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48978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七次火山学术研讨会等;伸展构造的相关文献由950位作者贡献,包括漆家福、周建勋、张进江等。

伸展构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0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8978 占比:99.32%

总计:49312篇

伸展构造—发文趋势图

伸展构造

-研究学者

  • 漆家福
  • 周建勋
  • 张进江
  • 孟庆任
  • 蔡煜琦
  • 陈祖伊
  • 陈跃辉
  • 胡健民
  • 刘志宏
  • 张履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家安; 董百会; 唐大卿; 刘永立
    • 摘要: 塔河地区受区域动力背景和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制约,在震旦纪以来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受多期次多方向构造应力场控制,经历了多个伸展、挤压、走滑(扭动)等构造旋回。深入分析了塔河地区不同的断裂构造类型和分布,揭示其断裂演化规律。认为塔河地区发育有伸展、挤压、走滑三大构造样式,具体可细分为地堑式、地垒式、断阶式、单断式和“Y”字形或反“Y”字形、平板式逆冲、铲式逆冲、反铲式逆冲、叠瓦状逆冲、逆冲滑脱、背冲、对冲、平行扭动、聚敛扭动和离散扭动,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分析结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 刘元晴; 文冬光; 吕琳; 李伟; 张福存; 王新峰; 孟顺祥
    • 摘要: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沂蒙山区组织实施了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4万余km^(2),并在严重缺水村镇开展了大量的找水打井示范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数据,对断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取得了新认识。受中新生代构造影响,沂蒙山区发生断裂褶皱、伸展滑脱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一系列"南超覆北断陷"的地堑—半地堑盆地,并最终形成现今典型的"盆—山"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及以盆地为单元的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为研究沂蒙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选择莱芜盆地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南北两侧地貌单元、含水岩组立体空间分布及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及同位素结果等,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盆—山"结构塑造的多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莱芜盆地岩溶地下水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心呈"向心式"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地质构造控制和含水层分布制约,盆地南北两侧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存在差异:盆地南部发育中间和局部两级地下水流系统;盆地北部则仅发育单一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统,但占有已勘查论证的近1/2的地下水水源地。此外,研究发现在大汶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域滑脱构造及热液混合作用拆离的空隙,与岩层面、层间裂隙、顺层溶蚀空隙等共同构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影响着岩溶水循环途径及深度。以此认识为指导,实施的探采结合井成井率达到86%,强化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在北方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薛帅; 卢占武; 李文辉; 王光文; 王海燕; 梁宏达
    • 摘要: 藏南裂谷作为青藏高原最显著的伸展构造样式之一,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其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沿错那-沃卡裂谷中部的大地电磁数据,分析裂谷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邛多江地堑和沃卡地堑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沃卡地堑和邛多江地堑深部存在一条连续的显著高导异常,并呈现“俯冲”形态,且上覆高阻结构体,而在邛多江地堑两侧浅部则分布低阻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结果,本文支持错那-沃卡裂谷深部的高导异常为地壳部分熔融,可能与南向地壳流相关,并研究认为在南北向持续挤压作用下,裂谷下方的弱地壳层,通过解耦上地壳和下部地壳,促进了藏南裂谷系的发育。
    • 郝志宣; 金超; 田忠华; 李同宇; 文飞
    • 摘要: 大规模伸展构造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重要表现形式。部分低角度韧性剪切带是地壳伸展变形后所展现的构造形式。本文研究了王格庄韧性剪切带的岩石学、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显示:韧性剪切带走向近南北向,剪切带断层面倾向多变(倾向西、西南、西北方向)。大部分区域面理低角度倾向西,矿物拉伸线理近东西向,不对称旋转碎斑及S-C组构指示顶端指向西的剪切特征。结合研究区西侧与伸展构造相匹配的半地堑伸展盆地证据:本研究认为伸展构造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的后撤相关,即大规模伸展构造作用引发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地壳减薄作用。
    • 何旋; 申琪; 蒋凯; 李传志; 武冠佐; 冉亚洲; 靳春胜; 梁文天
