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参数分析

参数分析

参数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6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5篇、会议论文282篇、专利文献249776篇;相关期刊900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23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结构抗火技术研讨会等;参数分析的相关文献由64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强、王文达、李峰等。

参数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5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28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49776 占比:99.05%

总计:252183篇

参数分析—发文趋势图

参数分析

-研究学者

  • 李国强
  • 王文达
  • 李峰
  • 史艳莉
  • 李建中
  • 沈世钊
  • 王静峰
  • 邵永波
  • 陈宝春
  • 叶继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光恒; 戴少鹏; 张盛飞; 许坤; 韩强
    • 摘要: 为了解决由于新型法兰连接双柱式桥墩形式下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不明确导致的无法在工程中应用和推广的问题,采用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依托实际工程,研究基于内嵌式法兰连接的预制拼装双柱式桥墩的抗震性能.首先,设计制作1∶3缩尺试件,开展拟静力试验,验证法兰连接双柱式桥墩是否满足所依托的实际工程抗震设计要求;然后,基于ABAQUS软件对试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不同时刻结构不同部位的应力应变状态,探究不同参数对法兰连接双柱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内嵌式法兰连接的预制拼装双柱式桥墩满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要求,试件先在墩柱顶部形成塑性铰,随后墩柱底部、盖梁中部相继出现塑性铰,但最终盖梁发生冲切破坏;因此,该结构不适用于中高烈度区,如有工程需求应进一步开展抗震性能研究.法兰连接节点可以较好地将水平力和弯矩传递至墩柱底部,但不属于刚性连接节点;法兰强度对结构影响较小,轴压比增大会提高结构峰值承载力、降低结构延性、提升结构抗剪能力,但对弹性阶段内的刚度没有影响.
    • 周彦; 杨永代; 夏志远; 方钊
    • 摘要: 以沿海地区某现役轻钢工业厂房为研究对象,围绕强风作用下板状风致硬漂物典型参数影响展开研究.基于Matlab软件,阐明板状风致硬飘物在风速、厂房高度和板特征长度典型参数影响下的飞行特性,给出避让安全距离.分析表明:板状风致硬飘物在飞行过程中伴有升、降、翻转的运动特性;风速对硬飘物的影响最为显著,厂房高度影响次之,板的特征长度影响相对较小;强风等极端条件下,板状硬飘物水平飞行距离高达532.45 m.建议加强此类地区既有建筑物围护结构连接,对拟建建筑物应适当考虑避让距离,安全距离增至600~700 m.有条件情况下,建议系统编制对应风速条件下建筑物的避让距离.
    • 陈文静
    • 摘要: 建筑设计是建筑建造的第一个步骤,随着新时代对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的协同度要求也逐渐增高,因此,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设计阶段协同度评估方法。制定建筑设计评估模型参数选择标准,基于以上标准进行筑设计阶段协同度测试模型建立,建立模型需要模型的子系统与参量顺序分析,基于子系统参量设计协同功效函数,通过建筑设计阶段协同度分析完成模型的建立,通过模型中的公式计算实现建筑设计阶段协同度评估。通过实例应用证明该评估方法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
    • 余地华; 田野; 赖国梁; 陈国; 宋志; 张涛; 柳瑶
    • 摘要: 在一些基坑工程中,倾斜桩和多级支护可减少或消除支撑使用、增加悬臂支护深度,其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工程实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开展斜-直组合多级支护结构分级高度比、平台宽度、倾斜角度等参数对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斜桩与多级支护进行组合可显著控制位移,且最大位移主要发生在第1级支护,当第1级支护高度较小时,宜选择一直一斜多级支护结构,反之,则宜选择一斜一直结构;平台宽度1倍挖深时,桩身位移随平台宽度变化趋于平稳;第1级为斜桩的多级支护在0°~5°倾角范围内桩身位移随倾角增加降幅更大,其后变化趋于均匀;支护空间较大且位移控制要求更严时,可采用二斜多级支护结构。工程计算与实测结果表明,斜桩与直桩组合多级支护效果良好。
    • 张永亮; 刘聪聪; 李晓钟; 王春阳
    • 摘要: 为研究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球面滑动摩擦系数μ_(2)、温变间隙Δ对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一联(50+8×100+50)m连续梁桥为对象,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提出采用钩单元、间隙单元与摩擦摆单元并联后再与摩擦摆单元串联的方式模拟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活动支座的力学行为。基于有限元模型和时程分析法研究μ_(2)、Δ对支座最大抬升量、墩梁相对残余位移、墩梁最大相对位移、墩底最大弯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支座最大抬升量曲线呈“W”形;μ_(2)、Δ对支座最大抬升量、墩梁相对残余位移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墩底最大弯矩的影响较小;μ_(2)增大,桥梁各项地震响应均减小;Δ增大,支座最大抬升量、墩梁最大相对位移、墩底最大弯矩增大;Δ对墩梁相对残余位移的影响较复杂,总体随Δ增大而减小。
