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骅坳陷

黄骅坳陷

黄骅坳陷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36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98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古地理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黄骅坳陷的相关文献由88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敦清、蒲秀刚、周立宏等。

黄骅坳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14.9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77%

专利文献>

论文:1983 占比:84.31%

总计:2352篇

黄骅坳陷—发文趋势图

黄骅坳陷

-研究学者

  • 肖敦清
  • 蒲秀刚
  • 周立宏
  • 李勇
  • 付立新
  • 楼达
  • 丘东洲
  • 杨池银
  • 廖前进
  • 李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凤鸣; 张飞鹏; 韩国猛; 蒲秀刚; 王华;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程鑫; 孙沛沛
    • 摘要: “新生古储”型潜山是大港油田潜山勘探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勘探突破,多期断裂演化控制了新生古储潜山类型多样性及成藏条件多样性。通过系统分析坳陷控山断裂的静态、动态特征,恢复断裂发育对潜山山系形成的控制作用,针对古生界内幕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储机制、烃源岩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等成藏要素系统分析,区划潜山类型,指出不同类型潜山勘探潜力层系及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现今断裂具有多走向、多性质的特征,受控于多期次叠合演化的结果。其主要为四个期次:T_(3)时期近EW和NW(W)逆断,J_(1+2)继承发育;J_(3)+K_(1)初期挤压逆冲形成NNE(近SN)向逆断-转换断层;至K_(1)为负反转发育阶段,形成负反转断层;E时期受伸展作用控制,形成NE(E)向伸展断层。(2)“两期挤压成山-一期块断成山”成山过程,内幕储层经历“早成岩期—表生期—中成岩期—晚成岩期”多期成岩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储层为中孔-中渗储层,碎屑岩储层为中-低孔隙、中-低渗储层。(3)在孔二段和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条件下,源-储对接关系成为潜山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受断裂控制形成五种源-储对接类型。(4)“以烃源岩为主线,源-储对接为依据,内幕构造样式为辅”,将新生古储潜山划分为3大类、7小类,其平面呈环带展布特征;潜力勘探区包括盆地多期构造叠合区奥陶系层系、盆缘中低位层系和盆外高位潜山源岩对接的深部层系等三个区带。
    • 赵贤正; 周立宏; 蒲秀刚; 金凤鸣; 韩文中; 时战楠; 陈长伟; 姜文亚; 官全胜; 许静; 刘学伟; 张伟; 马建英
    • 摘要: 针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高产稳产主控要素不清楚、页岩油生产规律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利用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4口井700 m系统取心、十万余条分析数据和试油资料对湖相页岩型页岩油实现高产稳产的理论认识基础、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页岩油的开发效果及生产规律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三高一低”优质页岩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中偏高热演化是页岩油富集有利条件、纹层状长英质页岩是湖相页岩型页岩油最优富集层等页岩油富集理论认识。形成了富集层及富集区评价预测技术、水平井开发井网部署技术、页岩油储集层压裂工艺技术、页岩油排采制度优化技术等支撑页岩油高产稳产的勘探关键技术方法。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指导实现了沧东凹陷页岩油的高产稳产,其中4口水平井单井日产页岩油突破百吨,GY5-1-1L井日产油达208 m^(3);截至2022年4月,28口生产井日产油稳定在300~350 t,累产油17.8×10^(4) t。揭示了页岩油水平井自喷阶段产量呈指数递减、机械采油阶段产量呈台阶状递减后再趋于稳定的生产规律,采出页岩油轻烃类组分比例与日产油量呈正相关性且在试采进程中逐渐减少。
    • 马永生
    • 摘要: 2012年,中国石化在涪陵焦石坝部署实施了焦页1井,完钻测试获得日产20.3万立方米的高产天然气流,由此拉开了中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的序幕。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已建成涪陵、川南、威荣、长宁等多个页岩气产区,2020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随后,中国的页岩油亦得到蓬勃发展,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渤海湾盆地济阳和黄骅坳陷、苏北盆地湊潼凹陷等地均获得重大突破。从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展现了中国广阔的页岩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前景,形成了油气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 郭美洁; 时保宏; 董雄英; 李昊东; 何川
    • 摘要: 通过原油特征、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资料,对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埕海斜坡古近系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Ⅱ;型为主,油源条件充足;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为主;纵向上发育3个优质孔隙带,压差排烃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层与储层的不同组合形式形成多样的断层-岩性圈闭。(2)斜坡高部位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砂体和不整合面侧向输导体系;斜坡中部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断层;斜坡低部位距油源近,供烃量充足,储层成为其成藏的关键因素。(3)斜坡低部位是油藏富集程度的主控因素,斜坡高部位的储层条件最好,但供烃量不足;斜坡中部的断层较多,断裂活动可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运移和保存条件;斜坡低部位供烃量充足,但储层条件较差,故斜坡中部是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区块。
    • 赵一波; 李胜利;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杨龙庆; 李宁; 常可
