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生界

中生界

中生界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5609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矿床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中生界的相关文献由1159位作者贡献,包括郝沪军、王嘹亮、易海等。

中生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9 占比:6.76%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5609 占比:92.70%

总计:6051篇

中生界—发文趋势图

中生界

-研究学者

  • 郝沪军
  • 王嘹亮
  • 易海
  • 李刚
  • 秦建中
  • 韦成龙
  • 伍新和
  • 简晓玲
  • 阎贫
  • 刘显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安湘; 喻建; 刘显阳; 焦创赟; 韩天佑; 楚美娟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 王明健; 潘军; 高红芳; 黄龙; 李霞
    • 摘要: 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到东海南部的广阔海域普遍发育中生代地层,但是除了在台西南盆地发现工业油气藏之外,其他地区的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本次研究将中生代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厘清各构造时期盆地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化机制,探讨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整体为一个大型盆地,盆地的演化受其周围板块相互运动所控制;晚三叠世(T_(3))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发育被动陆缘边缘海沉积盆地;从早侏罗世(J_(1))到早白垩世均受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机制的控制,其中早—中侏罗世(J_(1-2))发育弧前坳陷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J_(3)—K_(1))盆地性质为弧后断陷盆地;晚白垩世(K_(2))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控制,性质依然为弧后断陷盆地,与前期相比,裂陷强度加大;海水由东南方向侵入,地层垂向上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过渡,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水体逐渐变浅,亦由海相向陆相逐渐演变;中生界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等地区发育深海相和海湾相泥岩,在东海南部基隆坳陷也发育良好的海湾相泥岩,生烃潜力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界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 朱世发; 贾业; 马立驰; 崔殿; 景安语; 佟欢
    •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生界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风化壳储层的复杂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风化壳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建立多元控储模型,为济阳坳陷乃至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风化壳储层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风化壳储集层发育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次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等5大类12小类岩石类型。初始孔隙度较高的碎屑岩储层质量最佳。大气淡水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明显改善碎屑岩储层;气体逸散、冷凝收缩、高温熔蚀以及酸性水溶蚀对火成岩储层有建设性意义。碎屑岩储层受岩石成熟度、压实强度、早期方解石胶结和二次埋藏有机酸改造的影响显著。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济阳坳陷中生界风化壳储层质量受到岩性岩相、成岩流体、构造演化及现今埋深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提出了五元控储模型;建立了中生界储层甜点发育模型,将有利储层分为5类:断层和不整合面窗口溶蚀带、胶结残留淋滤带、剥蚀残留淋滤带、混合溶蚀带和有利岩相对接带。
    • 李键; 何新建; 黄鋆
    • 摘要: 重力密度反演通过将地下剖分为多个网格,计算每个网格密度的方式来实现,现今方法计算结果分辨率较低。本文提出自适应权函数三维密度反演方法,通过上半空间不同高度异常凸显不同埋深地质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空间异常权函数进行迭代反演,从而提升结果的收敛性和分辨率。模型试验表明,自适应异常权函数密度反演方法相对已有方法能有效提升分辨率和精度,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干扰能力。利用所提出的反演方法重建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空间密度结构,分析东部坳陷带中生界残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带内中生界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南部钓北凹陷中生界广泛分布,厚度较大,约4 km,颠覆了以往盆地北部西湖凹陷中生界较薄、两个凹陷中生界特征一致的认识。因此钓北凹陷中生界为陆缘坳陷型盆地,盆地范围局限于现今盆地中南部。
    • 吴高奎; 张忠民; 林畅松; 田纳新; 左小军; 李浩; 孔凡军; 李军
    • 摘要: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充填演化认识不够明确的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重新厘定了层序地层格架,识别了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揭示了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及其与塔北隆起中生代隆升-衰亡过程的响应关系,共识别出4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1个区域性平行不整合和7个局部不整合,并据此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Ⅰ—Ⅳ)和11个三级层序。晚三叠世(Ⅰ-SQ3),东西走向的塔北隆起提供了大量物源,北坡陡而南坡缓,分别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早侏罗世(Ⅱ-SQ1),塔北隆起范围增大,物源供给增多,地势宽缓的南坡发育更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沉积末期(Ⅲ-SQ4),塔北隆起主体消亡,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南部大陆蚀源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末期(Ⅳ-SQ3),研究区演变为南倾斜坡,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东部大陆蚀源区及北部造山带)。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塔北隆起区中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的认识,也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 孙岿
