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钻井
定向钻井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9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52939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西部探矿工程、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6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石油石化健康、安全与环保(HSE)技术交流大会、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定向钻井的相关文献由132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修善、高德利、刘伟等。
定向钻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939篇
占比:98.98%
总计:53487篇
定向钻井
-研究学者
- 刘修善
- 高德利
- 刘伟
- 王俊良
- J-J·布兰格
- P·A·麦克鲁尔
- 刁斌斌
- 刘应科
- 周福宝
- 王青祥
- 苏义脑
- 蒋名军
- 帅健
- 张东海
- 戴敏
- 迈克尔·朗根费尔德
- P·范尼乌库普
- 冯思恒
- 刘希圣
- 叶国庆
- 吕英民
- 布鲁斯·科派克
- 张德军
- 托马斯·J·霍尔
- 杨海平
- 王凤超
- 管志川
- 袁满
- 连太炜
- 钟水清
- 陈东
- 陈帅宇
- 魏明尧
- 丁红
- 于达慧
- 付旭
- 任志坤
- 任治国
- 何树山
- 冯志明
- 刘子恒
- 刘强
- 刘永旺
- 吴光琳
- 吴月先
- 孙友宏
- 孟庆昆
- 帕维尔达拉拉伊
- 张斌
- 张楠
-
-
张东清
-
-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施工中面临着轨迹调整频繁、摩阻扭矩大、定向钻井托压等技术难题和挑战。涡轮式水力振荡器通过机械振动将滑动钻进时钻柱与井壁的静摩擦转变为动摩擦,取得了良好的降摩减阻效果,大幅提高长水平段一趟钻完钻成功率。介绍涡轮式水力振荡器结构及其降摩减阻机理,开展结构及性能专项优化,分析涪陵地区该水力振荡器的应用情况,对下一阶段该水力振荡器在涪陵页岩气田中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
-
刘珊珊;
赵亦朋;
王小秋;
汪志明
-
-
摘要:
针对自然曲线模型复杂度较高,无解析解,需要求解复杂的隐式方程,容易遇到迭代发散的问题,重点探讨两种约束条件下的自然曲线反演求解算法,设计了稳定的迭代求解流程,并根据坐标增量求解新的井斜角,通过迭代计算快速确定最终结果。为确保计算过程的稳定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计算过程中针对模型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除以零的特殊情况,在特殊临域内采用极限值代替数值计算。将该算法的计算结果与国外知名的商业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计算的精度。结果表明:对于定点问题,该算法在相同条件下,计算结果与约束条件误差为2.0×10^(-5),商业软件的误差为1.13×10^(-3);对于垂深对齐问题,该算法和商业软件在1.0×10^(-5)精度范围内无误差,精度一致。
-
-
杨春生
-
-
摘要:
作为新时期发展过程当中最为有效的避免井下事故,恢复老井产能的技术手段之一,超深超小井眼定向钻井技术能够适应油价下降背景下的低成本发展需求,相较于新兴钻井技术来讲具有着更加良好的节能环保优势,但是该技术应用中,基于技术装备不配套以及作业风险大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全面结合我国现阶段的超深超小井眼定向钻井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进一步对该技术未来发展总结相应建议。
-
-
肖圣(编译);
王嘉婧(审校)
-
-
摘要:
2022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智能导钻先导专项自主研发的高速率随钻测量系统在长庆油田盐38-40生产井成功完成实钻定向作业,实现了12 bit/s国内传输速率重大技术突破。随钻测量系统是在钻井过程中将井下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解码及监控的系统。现场工程师可根据获得的井眼数据及时做出决策,调整井眼方向并使其轨迹始终在油藏中穿行。高速率随钻测量系统是旋转导向系统关键且难以攻克的技术,其传输速率指标直接决定了井下随钻仪器可实时上传测井曲线的数量以及允许的最高钻进速度。作为定向钻井行业核心“卡脖子”技术之一,实现“5G”钻井液脉冲传输速率一直是国际随钻测井技术研究领域的制高点之一。
-
-
刁斌斌;
谷浩;
高德利;
赵继斌;
张森;
张文楷
-
-
摘要:
随着同一井台井数的增加,井口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定向钻井工程对井眼防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高效地实现邻井防碰,根据已钻井井下管柱周围空间的磁场分布规律,研制了兼具测距和测斜2种功能的随钻磁测距防碰系统样机,进行了样机的地面磁测距过程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地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邻井间距小于等于15.31 m时,探管到套管径向距离的计算误差小于±4%,方向计算误差小于±4°。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随钻磁测距防碰系统测距计算结果可靠,能够用于丛式井防碰作业。研究结果可为邻井防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
张晓昂;
刘国卫;
齐治虎;
张留彬;
胡向志;
王立峰
-
-
摘要:
河南省地勘队伍自2003年开展煤层气钻井施工以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先后研发了大直径绳索取心机具、射流式扩孔掏穴器等专用器具,率先开展了煤层气参数井、水平井、采动井、穿采空井等施工技术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涵盖各类煤层气井型的钻井施工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促进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了河南地勘单位在煤层气钻井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煤层气开发深度逐渐增加、采空区覆盖面积逐渐增大、构造煤煤层气未实现突破等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开展高效煤层气水平井钻井技术、气动定向钻井技术及构造煤开发钻井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建议。
-
-
冉恒谦;
梁健;
梁楠;
薛倩冰;
马莎莎
-
-
摘要:
全面总结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十三五"期间在定向钻井技术及仪器、深部钻探技术与装备、海洋钻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创新突破定向水平井钻井及中靶技术,助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牵头实施完成"松科二井"重大科学钻探工程,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成功研发了首套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解决了深海浅软地层井口支撑力不足的难题.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对"十四五"期间的业务发展进行了展望.
