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海盆地

东海盆地

东海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35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海洋石油、石油实验地质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全国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东海盆地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亮、王国纯、刘金水等。

东海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20.1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3.51%

专利文献>

论文:435 占比:76.32%

总计:570篇

东海盆地—发文趋势图

东海盆地

-研究学者

  • 姜亮
  • 王国纯
  • 刘金水
  • 葛和平
  • 蒋一鸣
  • 赵洪
  • 唐贤君
  • 万延周
  • 刁慧
  • 姜涌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天军; 黄志龙; 郭小波; 赵静; 蒋一鸣; 谭思哲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孔雀亭地区,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与本地平湖组中段下亚段(平中下亚段)-平湖组下段(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Ⅱ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地区的平上段及平中上亚段和NB8洼陷,具有陆源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双重贡献,且蕨类植物贡献更大,与平上段、平中上亚段烃源岩有明显亲缘关系,并有成熟度较高的低带-西次凹海源有机质的贡献。Ⅱ2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及宝云亭—团结亭地区,陆源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贡献更大,与平中下亚段和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对深化平北斜坡带油源的新认识和油气藏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 胡伟; 俞伟哲; 张岩; 刘庆文; 黄鋆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平湖组地层埋藏深度大,沉积环境复杂,砂体横向变化大,且普遍发育的煤层具有厚度薄、层数多、范围广的特征,砂、泥、煤岩性组合多样,导致储层的地震响应规律认识不清,常规的叠后地震振幅及波阻抗反演已经不能满足储层刻画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由实钻井资料统计了11种砂、泥、煤的典型组合模式,结合AVO理论进行叠前地震正演模拟,从而总结储层地震响应规律。发现在不同岩性组合的情况下,AVO的梯度属性依然能够稳定地表征储层,对梯度属性进行90°相移,其结果能更直观地进行储层的刻画,并且与实钻井吻合度较高,对P5层的平面展布预测符合平湖组潮坪沉积的地质认识。基于地震振幅的梯度属性结合90°相移准确预测了含煤地层中的储层,为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持。
    • 张迎朝; 胡森清; 刘金水; 陈忠云; 蒋一鸣; 邹玮; 刁慧
    • 摘要: 东海盆地X凹陷是中国近海天然气勘探开发主战场之一。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四元耦合控制X凹陷天然气汇聚成藏。X凹陷中西部具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垂向优势运移、规模性汇聚;另一种是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超压驱动、近距离侧向运移、“纵向叠置、横向连片”聚集。X凹陷中西部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带和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带中。
    • 任艳
    • 摘要: 平湖斜坡带是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主力的含油气勘探区,勘探领域正逐步从构造油气藏向构造—岩性油气藏转变,但断裂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不清,严重制约平湖斜坡带成藏规律认识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本文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构造时期断裂的演化特征及其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断裂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集砂体展布与油气运聚两个方面:砂体展布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同沉积断裂所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之下;裂陷期断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又可成为阻止油气横向运移的遮挡。根据平湖斜坡带断裂控藏特征,将该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分为3类:断裂陡坡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团结亭陡坡断裂下降盘;顺向断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孔雀亭、团结亭以及平湖区顺向断裂下降盘;反向断槽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宝云亭—武云亭反向断裂下降盘。
    • 万延周
    •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部平湖组烃源岩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碳同位素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热解分析以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检测,对平湖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同位素CV值和氯仿沥青“A”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平湖组泥岩烃源岩有机质来自陆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指数和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平湖组主要发育Ⅱ、 Ⅲ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值和热解最高峰温显示研究区平湖组烃源岩热演化到成熟阶段;泥岩烃源岩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S值以及氯仿沥青“A”值显示为中等—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样品有机碳TOC值和热解生烃潜量S+S值以及氢指数HI平均值显示主体为好煤岩烃源岩。由此认为,研究区平湖组泥岩样品可达好泥岩烃源岩,煤岩烃源岩品质优于泥岩烃源岩,泥岩烃源岩发育海相有机质和陆相有机质,且海相有机质丰度低于陆相有机质。