    • 摘要: 兴隆台中生界砾岩油气藏是辽河坳陷近年发现的大型整装构造-岩性油藏,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油藏受岩相与构造的共同控制,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岩性类型复杂多样,导致测井识别难度较大,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为此,依据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结果,按照储层分类评价需求及测井可识别原则,重新将研究区岩性划分为碎屑岩和火山岩两大类,具体包括花岗质砾岩、混合砾岩、砂岩、泥岩、玄武岩、凝灰岩等6种岩石类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交会图版,确定敏感测井参数。在此基础上,针对测井数据特点,对K最邻近值(KN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测井属性加权的剪切邻近(MKNN)机器学习算法,并用于岩性预测。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K最邻近值(KNN)算法,MKNN算法效率更高,解决了KNN算法受岩性样本类型不均衡及测井参数重叠的影响,岩性识别准确率由82.3%提高至88.7%,有效地解决了勘探老区岩性精细评价问题。该研究对提高复杂岩性油藏的测井评价精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李斌; 任玺宁; 崔春兰; 董振国; 罗群; 胡博文; 李宝生
    • 摘要: 通过多口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补连塔煤矿中生界进行层序地层及微相划分,总结其沉积环境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补连塔煤矿中生界可以区分出7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13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矿区均可对比。从下向上,侏罗系延安组为三角洲沉积相,侏罗系直罗组和安定组为河流沉积相,白垩系志丹群为冲积扇沉积相。中生代从早到晚,补连塔煤矿由近坳陷湖盆三角洲沉积环境逐渐演化为远坳陷湖盆的河流沉积环境(河流—冲积平原)以及凹陷盆地冲积扇沉积环境,其水平面具有两次加深—变浅的旋回性变化过程。地层组合序列变化记录了盆地沉积演化的地质历史,反映了一个陆相坳陷盆地初始形成、扩张、萎缩到消亡和一个凹陷盆地的形成、发展和萎缩的叠合过程。长周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晚期出现的煤层具有条带状冲刷减薄现象,在掘进中重点预防厚煤层顶板层状剥落现象;而在长周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转换处(最大水泛面处)沉积煤层具有分叉、合并现象,在掘进中需要重点预防顶板塌陷现象。
    • 钟广见; 苏丕波; 冯常茂; 刘胜; 孙鸣; 易海; 赵静; 赵忠泉
    • 摘要: 钻探资料证实南海东北部发育海相中生界。潮汕坳陷是南海东北部最大残留坳陷,面积达3.7×10^(4) km^(2),经历了晚三叠世张裂初期、侏罗纪坳陷期、晚侏罗世末期第一次构造反转期、早白垩世再沉降期、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次构造反转期及新近纪区域热沉降期等6个构造演化阶段,充填了滨浅海、半深海等海相沉积及河湖相等陆相沉积。潮汕坳陷侏罗系半封闭海湾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泥岩地层厚,生烃能力强,油气地质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赵杨; 闫森; 陆颖龙
    • 摘要: 针对研究区碎屑岩储层横纵向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模式不清等问题,通过开展对区内45口井录井资料统计及15口井观察取样,进行100余块薄片的镜下观察及36块物性样品统计分析,明确研究区碎屑岩的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阶段,并总结碎屑岩储层主控因素和成储模式;明确有利储层的形成直接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控制,而这些成岩作用又与沉积相、埋藏过程、流体酸碱度及活动有关.最终结合埋藏史、岩石矿物组分及成岩作用建立起碎屑岩储层的两种成储模式,为下步有利储层的综合预测打下基础.
    • 梁新平; 金之钧; 刘全有; Shpilman Alexander; 李鹏; Morozov Vladimir; Uspensky Boris
    • 摘要: 西西伯利亚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巴热诺夫组硅质-钙质富有机质泥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高且有机质成熟度适中,是俄罗斯目前页岩油的勘探首选目的层系.近年研究表明,该套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发育数套厘米-毫米级的火山灰夹层,具黄色荧光,岩心薄片见大量沸石等火山灰蚀变矿物,使该区火山灰与富有机质形成的相互关系引起关注.以该盆地的巴热诺夫组为例,介绍了火山灰对该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影响.巴热诺夫组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在火山灰发育同期沉积的富有机质层段中不仅硅、磷等营养元素含量高,而且钡、锰、钼、铀等藻类繁殖催化元素含量也高,推测火山灰携带物质促进了巴热诺夫页岩沉积时期古生物的大量繁殖甚至爆发,为富有机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在火山灰发育层段之上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大量发育草莓状黄铁矿,且呈层状分布,Co/Ni比值小于1,S/Fe比值偏高,指示火山灰喷发之后形成缺氧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泥页岩中有机质的保存;火山灰发育井区TOC含量高(多>7%),有机质成熟度与邻近火山灰不发育区相比偏高(Ro=0.7%~1.1%),生烃潜力高且已达到生油高峰,推测可能火山灰携带的钼、镍等元素促进了热催化生油阶段干酪根的成烃演化;火山灰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常见藻类纹层与碳酸盐岩纹层互层,多见层间孔缝,利于页岩油气的运移.因此,火山灰与巴热诺夫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火山灰不仅能够提高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促进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而且利于形成富有机质交互纹层,易于后期压裂开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