造区由于构造背景的原因,导致其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与正向构造区存在巨大差异;③深盆(深洼)—低斜坡以“原地留滞”为成藏机理,形成非常规油气分布环带(内环),中—高斜坡以“过路截流”为成藏机理,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环带(中环),而正向构造区则以高部位“汇流聚集”为成藏机理,形成构造油气藏分布环带(外环);④基于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的勘探思路为“全域考虑,逐环深入;优选通道,顺藤摸瓜”。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冀中、黄骅坳陷的斜坡和深洼区一大批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的发现,丰富了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负向构造区尤其是深层复杂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邓俊祖; 蔺文静; 邢林啸; 陈立; 张卫民; 张良
    • 摘要: 冀中坳陷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对其热储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可为其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研究区的地热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储温度及地热水的循环深度,并明确了研究区的地热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主要来自于西部太行山区大气降水补给,通过断裂由西北向东南对地热水进行补给,补给高程范围在585.7~1 361.8 m,热储温度范围在30.2°C~93.2°C,循环深度范围在955.0~2579.7 m。
    • 赵贤正; 金凤鸣;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汪虎
    • 摘要: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 单帅强; 何登发; 方成名; 张煜颖; 胡美玲
    • 摘要: 高阳低凸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部,其形成演化与相邻的保定、饶阳等凹陷的发育密切相关。剖析高阳低凸起的构造特征,将为整体研究冀中坳陷中部伸展变形系统提供重要依据。基于丰富的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厘定高阳低凸起的构造发育特征;根据钻井分层,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明确同构造期地层的时代及构造发育时间;通过编制平衡剖面,开展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探讨高阳低凸起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高阳低凸起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变窄的宽缓背斜,并且西翼陡、东翼缓;凸起东侧发育有多条规模较大的NW—SE向断层,西侧发育的断层数量少且规模小;研究区南部发育的断陷期地层时代最老为晚中生代,北部为古新世。高阳低凸起为发育于冀中坳陷中区两侧边界断层共同上盘的“双向旋转型”滚动背斜,其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两侧边界断层的伸展活动,凸起南部开始发育的时间早于北部。
    • 李瑞炜; 谢迎春; 卢辉雄; 孙国强; 冯博; 程旭
    • 摘要: 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文以冀中坳陷孔隙型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热资源成藏机理研究,确定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地温梯度、盖层厚度和基底埋深等5个评价指标,通过构建模糊证据权模型开展地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结果显示地热资源分布的后验概率为2.82×10^(-5)~3.21×10^(-2),按自然间断点法将全区划分极高潜力区、高潜力区、中潜力区、低潜力区与极低潜力区共5级分区,并发现深泽、新城和陌南为3处尚未完全开发的高潜力区。预测结果与地热资源实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在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
    • 沈华; 范炳达; 王权; 张以明; 杨德相; 郭惠平; 王名巍
    • 摘要: 依托大量文献资料,以勘探认识突破、勘探思路转变、勘探技术进步为主线,精细剖析冀中坳陷油气勘探发展过程,将冀中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地质普查勘探(1955—1972年)、突出潜山油藏勘探(1973—1985年)、主攻古近系—新近系构造油藏勘探(1986—1999年)和加强岩性-地层油藏及隐蔽型潜山油气藏勘探(2000—2019年)4个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的勘探认识、勘探思路、勘探技术、勘探重大发现以及储量的增长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潜山油气成藏认识与成藏模式引领了潜山领域的多轮勘探与持续发现,油气分布"互补性"、"洼槽聚油"等理论有效指导了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与规模发现,"区带优选-圈闭落实-油藏发现"评价技术有力支撑了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的部署优化,深化了陆相湖盆断陷油气勘探发现规律认识,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 李玉帮; 张以明; 杨德相; 高达; 黄芸; 曹兰柱; 田建章; 王帅
    • 摘要: 碳酸盐岩是冀中坳陷下古生界重要的古潜山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奥陶系属于陆表海型台地,进一步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局限潮下和开阔潮下4个沉积亚相,以及泥云坪、膏云坪、云坪和云质溺湖等11种沉积微相,并构成了4个三级层序(SQ1~SQ4),其中SQ4仅发育海侵域.奥陶纪首次海侵期沉积的冶里期(SQ1-TST)在区内由北向南发育了开阔潮下—潮间—潮上亚相沉积.亮甲山期(SQ1-HST)主要发育潮间亚相沉积,局部为潮上亚相.下马家沟期(SQ2-TST)和上马家沟组沉积晚期(SQ3-TST)分别为第2次和第3次海侵,区内均以局限潮下和开阔潮下亚相为主,局部发育生屑滩和砾屑滩;上马家沟组沉积早期(SQ2-HST)和峰峰组沉积早期(SQ3-HST)以发育潮间和潮上亚相为主,是白云岩的稳定沉积期.峰峰组沉积晚期(SQ4-TST)记录了第4次海侵,以发育开阔潮下亚相为主,北部地区零星发育潮间云灰坪微相.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北地台整体抬升,冀中坳陷奥陶系顶部受到剥蚀,直至石炭纪再次接受沉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