    • 摘要: 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可以记录盆地发育演化的关键构造信息.然而,反转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组构有何特征,其与盆地发育和反转变形有何关系,目前仍需要深入探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东、西秦岭分界处的白垩纪徽成盆地为例,在野外构造观察的基础上,对该盆地内的细粒沉积岩,特别是同沉积断层附近的细粒沉积岩(包括生长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常温和低温磁组构研究.野外观察表明,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内发育了大量NNE走向的正断层,邻近断层的局部区域可见露头尺度的生长地层.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岩石磁学实验表明,磁化率主要由顺磁性矿物控制,但也含有少量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磁性矿物的贡献.常温和低温磁组构特征都表明,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内透入性的发育了NWW-SEE向的磁线理,与主要的(同沉积)正断层垂直或高角度相交,并显示出初始变形组构的特征,记录了盆地发育时以NWW-SEE向拉张为主的古应力信息.这一伸展应力场与控制徽成盆地发育的文县—太白断裂带呈锐夹角,表明断裂带在盆地发育时以左行走滑伸展为主.此外,与常温磁组构相比,低温磁组构显著提高了顺磁性组构的信号强度,突显了磁组构的优势方位,可以更为有效的反映岩石组构和应变信息.尽管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形,但其初始变形组构并未明显改造,为解析盆地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 李玉娟
    • 摘要: 大兴安岭火山带晚中生代火山岩的起源、演化及形成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对出露于扎木廷地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流纹岩及粗面岩分别形成于(131.6±1.2)Ma和(126.9±1.5)Ma,与白音高老组第二段火山沉积夹层中动植物化石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流纹岩及粗面岩属碱性系列火山岩,具高硅、富碱、低铝、贫镁、钙和高FeOT/(FeOT+MgO)比值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Ba、Sr,流纹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流纹岩及粗面岩均来自于地壳的熔融,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反映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与额尔古纳—兴安陆块碰撞拼合后,大兴安岭地区开始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软流圈地幔上涌底侵使下地壳发生了部分熔融,导致流纹岩喷发,残留相进一步熔融继而导致大规模粗面岩喷发.
    • 邓铭哲; 左宗鑫; 邱岐; 白帆
    • 摘要: 松辽盆地的形成受周缘构造带多方向、不同性质构造应力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盆地演化过程,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梨树断陷具有多种构造活动叠加复合演化的特征,是揭示周缘构造带活动过程及盆地构造—沉积响应的良好窗口,走滑构造活动是否控制了盆地沉积过程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精细解释,结合断距统计、构造模式分析等研究手段,对梨树断陷内桑树台断裂和秦家屯断裂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活动开展了研究.桑树台断裂演化过程受近东—西向伸展构造应力控制,断裂初始形成时规模较大,因而桑树台断裂受伸展方向调整影响较小;秦家屯断裂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沉积期受北东东—南西西伸展方向控制,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受北东—南西伸展方向控制.梨树断陷早白垩世早期伸展活动和区域性走滑活动引起了伸展方向的变化.
    • 刘芳; 王晰; 海连富; 赵东升
    • 摘要: 大兴安岭南段罕苏木地区出露大面积的二长花岗岩,为了正确认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伸展构造作用,本文采集相关样品,对罕苏木地区出露的二长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相学、LA-MC-ICP-MS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罕苏木地区二长花岗岩岩性为微细粒斑状含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细粒斑状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具有斑状和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测得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36±1)Ma(MSWD=1.4),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结果与研究区及周边,甚至是与区域上中国东北地区114~145 Ma岩浆活动相吻合,都属于同一岩浆活动阶段的产物.罕苏木地区二长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均为正值,变化范围为7.1~14.4,并且具有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324~959 Ma.年轻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在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表明研究区二长花岗岩的岩浆可能是来源于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或岩石圈地幔的混染,可能形成在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下,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 王兴安; 李世超
    • 摘要: 通过对中亚造山带东段南缘发育的解放营子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学研究,揭示出该地区岩石圈减薄后发生了一期强烈的伸展变形事件.野外观测和岩相学分析显示该韧性剪切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变形带内发育有大量的A型褶皱,矿物和砾石拉伸线理以及同构造花岗质岩墙.S-C组构、σ型角闪石残斑、压力影构造、斜长石书斜构造以及云母鱼等显微构造,指示该韧性剪切带为右旋剪切.多晶石英的波状消光、晶粒边界迁移重结晶、多晶石英条带等显微变形组构表现出中温(300~500°C)的变形条件.动态重结晶颗粒的粒径统计分析和岩石有限应变分析显示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一个地壳中等层次的伸展变形环境.剪切带内同构造白云母40Ar/39Ar阶段加热同位素年代学分析以及同构造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显示,该韧性剪切带的伸展变形时代为晚三叠世(219~227Ma).该期伸展变形事件在华北板块北缘和中亚造山带形成了低硅型和高硅型两种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其中中亚造山带内发育的低硅型岩石的岩浆源区为亏损型地幔岩石圈,并进一步演化出高硅型岩石;而华北板块北缘发育的低硅型岩浆起源于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同时混入了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组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