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应
地震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4篇、会议论文448篇、专利文献182624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建筑结构学报、山西建筑、土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地震反应的相关文献由4314位作者贡献,包括楼梦麟、陈兴冲、陈国兴等。
地震反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2624篇
占比:98.64%
总计:185146篇
地震反应
-研究学者
- 楼梦麟
- 陈兴冲
- 陈国兴
- 杜修力
- 李宏男
- 刘晶波
- 庄海洋
- 张永亮
- 李忠献
- 李建中
- 叶爱君
- 潘旦光
- 夏修身
- 姜忻良
- 曹资
- 王东升
- 王志华
- 吕西林
- 周福霖
- 张毅刚
- 施卫星
- 李杰
- 刘文光
- 卓卫东
- 李小军
- 李青宁
- 李爱群
- 王建强
- 冯启民
- 宰金珉
- 王伟
- 王军文
- 瞿伟廉
- 范立础
- 赵剑明
- 陈清军
- 叶献国
- 周锡元
- 孔宪京
- 孙建刚
- 张令心
- 欧进萍
- 王君杰
- 祁皑
- 薛素铎
- 高峰
- 付伟庆
- 刘伟庆
- 刘宗贤
- 刘汉龙
-
-
林志
-
-
摘要:
经过8年的研究与编制,《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于2019年11月26日颁布、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编号为JTG2232-2019,为强制性标准。围绕建立“隧道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总体目标,《规范》提出了基于使用功能的隧道抗震设防分类、不同设防分类隧道的三级地震动设防水准、对应不同地震动设防水准的隧道三级性能水平和性能目标、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结构性能参数选取及其设计控制目标等成果,建立了公路隧道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并将之推展涵盖钻爆、盾构、沉管和明挖等所有隧道形式。
-
-
陆兆文;
夏修身;
史军;
王垲;
刘魏
-
-
摘要:
为完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的减震和隔震技术,提出将负刚度装置引入某带有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中组成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基于CSIBridge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负刚度装置采用弹性多段线模拟,摩擦摆支座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模型,输入7条地震波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考查了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探究了负刚度系统对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上布置负刚度装置后,梁体加速度及支座位移可被有效降低,近场地震动下的墩底内力也有明显减小。负刚度装置可有效提高大跨长联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负刚度装置也适用于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
-
-
缪惠全
-
-
摘要:
地下管线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重要任务,一旦发生地震,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灾后恢复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日本、美国三国作为世界抗震强国,其对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各有特色,然而,既有的研究或者重于三国管线抗震设计原理的分析,或者重于三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对比,未能对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比。该文针对此问题,对中日美三国地下管线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地对比研究,并讨论了相互之间如何进行抗震设计参数的转化以实现协调一致。最后,该文用两个算例表明了该文研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
-
罗永鸿;
张梓鸿;
许成顺;
李洋
-
-
摘要:
为系统研究多层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本文采用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对Ⅱ、Ⅲ类场地9座不同结构形式的地铁车站结构进行系列拟静力推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柱是多层地铁车站结构关键抗震构件,地震作用下易先于其他构件产生损伤甚至破坏,车站结构出现整体性塌毁主要是由于中柱首先产生剪切破坏而丧失竖向承载力导致的。中柱是地铁车站结构重要的竖向承力构件,侧墙是地铁车站结构主要水平承力构件。损伤演变速度及损伤累计程度排序为中柱>侧墙>板。对于多层地铁车站结构而言,结构底层中柱和侧墙通常承受更高的轴压作用,使其损伤和破坏先于上层构件。中柱顶、底端和墙、板交界位置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损伤破坏,建议在抗震设计中对这些位置适当地进行加强处理。
-
-
张富有;
周强强;
杜鹏程
-
-
摘要:
堆石坝覆盖层土体类型复杂,结构松散且有时存在透镜体,使得覆盖层材料参数存在空间变异性,地震作用下对坝基防渗墙应力变形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蒙特卡罗框架下,采用Cholesky分解的高斯空间随机场离散方法,利用Python对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覆盖层材料空间变异性的“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覆盖层材料空间变异性的情况下防渗墙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形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且动应力的变异系数大于动位移的变异系数,显示覆盖层材料参数的变异性对防渗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变化更敏感.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以确保坝基防渗墙的安全运行.
