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山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8388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1年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潜山油气藏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有录、查明、刘华等。

潜山油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8388 占比:99.62%

总计:28495篇

潜山油气藏—发文趋势图

潜山油气藏

-研究学者

  • 蒋有录
  • 查明
  • 刘华
  • 叶涛
  • 吴孔友
  • 王军
  • 高长海
  • 万涛
  • 任凤伟
  • 侯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地质勘探●非常规陆上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勘探与评价。●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
    • 张芷晴; 刘华; 马立驰; 刘景东; 郭志扬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量巨大,但成藏过程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为了探明其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过程,以大王庄潜山带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烃包裹体丰度分析等技术,对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古生界储层烃包裹体发育,奥陶系烃包裹体呈淡黄色、蓝绿色荧光,沿方解石脉及颗粒愈合缝分布,沥青包裹体与油质沥青仅在大古671油藏少量分布,均一温度主峰为80~90°C和100~110°C;石炭—二叠系储层烃包裹体呈蓝绿色荧光,赋存于石英颗粒微裂隙及次生加大边,均一温度主峰为100~110°C。结合烃源岩生排烃期可以得出,研究区古生界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晚期(27~25 Ma),为古生界小规模成藏,以奥陶系为主;第二期发生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5~2 Ma),为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大规模成藏。大古671井区附近沥青包裹体的发育以及含烃包裹体有效网格(EGOI)显示古油水界面低于现今油水界面的现象,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2 Ma)大1断层的活动有关,导致油气藏发生了局部调整,范围变小。
    • 摘要: 1地质勘探非常规陆上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勘探与评价。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海上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勘探、超深层油气藏识别描述与勘探评价、复杂岩性储层评价、高过成熟烃源岩成藏潜力评价。
    • 蒋有录; 刘佳; 苏圣民; 刘景东; 胡洪瑾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的保存条件至关重要,探讨保存条件对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统计资料,结合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渤海湾盆地盖层、抬升剥蚀作用和断裂作用对潜山油气保存及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不同层系潜山油气相态及来源不尽相同,前古生界、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以油藏为主,为它源型油气藏,而上古生界以气藏为主,主要为自源型油气藏;研究区共发育5套区域盖层,石炭—二叠系盖层对天然气封盖能力强,新近系泥岩仅能作为油藏的盖层;不同时期形成的潜山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早期形成的潜山油气藏因后期构造作用遭到破坏,大多数潜山油气藏主要为古近纪末和新近纪—第四纪形成;断盖配置及断层封闭性控制潜山油气藏的保存,可划分为A型、B型和C型3类断盖组合样式,其中C型断盖组合样式最有利于潜山油气的富集与保存。
    • 摘要: 1地质勘探●非常规陆上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勘探与评价。●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
    • 陈新勇; 徐明磊; 马樱; 徐雅萍; 赵博; 韩煦
    • 摘要: 为了解决杨税务潜山油气藏大位移井钻井完井中面临的摩阻扭矩大、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泥岩砾岩玄武岩地层钻速低、井底温度高和小间隙固井难度大等技术难点,结合区块地层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优化了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优选了井眼轨迹控制方式和钻井液体系,优化了钻井液性能,制定了提速和固井技术措施,形成了华北油田杨税务潜山油气藏大位移井钻井完井关键技术.该技术在T5X井和T101X井进行了现场试验,2口井钻井和完井均安全顺利,与未应用该技术的邻井相比机械钻速提高27.4%,钻井周期缩短19.7%.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解决华北油田杨税务潜山油气藏大位移井钻井完井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满足杨税务潜山油气藏安全高效钻井完井需求.
    • 李凡异; 张厚和; 李春荣; 张文昭; 郝婧; 徐庆梅; 严寒
    • 摘要: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 摘要: 1地质勘探非常规陆上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岩性地层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勘探与评价。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海上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勘探、超深层油气藏识别描述与勘探评价、复杂岩性储层评价、高过成熟经源岩成藏潜力评价。
    • 梁策
    • 摘要: 常规注水井组调控多数采用“一井组一对策”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它井组影响,很难从本质上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本文针对M区块注水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关联注水综合调控技术,即在落实地质体基础上,根据油水井生产数据、动态监测资料等,对注水效果相互影响的井组组合在一起,多角度全方位制定综合注水调整对策,取得较好效果,区块日产油量、含水上升率、递减率等指标得到改善,在国际油价严冬期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 牛成民; 王飞龙; 叶涛; 王广源; 崔普媛
    • 摘要: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控覆盖式"近源运聚模式,潜山储集物性及圈闭规模是控制运聚量的关键;源边型潜山发育"源边 断压双控侧供式"近源运聚模式,源外型潜山发育"源外 断裂 潜山顶面不整合"及"源外 潜山内幕不整合"两类运聚模式,源边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受圈闭大小、储集物性、运移距离、供烃量、不整合输导性能、供烃动力等多种因素控制.③在三类潜山油气藏运聚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基于专家打分和加权平均原理,分别建立了"源内型""源边型"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指出锦州14-A、渤中8-A等源内型潜山、龙口7-A源边型潜山是未来持续突破的重点方向,旅大25-A等源外型潜山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