-
-
卢全中;
李聪;
刘聪;
占洁伟
-
-
摘要:
地裂缝类型多样,灾害严重。根据主导因素及动力类型,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两大类和16个类别;基于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活动特征,认为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发生超常活动的本质原因是地裂缝错断了含水层,在过量抽取地下水时地裂缝两侧形成明显的水头差,产生不均匀压缩,从而导致地表发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提出了采用定向钻井打通被错断含水层以实现地裂缝两侧水位自然平衡的地面沉降区构造地裂缝防控方法——通水调压控裂法(CABHP),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区的构造地裂缝活动,避免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和灾害损失。
-
-
刁斌斌;
高德利;
胡德高;
刘尧文
-
-
摘要:
导致井眼轨迹测量误差的误差源个数多、校正难度大,为了提高井眼轨迹测量精度,需要辨识其中的主要误差源.通过介绍目前井眼轨迹测量误差计算模型考虑的误差源,探讨计算各误差源对协方差矩阵特征值、误差椭球半轴长、误差椭球体积或表面积贡献率的模型,推荐通过计算某个误差源对误差椭球体积的贡献率,来分析该误差源对井眼轨迹测量误差的贡献率;并以各误差源对井眼轨迹测量误差的贡献率为判据,提出了井眼轨迹测量主要误差源的辨识方法.算例表明,直井段的主要误差源为工具X/Y轴的错位误差、井深测量的随机参考误差和刻度误差,斜井段的主要误差源为错位误差、磁干扰误差、恒定的磁偏角误差、井深测量的刻度误差和伸缩类型误差,水平井段的主要误差源为底部钻具组合下垂误差、磁干扰误差、恒定的磁偏角误差和井深测量伸缩类型误差.在水平井钻井工程中,针对主要误差源,减少磁干扰误差、恒定的磁偏角误差、井深测量误差和错位误差,才能有效减小井眼轨迹的测量误差.
-
-
王利鹏
-
-
摘要:
定向井钻井是当前国内油田开发油气期间常用的技术手段,也是一项有效提升油气开采数量和开采效率的技术,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资源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轨迹控制是定向钻井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影响油气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技术,实际钻井过程中往往会因设计精度不足而无法精确绕过各类障碍物或者因施工技术不到位而引发实际轨迹与设计轨迹不符问题.为此,油气开发企业需要积极优化钻井轨迹的设计精度,提升直井段、造斜段以及稳斜段等各钻井环节的施工技术水平,推动定向钻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
-
张洪宁;
张建龙;
刘卫东;
孙明光;
刘建华;
刘匡晓
- 《中国石化第四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暨第九届石油工程新技术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顺北油田是中石化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该油田多采用超深中短半径水平井的钻井方式以提高单井产能、提高采收率和降低开发成本.由于该油田储层埋深超深(垂深在7500m以上),定向钻进井眼尺寸小(120.65mm或149.2mm),导致该油田定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通过井身结构定向钻进适应性评价,推荐了适合定向钻进的井身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形成“高+低”双增轨道设计剖面,以提高复合比例,减少起下钻趟数;利用了螺杆动力钻具造斜能力预测模型,结合各定向井段的设计要求,优选了螺杆钻具;.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超深小井眼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方案.采用该技术方案的顺北1-8H井定向钻进进尺369.48m,平均钻速3.43m/h,较同区提高21.2%;施工周期11.91d,较设计节约4.08d,提前25.56%,较邻井缩短44.99%.