-
-
阮志环;
王天成;
栗书亚;
梅国雄
-
-
摘要:
为研究卵石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基于四川成都典型卵石土场地,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卵石土场地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地震强度激励下的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加速度频谱反应及动土压力反应,并且对其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效应及土体动剪应力-动剪应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卵石土场地表层土层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介于1~1.4之间,下部土层放大效应较小,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介于0.9~1.2之间。卵石土场地对地震波具有低频放大,高频滤波的作用,滤波频率上、下限随激励强度的增大逐渐向低频方向移动。激励强度较小时,土体尚未破坏,动土压力在地震过程中逐渐增大;随着激励强度的增大,动土压力反应明显增大,表现出骤减后逐渐增大的现象。在激励强度较小时(SN1),中部土体最先进入非线性反应阶段,地震波在中部土层能量损耗最大;激励强度较大时(EL3),土体均发生了较大变形,土体最大动剪应变达到1.7%,此时卵石土场地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明显减弱。
-
-
黄锦炫
-
-
摘要:
文章设计了带弱连接板的典型剪力墙结构模型,探究了连接板的有效宽度(b)、连接板有效宽度与典型楼板宽度之比(b/B1)、连接板距离(d)、连接板两侧子结构垂直连接板跨度方向的剪切刚度之比(k2/k1)等参数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对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
-
贾传果;
潘家富;
李建广;
马丽
-
-
摘要:
地震时建筑内高大器物,如柜体、冰箱等,刚体的晃动、倾倒会导致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建筑中多数器物放置在靠近墙体的部位。而已有关于刚体地震响应分析的文献未考虑碰壁的影响。地震过程中,碰壁会改变刚体运动模式,增加刚体的倒塌概率,故考虑碰壁的影响对于模拟刚体的地震响应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利用Lagrange定理建立刚体运动方程;并采用Rosenbrock积分方法建立了刚体摇摆运动响应分析方法;进而提出了“子步-两步法”,以精确地模拟碰地和碰壁两种运动状态变换;最后通过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刚体摇摆运动响应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
-
朱礼鹏;
丁永君;
张贝贝
-
-
摘要:
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与基础的重要过渡部位,起着重要的传力与协调作用,地下室的结构性能与受力情况直接影响着上部结构。通常情况下不考虑地下室的地震作用,但是地下室的受力却受塔楼地震作用的影响,地下室一方面承受自身质量产生的地震作用;另一方面协调着上部结构与基础,承受着由上部结构传递而来的地震反应。从力的相互作用可知,地下室对塔楼嵌固的刚度贡献有效范围也等同于塔楼在对地下室的影响范围。因此,研究上部结构对地下室的影响,对地下室及结构的整体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
关盛杰;
孔德森;
王晓敏;
巩越
-
-
摘要:
为了研究海底防沉板—桩复合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特性,以我国南海深水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有限差分仿真软件建立了计算模型,土体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模型底部输入EL Centro地震波,对不同桩长的复合基础进行分析计算。在该特定工程背景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桩长的增加,防沉板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呈减小趋势;地震荷载下,复合基础发生震陷,沉降量在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过后趋于稳定;当桩长为6 m时,复合基础的水平振动程度和震陷量最小;由于桩基础把震动能量传输到深部土层中,复合基础周围土体的加速度响应值小于远场土体。在动力时域内,防沉板与桩连接处弯矩最大,需要在此处增设加固装置。
-
-
宝鑫;
刘晶波;
王东洋;
王菲;
李述涛
- 《第28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在作者前期建立的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纵向成层的岛礁模型,并分别在适宜范围内改变各层礁体的剪切波速,分析其对于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礁体项部软弱层和岛礁底部及海床处的礁灰岩波速对于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顶层礁体波速的减小和底层礁体波速的增大,礁顶加速度峰值比均显著增大;岛礁中部礁灰岩波速对礁顶地震反应的影响相对有限,且影响规律随输入地震动的不同呈现不同趋势.本文研究对于未来开展大规模岛礁-海水系统动力反应分析中确定珊瑚礁岩体的材料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陈阳;
陈清军
- 《第28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为探究火灾后CFRP加固下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以上海某软土场地地铁车站结构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未受火情形下地铁车站结构、火灾后CFRP加固情形下地铁车站结构以及未加固情形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文中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土-地铁车站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的非线性,以三条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作为输入,对上述三种情形下地铁车站结构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应力和内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火灾后CFRP加固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CFRP加固材料可有效提升结构的刚度,降低侧墙的水平向位移峰值;CFRP加固使结构的应力重分布,能够有效分担加固后结构的内力,提升整体抗震性能.
