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湖盆

湖盆

湖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中学)、沉积学报、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等;湖盆的相关文献由444位作者贡献,包括白斌、胡素云、冯军等。

湖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69.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56 占比:29.63%

总计:189篇

湖盆—发文趋势图

湖盆

-研究学者

  • 白斌
  • 胡素云
  • 冯军
  • 冯子辉
  • 张博为
  • 张居和
  • 陶士振
  • 李永新
  • 徐田武
  • 曾花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敏; 孙莉; 王鹏; 严曙梅; 何维领; 赵刚; 卢志远
    • 摘要: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法研究古水深的恢复方法。研究表明,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沉积时,涠西南凹陷物源充足,周缘发育大型下切河谷,凹陷内发育大型斜交前积反射结构,具有典型的强制水退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强制水退体系域。通过对典型前积剖面的精细解剖,识别出了强制水退体系域中的6个典型前积反射层。结合地震、钻井与砂泥岩压实系数,恢复出湖盆古水深介于111.2~286.5 m,平均为218.5 m。自湖盆边缘向中心方向,前积层的高度和倾角呈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减小特征,表明湖盆古水深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其中水深方面早期在230 m左右,至中晚期逐步加深至280 m左右,末期快速下降至110 m,相较最大水深变化幅度达61.5%;前积层倾角早期在10°左右,至中期达14.5°后逐步下降,末期快速变化至2.9°,倾角变化幅度达79.8%。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涠四段沉积时经历的地质时期小于2 Ma,古水深与前积层倾角在不到2 Ma内快速剧烈变化,与强制水退特征基本一致,印证了地震反射结构的响应特征。从理论模型和恢复参数优化方面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进行古水深恢复的可行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完善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 罗安湘; 喻建; 刘显阳; 焦创赟; 韩天佑; 楚美娟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 郭跃明; 张耀玲
    • 摘要: 鄂雅错,又称鄂雅错琼,位于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地理坐标N32°56′~33°02′,E88°39′~88°45′;湖盆地处高原断陷构造带,滨湖为冲、湖积平原,发育砂堤、残迹湖等,湖面海拔4817 m,湖水面积达58 km^(2)。湖水pH值8.75,矿化度约110 g/L,水化学类型属硫酸镁亚型。
    • 王琼; 王欣; 雷东钰; 殷永胜; 魏俊锋; 张勇
    • 摘要: 冰川-冰湖耦合过程是冰冻圈物质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刻画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完善冰冻圈科学理论体系和认知冰川作用区变化规律、水循环模式和灾害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山地冰川演化和冰湖发育过程,系统归纳了冰川-冰湖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剖析了冰川作用与冰湖发育耦合机制及相关模型的应用,并对现有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耦合机制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挑战进行解析和总结。冰川-冰湖耦合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数值模拟的可信度与精度,为评估冰川-冰湖耦合过程影响、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采取适应性措施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
    • 摘要: 现今干旱如一片沙漠的柴达木盆地,曾经是一片广阔的水域。随着气候持续的干旱,原本湿润的湖盆区域逐渐蒸发,形成了现在柴达木盆地的模样——连绵广布的戈壁和零星分布的盐湖。除此之外,盆地中还留下了神奇的同心环状地貌。它们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北侧,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附近,是古湖泊蒸发后留下的痕迹。古湖岸规整的环状圈层结构,像被中心的引力吸附一般向内收缩,极富科幻美感,因此被称为“土星环”景观。
    • 耿名扬; 陈少平; 刘丽芳; 黄胜兵; 吴斌; 张莹
    • 摘要: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三段(东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利用古生物、微量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分析渤中凹陷古近系湖盆的古气候、湖盆类型、水体性质,探讨古生产力、有机质保存条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古气候温暖湿润,渤中凹陷为半封闭—开放型的平衡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小、深度大;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气候较干热,渤中凹陷为封闭型欠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大、深度小.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形成时期,渤中凹陷湖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但具有不同的烃源岩发育模式,沙三段和东三段为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深湖模式,沙一段为干旱气候下的咸化浅湖模式.该结果对评价研究区资源潜力、寻找有利勘探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 耿名扬; 陈少平; 刘丽芳; 黄胜兵; 吴斌; 张莹
    • 摘要: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三段(东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利用古生物、微量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分析渤中凹陷古近系湖盆的古气候、湖盆类型、水体性质,探讨古生产力、有机质保存条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古气候温暖湿润,渤中凹陷为半封闭—开放型的平衡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小、深度大;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气候较干热,渤中凹陷为封闭型欠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大、深度小。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形成时期,渤中凹陷湖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但具有不同的烃源岩发育模式,沙三段和东三段为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深湖模式,沙一段为干旱气候下的咸化浅湖模式。该结果对评价研究区资源潜力、寻找有利勘探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人们常用"明珠"比喻湖泊,而在中国大地上,这样的"明珠"多达24880个,总面积达81414.56平方公里。它们形态各异,或狭长,或曲折,或近圆,或棱角突兀,变化万千。它们遍及全国,从高山到平原,从内陆到沿海,皆有分布。那么,数量如此之多,形态差异如此之大的湖泊,到底由何而来?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湖泊的形成离不开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可蓄水的陆地洼地,即湖盆;二是可供蓄积的水体,即湖水。其中,湖盆决定了湖水呈现的形态、大小,是湖泊赖以存在的前提,而在中国,塑造湖盆的力量多达8种,由此形成8种不同类型的湖泊。我们将带大家从湖泊的形成力量中,感受中国湖泊的美。
    • 高仁斌
    • 摘要: 大约在7000万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湖盆抬升,湖水干涸,才形成盆地的样子。其区域范围,大致是以广元—奉节—叙永—雅安四点连线作为盆地底部与周围山地之分界线。盆地内河道纵横,皆属长江水系。在这众多纵横交错的河流中,源出龙门山余脉之茶坪山(古称湔山或玉垒山)东侧的沱江(古称湔水),由成都平原北部至金堂,一路往南,经过内江之后,在泸州汇入长江。而从内江到泸州,沱江水域在这里绵延了100余公里,古称"雒水",亦名"釜江"。
    • 刘策; 于炳松; 蒋锐; 谭聪; 罗忠; 刘润达
    • 摘要: 湖盆中心重力流砂体已经成为我国陆相盆地勘探的重要目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浅水坳陷型湖盆以及滦平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型湖盆内部的重力流沉积体的研究,取得了以下2点主要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重力流发育受到湖盆强烈坳陷作用以及湖平面下降2方面因素控制,重力流分布以大规模平铺-毯式为主,没有明显的沟道沉积,岩性偏细,流体性质以牵引流为主;(2)滦平盆地下白垩统西瓜组重力流发育受到控盆断层活动控制,碎屑物质迅速入湖,冲刷侵蚀作用明显,结构及成分成熟度低,流体性质主要为碎屑流。在2点认识基础之上总结了坳陷型湖盆以及断陷型湖盆两类盆地3类重力流沉积模式,丰富了陆相湖盆重力流理论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