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眼轨迹
井眼轨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1篇、会议论文108篇、专利文献21659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西部探矿工程、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2012年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深层、深水、非常规钻井技术研讨会暨2012年钻井研究院(所)长会议、2011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井眼轨迹的相关文献由28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修善、鲁港、狄勤丰等。
井眼轨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659篇
占比:94.63%
总计:22888篇
井眼轨迹
-研究学者
- 刘修善
- 鲁港
- 狄勤丰
- 高德利
- 苏义脑
- 冯定
- 张东海
- 王鹏
- 管志川
- 唐志军
- 吕英民
- 张辉
- 乔磊
- 帅健
- 张红
- 王伟
- 余雷
- 刘坤芳
- 刘天恩
- 刘旭辉
- 夏宏泉
- 姜伟
- 张焱
- 施太和
- 胡贵
- 闫吉曾
- 陈小元
- 韩志勇
- 刘新云
- 何树山
- 佟长海
- 吴俊林
- 周延军
- 张国辉
- 张建国
- 林晶
- 林盛杰
- 王开龙
- 王新
- 王辰龙
- 蒋世全
- 车阳
- 邢玉德
- 高爽
- 刘希圣
- 周大千
- 和鹏飞
- 夏焱
- 宋朝晖
- 崔红英
-
-
蔡伟;
张振华;
丁明海;
杨志坚;
裴斐;
刘海波
-
-
摘要: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优势在于能旋转钻进,比滑动钻进的摩阻要少很多,钻速更快,并且能够实时控制井下钻进方向,从而高效精准的实现贯穿目地层,但由于涉及专业领域多、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这项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垄断。尤其目前致密油等非常规井钻井设计多采用长水平段来增加开采效益,对旋转导向的需求逐渐加大,因此更加需要加快国产化进程来降低仪器采购或租赁成本。DQXZ-172型旋转导向系统是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效钻井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运用了新的随钻测量技术,该工具可在旋转钻进过程中实现地质导向,在平均钻速较高时精准控制井眼轨迹,并与地面进行双向通讯。目前已在大庆油田内部完成多口水平井的试验任务,并且应用效果良好。
-
-
平伟;
孟博达;
陈登全;
强占富;
王越之
-
-
摘要:
井眼轨迹姿态计算精确度受井斜角、方位角以及测深三个关键参数影响,其中底部钻具组合下垂误差是影响井眼轨迹计算精度的主要误差源,对底部钻具组合下垂误差的精确校正能够使井眼轨迹更接近真实值。参照实钻井眼钻具组合,借用ABAQUS仿真软件构建重力场下底部钻具组合受力变形分析模型,求解钻柱轴线各点下垂误差值并获取测点位置下垂误差校正曲线。结果显示,底部钻具组合下垂误差随井斜的增大而增大,在水平井段达到最大值,且该值受传感器安放位置影响,最后用实际测井数据进行验证。
-
-
徐珂;
张辉;
刘新宇;
王志民;
来姝君
-
-
摘要:
为了明确深层复杂背景条件下储层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基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大北12气藏,开展现今地应力研究,探讨地应力非均质分布机理,并据此提出支持井位部署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埋深超过4500 m的储层为走滑型地应力机制,大北12气藏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25~16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18~130 MPa,地应力非均质性强且井间差异大。复杂的地质边界条件和储层的互层岩性造成地应力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地应力有利区和不利区交替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也可能钻遇地应力不利区,不能简单地采用“沿长轴、占高点”的方案部署井位。定向井具有有利区穿越广、裂缝钻遇率高、井眼轨迹安全稳定及避障避险的多重优势,是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优势井型,建议沿地应力低、裂缝发育且井壁稳定的方向设计井眼轨迹,并根据地应力状态选择合理的储层改造方式。
-
-
宋晓健;
郑邦贤;
谭勇志;
黄秉亚;
马鸿彦;
董晨曦
-
-
摘要:
采用三轴加速度计、磁通门和速率陀螺测量系统随钻测量井眼轨迹参数时,由于旋转、振动和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测量结果存在较大偏差,无法满足随钻地质导向的要求。为此,针对三轴加速度计、磁通门和速率陀螺随钻测量系统,建立了基于四元数井眼轨迹参数测量模型,并依据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应用3个捷联式卡尔曼滤波器和磁干扰校正系统对加速度计、磁通门信号进行滤波、校正,形成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近钻头井眼轨迹参数动态测量方法。实验室模拟试验和现场实钻表明,采用该测量方法测得的井眼轨迹参数精度大幅提高。研究表明,采用基于数据融合的近钻头井眼轨迹参数动态测量方法可以消除旋转、振动和磁干扰对三轴加速度计、磁通门和速率陀螺随钻测量系统随钻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该测量系统随钻测量的精度,满足随钻地质导向的要求。
-
-
肖枫
-
-
摘要:
随着涪陵页岩气田逐渐形成立体开发井网,主体区防碰分析在上下双层、井间加密的复杂空间中钻井施工作用愈发重要。以焦页X-6HF井为例,为了防止碰套事故的发生,对该井设计轨迹做常规扫描、三维扫描验证,通过调整轨迹满足井深2000-3000m以上,最短距离≥40m的防碰要求。目前调整部署井位于焦石坝主体区,防碰扫描分析流程既可用于江东、平桥区,也可进行市场推广,能实现重复推广使用。
-
-
夏凯
-
-
摘要:
大庆油田开发后期老井产量递减,剩余储量开采难度大的问题,为满足油田剩余油挖潜的迫切需求,2020年初,油田成立超短半径攻关项目组,进行技术攻关。开展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工艺、工具和仪器技术攻关研究,研制出高造斜率双弯导向螺杆、高弯曲度T型筛管等20余项关键技术,通过优化井身剖面设计、高造斜率的实现方法、实钻井眼轨迹控制,初步形成了水平段可达150m以上的超短半径水平井钻完井综合配套技术,为油田老井挖潜增油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
秦世利;
张永涛;
马溢;
张强
-
-
摘要: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为了最大限度采出油田剩余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曾经不具备继续开发价值的已经弃置的油田被二次开发。而油田在二次开发的钻井作业过程中新井眼轨迹和老井眼轨迹不可避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防碰问题,分离系数、井眼中心距、椭圆距等均较小,甚至不满足标准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寻找一种可以有效规避井眼碰撞问题的技术手段,以保证油田能够再次焕发生机,这也是当前钻完井行业一直以来在追求和竭力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南海东部某油田二次开发为例,介绍海上油田丛式井的分类和防碰设计,重点介绍水平段“主动找标志层”综合防碰控制技术,为海上油田二次开发面临的防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
-
季洪石
-
-
摘要:
F198区块致密油水平井钻井施工中存在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单一、一趟钻比例低等问题,制约着该区块钻井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施工过程特别是长水平段施工中,存在刮卡显示,有一定的施工风险;钻井施工到泉四组后,机械钻速较慢,水平段施工中摩阻大、扭矩大,影响钻速的提高。开展相应的“一趟钻”快捷钻井技术研究应用,对于解决钻头效率低、摩阻扭矩大、钻井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
-
孟庆威;
姜天杰;
刘泳敬;
杨杰;
王越支
-
-
摘要:
为了满足定向井磁方位的高精度需求,需要准确计算方位角测量误差和分析误差来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钻具在地磁场中产生的干扰磁场的变化情况。通过钻杆内部三轴磁感应强度得出方位角误差的测量值,与钻杆真实方位对比得到了方位角误差。通过控制钻杆方位角、井斜角、底部钻具组合、无磁钻铤长度、外部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来观测、分析了方位角误差的变化规律。模拟试验得出,方位角误差在钻杆的南北方向上最小,在钻杆的东西方向上最大,并随着井斜角增大而增大,这种变化呈现出正弦的变化规律;经度、纬度也会对方位角的变化产生影响,方位角误差大体上随着维度增加而增大,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总磁场和磁倾角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方位角误差与测斜数据、底部钻具组合、经度、纬度和无磁钻铤长度有密切关系,可以通过有限元模拟准确估算出不同情况下方位角误差的大小,对方位角误差进行修正。模拟结果可为工程应用中无磁钻铤、底部钻具组合的选取和方位角误差修正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
-
刘湘华;
刘彪;
杜欢;
王沫
-
-
摘要:
为解决顺北油气田断裂带超深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漏失、坍塌、气侵和随钻测量仪器抗温能力低等问题,从而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利用井震联合识别技术与修正的三压力剖面,优选了井口位置、确定了必封点,将井身结构优化为四级井身结构;基于裂缝性质分析与室内试验,优选了防漏堵漏浆和封堵防塌体系的配方,保障了长裸眼井段井壁的稳定;垂直钻井系统与大扭矩螺杆配合解决深部地层岩石强度高与易井斜的问题,实现了防斜打快;设计在低温井段造斜、在高温井段稳斜的井身剖面,采用微增斜钻具组合、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解决了随钻测量仪器抗温能力低的问题;利用低密度钻井液+简易控压钻井技术解决了储层气侵、井涌和井漏的问题。通过技术研究和制定针对性技术措施,形成了适用于顺北油气田断裂带超深水平井的优快钻井技术。该技术在顺北油气田断裂带6口超深水平井进行了应用,钻井过程中漏失、坍塌、气侵和随钻测量仪器抗温能力低等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与未应用该技术的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116.2%,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41.2%。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超深井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可以解决顺北油气田断裂带超深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为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
孙艳超;
王国伟;
朱月珍;
杨斌;
李鲤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水平井技术是油气井工程的核心技术,要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需要从细节着手.本文从井眼轨迹控制靶体问题入手,分析了水平井的靶区特征,确立了水平井的井眼轴线与靶区平面的关系,通过三维变换矩阵及三维变换矩阵变量与靶区参数的关系,控制渐变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应用VB2008软件开发环境,调用MATLAB,通过数据交互、混合编程,编制了《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体的应用分析软件》,对于钻井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
-
陈洪亮;
张继峰;
赵建忠;
杨津
- 《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2017年
-
摘要:
2017年新立油田油藏开发实践证明,应用大平台技术能够在有限井场面积内完成最大数量的油水井,从而高效利用土地面积、实现后期集中作业和生产管理,降低开发综合成本,具有良好应用效果.而大平台由于同一井场内井数较多、井口密集,防碰绕障问题较为突出,井眼轨迹控制成为决定大平台钻井能否成功的关键技术.结合钻井设计具体情况,在分析井眼轨迹控制和防碰施工难点基础上,从轨迹控制技术措施、现场技术管理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对策,确保了新立4、5、6、7、8、10、11号平台的安全顺利施工,实现了井眼无碰撞、丢井数为零的目标,并形成了以井眼轨迹整体优化设计、提高轨迹测量精度、防碰扫描计算、降摩减阻等为核心的大平台井眼轨迹控制配套技术.
-
-
MA Hong-yan;
马鸿彦;
ZHENG Bang-xian;
郑邦贤;
CHEN Jing-wang;
陈景旺;
GUO Jin-song;
郭劲松;
WANG Da-nin;
王大宁
-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2020年
-
摘要:
冀中地区廊固凹陷潜山构造带超深超高温潜山油气井在钻进过程中遇到漏、喷、卡、机械钻速低及轨迹控制困难等问题.为此,基于防漏、防塌及防压差卡钻等约束条件,通过逐步优化井身结构,简化井眼轨道剖面;针对地层不同岩性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PDC钻头;在造斜段“采用+水力振荡器+螺杆+超短保径齿PDC钻头”,在高研磨、可钻性差地层采用“辅助破岩工具+孕镶齿PDC钻头”;设计了200°C低固相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发了175°C全金属MWD井下脉冲发生器,并在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四开井身结构与井眼轨道能有效解决井底复杂工况,更易于井眼轨迹调整;使用高效PDC钻头与辅助提速、破岩工具相配合,平均机械钻速较之前提高了1-2倍.低固相抗高温钻井液在200°C性能稳定,满足安全施工需求.MWD全金属脉冲发生器在井温175°C条件下可持续工作超过200小时.平均钻井周期比前期完井缩短了50%、最深完钻井深6455m、实测井底温度207°C创华北油田记录.结论认为:所采取的安全、优、快钻井技术对后期超深、超高温井钻井提供借鉴与参考.