-
-
-
-
JIAO Chi-yu;
焦驰宇;
WU Run-ran;
吴闰然;
LU Zi-ming;
鲁子明;
LONG Pei-heng;
龙佩恒
- 《第28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19年
-
摘要:
为了研究桥台在地震过程中的结构响应规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历次地震中桥台震害进行了梳理;然后,以某立交G匝道曲线梁桥的桥台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实体模型的地震反应研究,并对地震过程中桥台背墙自底部向上各单元的时程位移曲线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对桥台高度、土体剪胀角度、土体与桥台接触界面三个影响因素对地震作用下桥台位移响应影响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桥台总高度的增加,台背位移放大系数最大值变大;土体剪胀角对桥台地震位移响应影响不大;当考虑桥台与土体不发生分离时桥台顶部地震响应比考虑桥台与土体分离的地震响应大.建议在进行桥台抗震设计中应准确模拟土体与桥台的接触界面状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桥台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
-
WEI Lai;
魏来;
LU Yu-xia;
卢育霞;
ZHOU Zheng-hua;
周正华;
WANG Qian;
王谦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针对宁夏西吉地区不同含水率非饱和黄土进行动三轴试验,在分析含水率对黄土动力特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地表黄土层含水率变化对黄土场地地面运动强度和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土的动剪切模量逐渐减小,阻尼比逐渐升高,当含水率达到塑限时,含水率变化对其影响明显减弱;总体上,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和含水率升高,黄土场地地表地震动PGA和反应谱值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含水率对不同场地的地面运动强度和特征的影响差异性较大,对于覆盖层较薄的场地,在含水率达到20%时,当输入加速度峰值大于50gal时地震动放大倍数开始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的增大,减小程度增大,而反应谱长周期分量上谱值增大;覆盖层较厚场地在输入加速度峰值300gal时,20%含水率土层的放大倍数有所降低,但反应谱值在0.3s之后明显增大.
-
-
CHENG Ke;
程科;
MIAO Yu;
苗雨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太原地铁2号线沿线黄土与太原砂混合料广泛分布,迫切需要该粉质砂土的动剪切模量G与阻尼比λ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利用英国GDS公司研制的共振柱对不同黄土含量LC的重塑粉质砂土样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LC的增大,混合料受力骨架由砂粒向土粒转变,这是导致不同LC混合料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混合料G随LC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λ则相反,且存在明显阈值黄土含量LCth,饱和状态与干状态下试样的LCth不同.干状态下,混合料与太原砂的G和λ的大小关系与LC有关.饱和状态下,由于黄土塑性,混合料的G小于太原砂,其λ大于太原砂.
-
-
-
张璇;
田秀丰;
张俏丽
-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源,应用7阶小波差值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3条主要断裂进行解译和分析.选取居中的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轨迹线,通过震中点做该断裂的断层轨迹线垂直剖面CZ1(图1),计算该垂直剖面线上的象元差值并绘图(图2),可看到:该断裂带亮温差值分析结果表现为两条突出的热红外条带,通过比对,可较好的对应在汶川—茂汶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上,2007—2009年安县—灌县断裂热条带上表现出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热辐射增强现象,映秀—北川断裂的热信息应混杂在汶川—茂汶断裂中.通过使用时频相对功率谱法进行平面图像扫描,可以看到(图3):震前2个月左右震中西南部地区出现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随后逐渐向震中方向扩大,至5月10日即发震前2天异常强度达到最大,近似带状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邻近断层,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热异常带的偏北位置。震后1个月左右热红外异常开始向西南方向收缩,断裂带亮温条带显著下降,震后3个月在鲜水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的交汇区始终存在小面积高值,应与震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变化和地下环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