-
-
廖胜钢
- 《2017第二十三届全国井矿盐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定向钻井对接连通技术在水溶开采中的成功引用,使得井矿盐开采技术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而通过开发应用定向溶盐新技术则可在新井保护井筒增采率、老井升含挖潜力、保护顶板防漏失、浅层开采防塌陷、难溶矿体同步开采、溶腔制作与修复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使得水溶开采工艺再次发生跃升性进步.
-
-
-
郑德帅
- 《中国石化第四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暨第九届石油工程新技术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针对定向滑动时摩阻大钻速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滑动定向钻进时可旋转钻柱的机械工具RSD(Rotary Slide Drilling).通过建BHA的扭转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RSD对于工具面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工作机理.基于定向工艺要求,设计了基于地面可控的机械结构,实现了RSD的功能.开关结构利用钻井液开关控制,简便可靠,操作时间短.设计的扭矩产生结构可通过钻压调节扭矩,能够平衡螺杆钻具反扭矩.加工完成了原理样机一套,并进行了室内测试,达到设计指标.
-
-
郑德帅
- 《中国石化第四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暨第九届石油工程新技术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针对定向滑动时摩阻大钻速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滑动定向钻进时可旋转钻柱的机械工具RSD(Rotary Slide Drilling).通过建BHA的扭转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RSD对于工具面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工作机理.基于定向工艺要求,设计了基于地面可控的机械结构,实现了RSD的功能.开关结构利用钻井液开关控制,简便可靠,操作时间短.设计的扭矩产生结构可通过钻压调节扭矩,能够平衡螺杆钻具反扭矩.加工完成了原理样机一套,并进行了室内测试,达到设计指标.
-
-
郑德帅
- 《中国石化第四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暨第九届石油工程新技术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针对定向滑动时摩阻大钻速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滑动定向钻进时可旋转钻柱的机械工具RSD(Rotary Slide Drilling).通过建BHA的扭转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RSD对于工具面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工作机理.基于定向工艺要求,设计了基于地面可控的机械结构,实现了RSD的功能.开关结构利用钻井液开关控制,简便可靠,操作时间短.设计的扭矩产生结构可通过钻压调节扭矩,能够平衡螺杆钻具反扭矩.加工完成了原理样机一套,并进行了室内测试,达到设计指标.
-
-
郑德帅
- 《中国石化第四届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暨第九届石油工程新技术青年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针对定向滑动时摩阻大钻速低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滑动定向钻进时可旋转钻柱的机械工具RSD(Rotary Slide Drilling).通过建BHA的扭转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了RSD对于工具面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工作机理.基于定向工艺要求,设计了基于地面可控的机械结构,实现了RSD的功能.开关结构利用钻井液开关控制,简便可靠,操作时间短.设计的扭矩产生结构可通过钻压调节扭矩,能够平衡螺杆钻具反扭矩.加工完成了原理样机一套,并进行了室内测试,达到设计指标.
-
-
刘鹏;
陶兴华;
胡彦峰;
涂玉林;
刘晓丹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膨胀波纹管技术在弯曲井眼中应用存在的难题,深入分析了弯曲井眼中不同因素对波纹管膨胀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缩短井眼准备时间、提高井眼质量的工具和方法;研发了自动焊接装置和端头整形装置,形成了缺陷检测和评价方法,提高了焊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配套了高强度机械膨胀工具和磨铣膨胀一体化工具.将研究成果在两口井中进行成功应用,为解决弯曲井眼中复杂地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
刘鹏;
陶兴华;
胡彦峰;
涂玉林;
刘晓丹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膨胀波纹管技术在弯曲井眼中应用存在的难题,深入分析了弯曲井眼中不同因素对波纹管膨胀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缩短井眼准备时间、提高井眼质量的工具和方法;研发了自动焊接装置和端头整形装置,形成了缺陷检测和评价方法,提高了焊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配套了高强度机械膨胀工具和磨铣膨胀一体化工具.将研究成果在两口井中进行成功应用,为解决弯曲井眼中复杂地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
刘鹏;
陶兴华;
胡彦峰;
涂玉林;
刘晓丹
-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膨胀波纹管技术在弯曲井眼中应用存在的难题,深入分析了弯曲井眼中不同因素对波纹管膨胀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缩短井眼准备时间、提高井眼质量的工具和方法;研发了自动焊接装置和端头整形装置,形成了缺陷检测和评价方法,提高了焊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配套了高强度机械膨胀工具和磨铣膨胀一体化工具.将研究成果在两口井中进行成功应用,为解决弯曲井眼中复杂地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