    • 摘要: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7种岩相类型;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箱形、钟形、箱形—钟形组合、指形、线形5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坝、泛滥平原、曲流河道、点坝、漫溢砂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馆三段垂向呈“先辫后曲”、平面呈“东辫西曲、南辫北曲”的特点;辫状河砂体垂向心滩坝发育,河道频繁侵蚀、沉积,二者多期叠置成大型复合砂体并构成馆三段的主力储层,曲流河垂向砂体孤立发育,横向连续性较差。研究区河型转换控制因素中,靠近古隆起的充足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二者构成的物坡控砂效应影响馆三段早期辫状河的沉积和中后期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转换;古气候影响下的古环境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及基准面旋回上升二者耦合,对辫—曲的转换起辅助作用。该结果对厘清刘官庄油田河流相储层形成因素、指导同类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王文庆; 李洪革; 卢刚臣; 闫家伟; 杨爱敏
    •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含油气盆地,但潜山领域已发现的天然气田储量规模较小。近几年,通过勘探研究思路转变和地质认识创新,在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潜山发现了莲花凝析气田,实现了来自煤系源岩的深层天然气勘探重要突破。随着重新认识潜山烃源岩条件、圈闭特征、储集空间和成藏模式,提出乌马营潜山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规模生烃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多期构造演化控制形成多个大型构造圈闭是气田形成的基础,多套储层叠置发育,为油气大面积连片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明确了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具有内幕多层系叠置复式聚集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所取得的理论认识指导了黄骅坳陷潜山深层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勘探突破,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东部探区来自煤系源岩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程丹华; 焦霞蓉; 王建伟; 庄东志; 王政军; 江山
    • 摘要: 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藏为黄骅坳陷南堡凹陷未来勘探的重点领域。利用岩心及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发育灰暗相间水平纹层长英质页岩、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等4种岩相,页岩油主要储集在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中。(2)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的裂缝最为发育,孔隙度最大;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比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孔隙度大,但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比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裂缝发育;储集空间包括裂缝、残余粒间孔、矿物晶间孔及溶蚀孔,孔喉特征主要为大孔微细喉,孔隙半径为125.369~156.048μm,平均为133.209μm,喉道半径为0.377~0.860μm,平均为0.622μm。(3)南堡凹陷沙一段混合质页岩厚度大、含油性好、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 赵贤正; 金凤鸣;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韩国猛;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 摘要: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油气藏横向有序成环形成分布圈,纵向依次成链形成放射状富集链”;②负向构造区由于构造背景的原因,导致其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与正向构造区存在巨大差异;③深盆(深洼)—低斜坡以“原地留滞”为成藏机理,形成非常规油气分布环带(内环),中—高斜坡以“过路截流”为成藏机理,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环带(中环),而正向构造区则以高部位“汇流聚集”为成藏机理,形成构造油气藏分布环带(外环);④基于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的勘探思路为“全域考虑,逐环深入;优选通道,顺藤摸瓜”。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冀中、黄骅坳陷的斜坡和深洼区一大批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的发现,丰富了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负向构造区尤其是深层复杂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高长海; 孟士达; 查明; 楼达; 李宏军; 潘守旭
    •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于中、古生界取得勘探突破,开启多层系潜山油气勘探新领域。由于多层系潜山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导致对其结构特征、地层展布以及成藏特征等认识不清。根据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及测试等资料,对港北潜山的结构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及港西断裂翘倾作用,港北潜山横向上呈“东西成排、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纵向上呈多层系叠置的“屋脊状”三元结构特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地层组成,分别以奥陶系碳酸盐岩、二叠系碎屑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要储层,这些优质储层与内幕隔层组合形成多层系潜山;港北多层系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发育2套烃源岩、3套储集层、8套储盖组合,受控于输导体系构建的2类源储配置及2期油气充注,形成“晚期双源混注、断储复合输导、源储配置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潜山成藏模式;多层系潜山广泛发育于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且勘探潜力大,是今后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
    • 赵贤正; 金凤鸣;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汪虎
    • 摘要: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