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生界

古生界

古生界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0320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等;古生界的相关文献由96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宗举、黄兴文、付立新等。

古生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1.4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0320 占比:98.40%

总计:20651篇

古生界—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治军; 张春明; 贺永红; 文志刚; 马芳侠; 李渭; 高怡文; 陈义国; 张慧元; 魏东涛
    • 摘要: 银额盆地的部分钻井和野外露头发现了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对于分析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过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问题等有重要的意义。对25个过成熟烃源岩样品开展测试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原始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1%,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镜质体反射率R_(o)平均为4.20%,为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混合型干酪根的过成熟烃源岩;②主要受控于热降解作用,过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呈现“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型、甾类化合物中孕甾烷(含升孕甾烷)具有异常高的相对含量、萜类化合物中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芳烃化合物中低碳环数化合物占据优势”等特征;③提出了“有机碳构成”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资料计算有机碳构成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本研究中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但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7%,且烃源岩具有持续时间长、产率较高的生烃特征,明确了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 钟成兵
    • 摘要: 通过利用声波、密度、自然伽马等测井数据,结合顺北5区北部岩性资料,模拟出岩石力学特性参数计算模型,求取岩石力学参数,建立岩石可钻性参数剖面。从研选钻头、螺杆等方面入手,对现有提速难题进行攻克,初步形成适应顺北5区北部优快钻井技术。
    • 米立军; 吴克强; 刘志峰; 朱小二; 耿名扬; 张莹; 李林致
    • 摘要: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区的海域部分,其宏观地质背景与扬子陆域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扬子陆域古生界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结合南黄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和已钻井揭示情况,指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高家边组)和二叠系(包括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及大隆组)三套主力烃源岩,并推测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品质优于中、上扬子地区,总体上三套主要烃源岩均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对扬子陆域已发现的大型油气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烃源充足-持续汇聚-构造稳定”是扬子地区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关键成藏条件。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古生界厚度大且分布稳定,沉积相分析表明其烃源条件好;印支期以来被南部和北部的新生代坳陷所夹持,且长期处于隆升状态,具有持续汇聚油气的古隆起背景;隆起区弱变形构造带和平缓构造带印支期以来构造稳定、断裂数量少,有利于油气保存,是探索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厚度大,后期新生代断陷叠加范围小、断陷幅度小,有利于海相原生油气藏的发育和保存,也是中—古生界勘探潜力区。
    • 张芷晴; 刘华; 马立驰; 刘景东; 郭志扬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量巨大,但成藏过程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为了探明其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过程,以大王庄潜山带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烃包裹体丰度分析等技术,对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古生界储层烃包裹体发育,奥陶系烃包裹体呈淡黄色、蓝绿色荧光,沿方解石脉及颗粒愈合缝分布,沥青包裹体与油质沥青仅在大古671油藏少量分布,均一温度主峰为80~90°C和100~110°C;石炭—二叠系储层烃包裹体呈蓝绿色荧光,赋存于石英颗粒微裂隙及次生加大边,均一温度主峰为100~110°C。结合烃源岩生排烃期可以得出,研究区古生界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晚期(27~25 Ma),为古生界小规模成藏,以奥陶系为主;第二期发生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5~2 Ma),为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大规模成藏。大古671井区附近沥青包裹体的发育以及含烃包裹体有效网格(EGOI)显示古油水界面低于现今油水界面的现象,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2 Ma)大1断层的活动有关,导致油气藏发生了局部调整,范围变小。
    • 杨丽丽; 徐飞; 陈斗; 杨皓铭; 王春雷; 韩旭