    • 何斌斌; 张军义; 黄佩; 韩婧; 曹太云; 潘高锋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地层压力系数求取困难,导致压稳计算难度高,增加了固井压稳准确计算的难度。同时受油基钻井液作业的影响,加剧了固井高效顶替难度。通过优化浆柱结构设计、开发高效冲洗前置液和聚合物防窜水泥浆体系,优选压稳防窜计算方法,形成了东海大位移井固井工艺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在东海进行了4井次的应用试验,固井质量优良,满足油气井后续开发需求。
    • 陈波
    • 摘要: 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平原重要的储集体之一,陆上油气田通过密井网井间预测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指导剩余油气研究.海上油气田受限于埋藏深、井数少、井网稀、单井资料匮乏等难点,刻画难度较大.本次以东海陆架海上采集的二维、三维地震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构型方法为手段,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和单一河道内的单一砂体等3个级次,分级刻画出研究区分流河道内不同级别河道砂体的展布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发现:复合河道宽度1.5~2.5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50:1~100:1,由多期单一河道组成;单一河道宽度0.5~1.8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30:1~60:1,相互之间互不连通,具备不同的气水系统.据地震相特征结合井点实际钻探数据,识别出孤立型、接触型、切叠型、叠加型等4类单一河道叠置样式;单一河道内发育多个心滩,不同心滩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单井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气丰富.结合确定性建模方法,表征地下地质体形态,预测剩余油气,指导调整挖潜.
    • 陈波
    • 摘要: 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平原重要的储集体之一,陆上油气田通过密井网井间预测能够较好地刻画砂体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指导剩余油气研究。海上油气田受限于埋藏深、井数少、井网稀、单井资料匮乏等难点,刻画难度较大。本次以东海陆架海上采集的二维、三维地震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以储层构型方法为手段,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和单一河道内的单一砂体等3个级次,分级刻画出研究区分流河道内不同级别河道砂体的展布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发现:复合河道宽度1.5~2.5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50:1~100:1,由多期单一河道组成;单一河道宽度0.5~1.8km,砂岩厚度15~35m,宽厚比30:1~60:1,相互之间互不连通,具备不同的气水系统。据地震相特征结合井点实际钻探数据,识别出孤立型、接触型、切叠型、叠加型等4类单一河道叠置样式;单一河道内发育多个心滩,不同心滩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单井无法有效动用,剩余油气丰富。结合确定性建模方法,表征地下地质体形态,预测剩余油气,指导调整挖潜。
    • 金璨; 马美媛; 王健伟; 朱睿哲; 田彬; 陈敏; 吕鹏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花港组低渗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主要发育有中孔中低渗特征的中砂岩相、粗砂岩相、低孔低渗特征的细砂岩相、粉砂岩相等8种岩性,其叠置组合对应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心滩坝、主河道、次级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井区具有钻井少、井距大、地震反演资料多解性强等特征,运用常规建模方法难以表征井点实际揭示的储层非均质性.为了精细描述非均质储层平面、纵向上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已钻井充足的分析化验资料并用多元测井识别方法识别出复杂岩性,通过垂向组合序列划分四种沉积微相,同时运用地震多属性与地层切片研究明确了相边界.用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模拟相结合建立了精细相控下的岩性模型,并用基于岩性细化的孔渗关系来约束建立储层属性模型.结果 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地质认识较符合,为后期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细框架,并指导了下一步开发方案的优化.
    • 高梦天; 陆永潮; 杜学斌; 马义权; 张靖宇; 邓空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渐新统花港组上段H3砂组为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优质储层分布成为制约开发产能的关键问题.基于岩心、测井及物性测试等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沉积微相刻画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对储层展开精细分级评价和优质储层预测.研究表明,H3砂组储层分布主要受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孔渗条件四个因素影响.在综合分析各因素与含气饱和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受产能约束的四因子储层精细分级评价标准,把H3砂组储层划分为"甜点"储层(Ⅰ类)、中等储层(Ⅱ类)和无效储层(Ⅲ类)三种类型.优质储层预测研究区H3-3小层为可能的高产能潜力带,H3-1、H3-2和H3-4小层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