-
-
付利;
乔磊;
钟成旭;
韩金良
- 《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2017年
-
摘要:
渭北煤层气田传统定向井和直井面临压裂改造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等技术瓶颈,根据井网部署和煤层地质特点,提出了适合渭北煤层气老井改造的水平井布井方案.针对渭北煤层气田水平井钻井难点,利用Petrel软件进行地质建模,准确标定煤层层位,为后期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Landmark钻井工程设计软件计算并精确建立了入靶井斜-靶前距-井眼狗腿度计算图表,实现不同地层倾角、厚度下的井眼轨迹优化设计;配套优选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解决上部地层漏失和煤层垮塌问题严重问题.现场应用研究表明,水平段位于煤层以上3m范围,水平井全井段钻井液漏失量低,钻进速度快;同时通过集成应用分段压裂改造技术,水平井在主力11#煤层横向上可一次改造6口低效生产井,压裂缝网之间和井间干扰明显,有助于增大解压面积,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
-
-
刘修善
- 《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现行定位方法采用网格北作为指北基准,在靶点和井口范围内将参考椭球面近似为水平面来定位靶点相对于井口的空间位置,在实钻轨迹计算中没有考虑各测点处磁偏角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存在固有缺陷和较大误差.本文采用真北作为指北基准,基于地球椭球及其解算原理来定位靶点与井口间的相对位置,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随时随地求取磁偏角,考虑磁偏角的时空变化并用迭代法计算实钻轨迹.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定位方法的存在问题,保证了井眼轨道设计与监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
-
张苏;
孟振期;
王锐;
李娜;
肖飞
- 《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密集丛式井组上部井段轨道防碰是实现人工岛、海上平台密集钻井的关键技术,对于保障滩海油田有序开发的具有重要意义.密集丛式井组防碰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井组的上部井段防碰,轨道设计中上部井段采用预造斜的方案,能够有效地增加相邻井口的间距,以实现相邻井眼轨迹防碰的目的.针对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轨道防碰设计,提出了轨道防碰设计方案,明确了上部井段预造斜计算方法.在井口分组的基础上,一组井口钻井施工时,施工顺序宜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从中部向两端,不宜从两端向中间施工.宜先实施造斜点浅、位移大的井,后实施造斜点深、位移小的井,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密集丛式井井眼轨迹防碰.
-
-
刘宇沛;
朱磊
- 《2017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加拿大油砂埋藏深度浅,通常使用斜支钻机开钻,存在费用高、钻机资源少,作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加拿大L区块SAGD开发的钻井工程设计,对浅层SAGD井垂直开钻所面临的造斜率高、套管下入困难、井眼轨迹控制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为降低SAGD钻完井成本,加快国内外油砂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胡贵;
黄雪琴;
张国辉;
张希文;
王锋;
张闯;
李清红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扎哈泉位于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作为青海油田发现的亿吨级油田,是青海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带.为实现扎哈泉的高效开发,区域除单直井外,还部署长水平井段水平井、大井丛平台井以提高单井产量.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井,开展了常规单直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长水平井段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大井丛平台井钻井优化技术研究,经现场应用验证形成了保障二开井身结构安全钻井的长裸眼泥岩段井壁稳定技术,提高水平井钻井效率的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及轨迹控制技术,平台井轨迹间距最大化、钻井进尺最小化的平台部署优化技术.
-
-
胡贵;
黄雪琴;
张国辉;
张希文;
王锋;
张闯;
李清红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扎哈泉位于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作为青海油田发现的亿吨级油田,是青海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带.为实现扎哈泉的高效开发,区域除单直井外,还部署长水平井段水平井、大井丛平台井以提高单井产量.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井,开展了常规单直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长水平井段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大井丛平台井钻井优化技术研究,经现场应用验证形成了保障二开井身结构安全钻井的长裸眼泥岩段井壁稳定技术,提高水平井钻井效率的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及轨迹控制技术,平台井轨迹间距最大化、钻井进尺最小化的平台部署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