    •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来源及成藏特征,以地球化学实验和包裹体分析实验为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天然气的成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中甲烷含量主频分布为94%,非烃组分含量一般小于0.2%,干气为主、湿气为辅,具有同源性;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型气,混合了部分油型气,来源于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烃源岩;研究区天然气经历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共两期生烃,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为主力生烃期,具有近源邻源充注成藏的特点;天然气成藏受控于构造运动,古生界的裂缝和断层为天然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煤系烃源岩生成烃类物质后向上进入优质储层,发生规模性天然气聚集成藏。
    • 余海波
    • 摘要: 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构造解析,并结合煤系源岩高热演化区的生气强度进行了研究区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具有印支—燕山期挤压分区、古近纪拉张成带、沙四—沙三段沉积期断陷控洼、沙二段沉积期走滑成块的演化特征,从而导致古近系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2)东濮凹陷在多期构造应力叠合作用下形成“棋盘式”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内油气普遍具有“上油下气、早油晚气、连续成藏”的特征,总体上发育4类油气藏,建立了弱改造型盆地“近源聚集、连续成藏、断超控富”的油气富集模式。(3)东濮凹陷中区构造改造弱,油气富集,南北向挤压断层控制着古生界残余地层的分布,是深层煤层气原生油气藏有利区带;在高热演化区以烃源岩为中心,利用多成藏要素叠合可优选出卫城—文留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
    • 何光玉; 曹自成; 姚泽伟; 廖天奇; 林波
    • 摘要: 塔中地区深层古生界巨厚的碳酸盐岩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近年来,在塔中北坡的北西、北东与北东东向断层-裂缝带中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然而,在其邻近的古城地区断层-裂缝体的研究则一直很薄弱,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提出了古城地区古生界垒-扭叠合复合断层-裂缝体模型.其要点是:①剖面上,断层-裂缝体的性质不具有继承性.在深部寒武系、中部中-下奥陶统、上部上奥陶统和顶部石炭系依次发育加里东早期伸展断层-张性裂缝带、加里东中期压扭断层-压剪性裂缝带、加里东晚期张扭断层-张剪性裂缝带和海西早期张扭断层-张剪性裂缝带,它们在垂向上依次叠合.②平面上,自下而上断层-裂缝体的走向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在深部寒武系、中部中-下奥陶统、上部上奥陶统和顶部石炭系断层-裂缝体的走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向和北东向,它们在横向上依次复合.③剖面上,断层-裂缝体呈现出"上倒锥、下地垒"的形态叠合特点和"上下张性、中间压性"的性质叠合特点.④平面上,断层-裂缝体呈现出"扫帚状"和雁列状的展布特点.
    • 付金华; 李明瑞; 张雷; 曹茜; 魏新善
    • 摘要: 近期,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探区古生界部署的L47井获得67.38×104 m3/d的高产工业气流,标志着该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明确铝土岩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在铝土岩岩心、野外露头、录井、测井、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分析了储层、烃源岩及圈闭的特征,探索了铝土岩天然气的成藏控制因素,并对盆地西南部古生界铝土岩天然气勘探潜力做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铝土岩天然气勘探突破得益于源内非常规勘探思路的转变,为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②铝土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储层受沉积古环境和古地貌控制,澙湖环境中沉积厚层的铝土岩成矿物质,古地貌低部位,有利于优质铝土岩储层的发育;③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为主要的气源岩,它与古生界铝土岩储层直接或间接接触,源储配置关系良好;④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在燕山期盆地东部构造抬升背景下,铝土岩储层上倾方向存在岩性相变有效遮挡条件.结论 认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突破不仅为长庆油田天然气增储上产增添了"底气",还对华北其他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田晓平; 张汶; 周连德; 沈孝秀; 郭维
    • 摘要: 南堡凹陷古生界潜山为渤海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和评价目标.为研究该构造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构造演化、岩溶演化模式等研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区块岩溶模式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岩性为灰岩和白云岩,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其基质孔隙连通性较差,裂缝在储集空间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可对微观孔隙进行沟通疏导,另一方面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为重要的储集空间.②潜山岩溶储层主要经历了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胶结作用,其中表生期岩溶受印支—燕山早期逆冲褶皱作用影响,形成了现今构造格局和断裂系统,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但燕山中晚期—喜山期的埋藏胶结为岩溶储层形成过程中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和地层水对早先形成的缝洞储集空间进行充填.③岩溶作用强度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根据古地貌形态及岩溶作用强度划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洼地,各区块间及同区块内岩溶储层发育程度差异主要是离断层远近、古地貌位置高低和斜坡陡缓的原因造成的.其中靠近断裂的古地貌斜坡缓坡带岩溶作用最强,保存条件最好,岩溶储层最为发育,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该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岩潜山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