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烃源岩

有效烃源岩

有效烃源岩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8458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次东海油气勘探开发研讨会、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有效烃源岩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庞雄奇、柳广弟、张枝焕等。

有效烃源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4582 占比:99.93%

总计:184705篇

有效烃源岩—发文趋势图

有效烃源岩

-研究学者

  • 庞雄奇
  • 柳广弟
  • 张枝焕
  • 饶丹
  • 高岗
  • 侯连华
  • 冯志平
  • 刘明
  • 姜福杰
  • 张亚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天; 刘小平; 孙彪; 化祖献; 刘杰; 刘启东; 刘世丽; 毕天卓
    • 摘要: 金湖凹陷是发育自晚白垩世的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识别对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金湖凹陷三河次凹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阜二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将烃源岩现今残余总有机碳值恢复到生排烃前总有机碳值。通过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饱和烃量与吸附烃量关系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对研究区有效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多为II_(1)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为0.05%~5.28%,生烃潜力(S_(1)+S_(2))为0.01~33.29 mg/g;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1.2%,烃源岩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研究区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为1.05~1.25,用恢复后的总有机碳值来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避免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影响及高温压物理模拟实验带来的结果偏差。确定研究区有效烃源岩下限TOC含量为1.6%,与测井TOC预测结果相结合,进一步查明了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厚度,深凹带是三河次凹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其厚度可达160 m以上。
    • 薛桂玉; 王冬娟; 菅红军; 杨叶
    • 摘要: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本文采取测井方法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湖相页岩油储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和岩石热解游离烃(S1)作出定量化评价。通过与岩心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优选适用的解释模型。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排烃门限,建立了有效烃源岩的判别标准,形成了有效烃源岩定量解释方法。通过绘制有效烃源岩的均值、厚度以及均值*厚度的平面展布特征图,明确了研究工区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规律,为地质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对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肖伟; 张枝焕; 陈雪; 张学才; 张婵
    • 摘要: 目前已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发现了工业油气流或油气显示,这些油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但目前研究区石炭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演化特征不清楚.对比分析了研究区石炭系不同层段、不同岩性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凝灰质泥岩、泥岩和姜巴斯套组炭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具有倾气性特征.综合应用地球化学实验数据得出姜巴斯套组烃源岩都是有效气源岩,而目前钻井揭示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成熟度偏低,未能达到有效气源岩的标准.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区与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到两地区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见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中南部石炭系姜巴斯套组是一套极具潜力的烃源岩,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 唐通
    • 摘要: 国内页岩气行业在近十年取得了迅猛发展,但限于高丰度海相页岩气的率先突破,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陆相页岩气成藏机理进行评价总结,确定有效沉积环境应在湖泊环境、辫状河三角洲环境、泥炭沼泽范围内,有效埋深应在2000~5000m,有效烃源岩厚度应大于6m,有效脆性指数应大于25%的,有效孔隙度应大于4%,有效有机质的丰度应大于2%,Ⅲ型干酪根成熟度应大于0.5%,Ⅰ-Ⅱ_(2)型应不小于1.1%。
    • 李天军; 黄志龙; 王瑞; 苟红光; 张品; 殷越
    • 摘要: 对于低勘探程度的小型断陷湖盆,寻找有效烃源岩对于勘探方向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天草凹陷新钻井的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主要勘探层系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的纵横向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阐述了沉积环境变化对有效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等—好的级别,以巴音戈壁组二段有机质丰度最高(w(TOC)平均为1.1%);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且巴音戈壁组二段的Ⅱ1型有机质丰度最高,属于腐殖腐泥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达到了低熟—成熟阶段,巴音戈壁组二段为成熟的烃源岩,具备较高的生烃能力;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下限为w(TOC)=1.0%,有机质来自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混合源,且低等水生生物贡献比例稍大;巴音戈壁组沉积期为高盐度和还原的沉积环境,盆内藻类勃发和盆外适当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是湖盆水体较高古生产力和较好有机质类型的必要条件,持续稳定的缺氧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是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形成的两个关键条件。天草凹陷南次洼比北次洼更适合有效烃源岩的发育,且发育的有效烃源岩具有更高的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 申雯龙; 漆滨汶
    • 摘要: 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其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钻探成果较小,因此亟需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实验,饱和烃气相色谱及饱和烃色质分析,对丽水凹陷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存在少量的Ⅱ1及Ⅱ2型。月桂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多数明月峰组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S 1及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确定月桂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7%,灵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1.0%,明月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9%。生标参数显示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中。有效烃源岩平面分布预测显示,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较为局限,丽水凹陷西次凹的东北部为有效烃源岩的集中分布区。月桂峰组及灵峰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产气潜力,应加大丽水凹陷西次凹东北部的气藏勘探力度。
    • 张新新
    • 摘要: XX地区延长组属于内陆湖盆沉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一套深湖—半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通过对XX区块烃源生物标志物特征、岩生烃潜力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X中生界延长组长4+5至长9油层组均发育厚度不等的暗色泥岩或黑色油页岩烃源岩,尽管不同层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别较大,但均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其中长7、长9黑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很高,为主要烃源岩.2)X地区长7油层组底部烃源岩普遍发育,从有效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来看,厚度变化呈现由西向东方向逐渐减薄趋势.3)长组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其中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最好,长7底部的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长9烃源岩主要为Ⅱ2型.
    • 牟洋洋; 王亮; 熊维; 董婷
    • 摘要: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发育与有机地化特征的分析,根据排烃机理,利用热解S1/w(TOC)参数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确定了不同岩性烃源岩排烃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总体上,芦草沟组烃源岩发育,不同岩性生排烃条件相近,但由于不同岩性的矿物组成、有机质特征的差异,导致其排烃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有所不同,白云岩、泥岩、灰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分别为3.30%,2.70%,3.80%。通过对芦草沟组重点井有效烃源岩分布层段统计,得到芦草沟组有效源岩主要分布在芦二段。
    • 赵荣; 刘顺宇
    • 摘要: 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致密油为例,讨论了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利用12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多口取样井的地化数据,将齐家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分为Ⅰ类和Ⅱ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残留烃和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有机碳含量和厚度的关系,并确定有机碳含量下限、有效排烃厚度.通过生烃潜量、镜质体反射率和深度关系确定排烃门限和对应的成熟度,划分齐家地区有效烃源岩中Ⅰ类源岩有机碳含量在1.8%以上,厚度为0.9~2.8m,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8%,Ⅱ类源岩有机碳含量在1.2%以上,厚度为0.7~1.5m,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8%.研究结果显示:齐家致密油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齐家—古龙凹陷的中部和南部.%Taking the tight oil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Qijia area in Songliao Basin as an example,we have 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We have also utilized the core data of 12 coring wells,including the geochemical data of 70 sampling wells to classify source rocks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to Type-Ⅰ and Type-Ⅱ.On this basis,we are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achievements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ention hydro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 determine the lower limit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parameter.We will try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icknes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expulsion thickness according to mass conservation law.We obtain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in corresponding maturity by the relationship of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mount,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depth.We divide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of Qijia area-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more than 1.8%,including the thickness from 0.9 meter to 2.8 meters.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is more than 0.8% of Type-Ⅰ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more than 1.2%.The thickness is from 0.7 meter to 1.5 meters and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is more than 0.8% of Type-Ⅱ.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 district of Qijia are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