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磁组构

磁组构

磁组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474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磁组构的相关文献由4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伟、贾东、罗良等。

磁组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740 占比:99.85%

总计:114908篇

磁组构—发文趋势图

磁组构

-研究学者

  • 张国伟
  • 贾东
  • 罗良
  • 鲁如魁
  • 梁文天
  • 陈柏林
  • 沈忠悦
  • 陈竹新
  • 丛友滋
  • 侯贵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华天; 李金玺; 李智武; 袁梦雨; 蔡鸿燕; 童馗; 王自剑; 李轲; 刘树根; 曾璐
    • 摘要: 安宁河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高原隆升和侧向生长的理想对象。为了进一步厘清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本文对该断裂带中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磁组构研究,厘定了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序列,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解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带存在三期构造变形。据切割关系判断,第一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造成局部断层的逆冲和右旋走滑运动。第二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E–W向,形成走向近N–S的劈理带。第三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以断层的逆冲活动为主。(2)岩石磁学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白果湾组主要载磁矿物为顺磁性的硅酸盐矿物。安宁河断裂带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以扁圆型为主,表明安宁河断裂带以挤压、剪切变形为主。最小磁化率主轴方位表明安宁河断裂带曾受NW–SE向和E–W向主压应力控制。构造变形与磁组构对比研究表明,多期脆性变形下,磁组构对应变的记录具有差异性。在脆性变形地区开展磁组构研究,应建立在构造解析基础之上。(3)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地层不整合关系以及年代学研究,本文推测早期NE–SW向挤压可能与印亚板块初始碰撞相关。NE–SW向应力场控制下,安宁河断裂重新激活。E–W向应力可能主要响应青藏高原的向东生长,可能主要发生在渐新世到早中新世。NW–SE向应力可能主要响应青藏高原的南东向生长,即川滇地块的侧向挤出。在此期间,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和小江断裂自北向南以走滑形式贯通。
    • 柏明鑫; 刘立飞
    • 摘要: 通过将研究岩石中磁性矿物定向分布排列的方法运用于土体中,从土体内部磁性矿物的分布规律反映出土体前期所受应力的作用方式.将取自南京明发财富中心施工场地的原状土进行重塑,对其不同固结条件下的重塑样进行磁组构试验,并且用Anisoft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得到在不同加载方式下以及不同固结压力下的土体内部磁性矿物的分布规律、磁化率椭球的形状以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度的变化趋势.
    • 何旋; 申琪; 蒋凯; 李传志; 武冠佐; 冉亚洲; 靳春胜; 梁文天
    • 摘要: 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组构特征可以记录盆地发育演化的关键构造信息.然而,反转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组构有何特征,其与盆地发育和反转变形有何关系,目前仍需要深入探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东、西秦岭分界处的白垩纪徽成盆地为例,在野外构造观察的基础上,对该盆地内的细粒沉积岩,特别是同沉积断层附近的细粒沉积岩(包括生长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常温和低温磁组构研究.野外观察表明,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内发育了大量NNE走向的正断层,邻近断层的局部区域可见露头尺度的生长地层.盆地内细粒沉积物的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岩石磁学实验表明,磁化率主要由顺磁性矿物控制,但也含有少量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磁性矿物的贡献.常温和低温磁组构特征都表明,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内透入性的发育了NWW-SEE向的磁线理,与主要的(同沉积)正断层垂直或高角度相交,并显示出初始变形组构的特征,记录了盆地发育时以NWW-SEE向拉张为主的古应力信息.这一伸展应力场与控制徽成盆地发育的文县—太白断裂带呈锐夹角,表明断裂带在盆地发育时以左行走滑伸展为主.此外,与常温磁组构相比,低温磁组构显著提高了顺磁性组构的信号强度,突显了磁组构的优势方位,可以更为有效的反映岩石组构和应变信息.尽管徽成盆地白垩纪地层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形,但其初始变形组构并未明显改造,为解析盆地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 陈应涛; 余文鑫; 张欢; 杨秉正; 李晗; 艾卉卉