    • 胡宝琳; 胡吴彪; 何文福; 艾璐
    • 摘要: 针对所提出的芯轴式摩擦支撑的构造特点,建立了滑动摩擦动热转换的滞回能量耗散模型,研究了摩擦生热对芯轴式摩擦支撑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初始摩擦力、摩擦片厚度、摩擦芯轴比热容和摩擦系数等因素对芯轴式摩擦支撑的力学性能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摩擦支撑在摩擦生热影响下的摩擦力增长值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芯轴式摩擦支撑在摩擦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高温区主要集中在摩擦芯轴和摩擦片的摩擦接触面上,并且随着摩擦片厚度、初始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增加,摩擦热效应越明显,随着材料比热容的增加,摩擦热效应下降。
    • 阮方毅; 薛传成; 王艳; 刘干斌
    • 摘要: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硅微粉和聚苯乙烯微球两种不同的悬浮颗粒的迁移特性,考虑p H、温度和渗流速度对悬浮颗粒迁移的影响,结合理论解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确定迁移参数,进而讨论p H对迁移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 H是影响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5°C时,两种悬浮颗粒质量浓度峰值随着p H值的增大而提高;当温度增大至30°C和58.3°C时,悬浮颗粒的迁移特性发生了变化,温度升高导致颗粒表面电荷发生改变,随着p H值的增大质量浓度峰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温度和渗流速度一定时,两种悬浮颗粒的相对速度随着p H值的增大而略微增大,在流速较高时表现尤为显著,表明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中存在加速效应;随着孔隙水流速的增大,水动力影响增强,悬浮颗粒受p H的影响相对减弱,不同p H时质量浓度峰值变化减小;两种悬浮颗粒的弥散度都表现为随着p H值的增大而降低,且硅微粉的弥散度整体比聚苯乙烯微球大.
    • 邓扬; 刘涛磊; 曹宝雅; 李爱群
    • 摘要: 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顶板-U肋焊缝疲劳开裂问题,提出一种在钢桥面顶面粘贴小尺寸矩形板的疲劳加固方法。以某主跨1490 m的悬索桥为背景,建立正交异性钢桥面局部有限元模型,计算加固前、后钢桥面板顶板-U肋焊缝在车轮横向荷载与纵向移动荷载下的应力情况;分析加固板厚度、横桥向尺寸、顺桥向尺寸和材料属性等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结合实际监测交通量,分析对比不同加固方案下的焊缝疲劳寿命。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加固后顶板-U肋焊缝应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加固板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横桥向尺寸在一定范围内有显著影响,顺桥向尺寸的影响可忽略;钢板的加固效果优于CFRP板。分别采用横桥向长度400 mm、板厚8 mm的钢板与CFRP板加固时,加固后顶板-U肋焊缝的疲劳寿命可提高90.85%和66.15%。
    • 田启欢; 姚建刚; 谭婧; 陈尧
    • 摘要: 以单一甘蔗物料、餐厨垃圾和两者混合物料开展厌氧发酵试验,验证混合原料协同厌氧发酵生产生物沼气的良好性能,并对混合物料的工程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与甘蔗物料的协同作用,提升了甘蔗物料的日产气量,减缓了餐厨垃圾单一物料日产气量的波动。混合物料的产气峰值较餐厨垃圾提前4 d,物料产气率和TS产气率分别为140.34 mL·g^(-1)和774.52 mL·g^(-1) TS,较甘蔗物料分别提高55.63%和103.34%。餐厨垃圾的添加可明显提升甘蔗物料的甲烷含量和甲烷产率,将餐厨垃圾与甘蔗物料进行混合发酵,不仅能有效处理餐厨垃圾,还能有效促进甘蔗物料的产气效率,提高厌氧发酵装置产气效率。基于日处理甘蔗废弃物100 t,餐厨废弃物10 t的沼气工程,混合物料产气率整体在100~150 m^(3)·t^(-1)。CSTR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可使物料保持流动的全混状态,混合物料pH值维持在7.9左右。混合物料厌氧发酵系统CH 4含量均值在59.63%±3.35%,呈现较高的甲烷含量。可依据工程规模和利用途径,用来发电并网、热电联产或提纯天然气等。
    • 董远夏; 张恒运; 朱佳俊; 徐晓斌; 朱顺良
    • 摘要: 本文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一种抑制方形电池模组热失控蔓延的防护结构。针对车用50 A·h方形三元锂离子电池,基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副反应机理建立单体电池热失控模型。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所建立的热失控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验证后的单体电池热失控模型,建立了加装导热套筒的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导热套筒底部与微流道冷板连接进行散热,电池之间填充隔热材料,用于阻隔由于电池热失控而导致热量向相邻电池蔓延。研究表明,与无导热套筒配置相比,所提出的方形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可以有效阻断电池模组的热蔓延。基于所提出的方形电池模组热防护结构,分析了电池之间绝缘层热阻、导热套筒高度以及导热板高度等因素对相邻电池热蔓延的影响。研究表明:绝缘层热阻达到0.03 m^(2)·K/W以上,相邻电池才不发生热失控。同时考虑到轻量化设计因素,选取导热套筒高度不应高于10 mm以及导热板高度在60~65 mm之间,可用于防护电池模组热蔓延。本文所提出的热防护结构和参数研究为电池包热安全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