    • 摘要: 安宁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型走滑断裂系鲜水河-小江断裂系重要组成部分,演化历史悠久,构造变形复杂.为了进一步理清青藏高原东缘安宁河断裂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文中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与解析并结合构造岩磁组构对安宁河断裂带进行精细的构造变形研究,厘定了安宁河断裂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序列及其变形特征.结果 表明中生代安宁河断裂带先后经历了印支晚期NEE-SWW向挤压作用下的早期具有左行走滑特征的韧性剪切和晚期韧-脆性密集劈理化构造变形过程以及晚中生代近E-W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低角度韧-脆性剪切三期构造变形过程;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具有强、弱磁化率2种特征,且构造岩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征,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型为主,构造强应变特征明显;最小磁化率主轴呈NEE-SWW向,即中生代早期的韧脆性变形受到了NEE-SWW向的挤压作用,但运动学分析结果反映出了后期叠加改造的特征.新生代安宁河断裂带整体经历了NWW-SEE向挤压作用下以左行走滑为主的具有自西向东扩展特征的三幕挤压走滑和两幕斜张走滑构造变形过程,奠定了安宁河断裂带现今两堑夹一垒的构造地貌.这为深入认识和恢复川滇南北构造带及其青藏高原东缘的形成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 张帅; 张增杰; 田云涛; 田野; 刘一珉; 唐苑; 秦咏辉; 颜照坤; 李仕虎; 沈中山
    • 摘要: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一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古地磁及构造变形的研究,恢复了该地区新生代早期的古应力方向.本研究获取了548块样品的磁组构数据,这些磁组构的磁面理与层面平行,产状校正后磁线理呈NE-SW方向(39°/219°),K3主轴方向相对集中(为120.9°±1.3°),为弱应变背景下平行层缩短之前初始变形磁组构类型,主要形成于地层成岩阶段,未受到后期褶皱等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本研究认为芦山剖面磁组构结果记录了研究区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信息:新生代早期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及川西南盆地受NW SE向的最大主应力控制.该地区新生代晚期及现今应力场与新生代早期一致,可能继承了新生代早期的应力体制,暗示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可能在新生代早期已经形成.
    • 王震
    • 摘要: 我国的黄土高原保存了自中新世以来的完整风成记录,是研究东亚古季风形成与演变,以及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黄土高原的黄土—红粘土是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的沉积物,比如在亚洲,西北风从西伯利亚刮来大量的尘,然后在我国、蒙古等地沉降,离源区近则沉积物颗粒就会比较粗,可能会形成沙漠,如毛乌素沙漠;再往远则会形成黄土—红粘土沉积,同时离源区越远则粒度越小.第四纪黄土及其下伏新近纪红粘土均是在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的沉积物,指示了亚洲特别是我国内陆的干旱化过程.磁化率各向异性借助于岩石磁学中磁化率的张量分析手段解析颗粒的排布特征.通过磁组构—颗粒排布记录风向,特别是降雨方向,对于古环境的恢复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此次研究首次通过对陕西北部府谷新近纪红粘土磁组构的实验分析,推论出陕北地区中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记录了东南方向夏季风降雨方向,这与前人对第四纪黄土研究的结论一致,显示了东亚古季风自新近纪诞生以来的总体继承性特点.
    • 陈新伟; 陈汉林; 林秀斌; 程晓敢; 聂梅
    • 摘要: 喀什凹陷西部位于塔里木盆地、帕米尔构造带和南西天山构造带的交接处,在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来自于南天山和帕米尔的沉积物,并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南西天山构造抬升的信息.本文选择了位于南西天山山前的铁热克萨孜晚新生代剖面开展磁组构研究.铁热克萨孜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一套整体上粒度逐渐变粗的陆相沉积,由河流湖泊相逐渐变为扇三角洲相,并最终变为冲积扇相和洪积扇相.岩石磁学结果的分析表明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赤铁矿,仅在帕卡布拉克组下部为以磁铁矿为主.磁组构结果表明该剖面的磁组构为早期的同沉积弱变形磁组构,指示了当时构造应力的方向和变化.在22.1 Ma以来南西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磁组构所反映的构造应力整体上为N-S向挤压,这与帕米尔和南天山的南北向持续汇聚作用相一致.在安居安组和西域组时期,应力方向由N-S向挤压变为NNE-SSW向挤压,这一变化可能是由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所导致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alas-Fergana Fault,TFF)的右行走滑活动可能吸收了南西天山晚新生代的部分应变量,使得南西天山山前的构造应变量相对TFF以东的南天山山前地区要更小,使得TFF以东的晚新生代山前冲断带活动相对TFF以西地区更为发育和活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