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盆地演化

盆地演化

盆地演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492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河南省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盆地演化的相关文献由129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智平、李伟、何登发等。

盆地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6 占比:13.70%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2.19%

专利文献>

论文:2492 占比:84.10%

总计:2963篇

盆地演化—发文趋势图

盆地演化

-研究学者

  • 吴智平
  • 李伟
  • 何登发
  • 钟广见
  • 陈洪德
  • 杨克绳
  • 刘池洋
  • 王兆明
  • 魏魁生
  • 吴根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若时; 滕雪明
    • 摘要: 近年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团队依托于一系列调查评价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中国北方具备优越的砂岩型铀成矿地质背景,砂岩型铀矿体多产在红黑岩系过渡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滨相等灰色砂体中,垂向分布、耦合产出的“红-黑岩系”为大规模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先决背景。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控制。盆地的跌宕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其间形成的构造斜坡带也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跌宕构造运动引发盆内大规模潜水流动,是导致大规模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真正动力源。本文还从区域构造运动、成矿背景、成矿作用、铀成矿机制及综合找矿预测工作等方面,综合构建了中国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铀研究理论体系,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 王明健; 潘军; 高红芳; 黄龙; 李霞
    • 摘要: 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到东海南部的广阔海域普遍发育中生代地层,但是除了在台西南盆地发现工业油气藏之外,其他地区的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本次研究将中生代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厘清各构造时期盆地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化机制,探讨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整体为一个大型盆地,盆地的演化受其周围板块相互运动所控制;晚三叠世(T_(3))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发育被动陆缘边缘海沉积盆地;从早侏罗世(J_(1))到早白垩世均受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机制的控制,其中早—中侏罗世(J_(1-2))发育弧前坳陷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J_(3)—K_(1))盆地性质为弧后断陷盆地;晚白垩世(K_(2))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控制,性质依然为弧后断陷盆地,与前期相比,裂陷强度加大;海水由东南方向侵入,地层垂向上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过渡,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水体逐渐变浅,亦由海相向陆相逐渐演变;中生界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等地区发育深海相和海湾相泥岩,在东海南部基隆坳陷也发育良好的海湾相泥岩,生烃潜力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界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 杜小锋; 周鼎; 廖明芳; 霍炬; 万俊; 徐聪
    • 摘要: 新洲盆地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是白垩纪以来发育起来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沉积多个韵律旋回的冲积扇—湖泊陆缘沉积体。盆地形成过程受滨太平洋运动的影响,控盆断裂主要为NNE向的团麻断裂,而近EW向的襄广断裂则控制了盆地的南部边界。通过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盆地内的沉积建造、控盆构造的演化、火山活动特征等对比分析,认为新洲盆地是断陷盆地,其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盆地裂陷充填阶段、古近纪末期盆地萎缩封闭阶段、新近纪时期盆地差异升降阶段。
    • 牛霆; 鲁宝龙; 戴鹏飞; 贺锋; 张字龙; 孟龙
    • 摘要: 北山地区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北山褶皱带内,由7个大小不同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晚白垩世以来,本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下白垩统遭受剥蚀,现今为残留盆地。文章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分析了各盆地填充物和成矿有利层位,确定下白垩统下沟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对比各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规模和岩性-岩相特征,分析铀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总口子盆地、公婆泉盆地和黑鹰山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大,有利相带保存较好,潜水及层间氧化带发育,且在氧化带上下翼发现有较好的铀矿化,显示层间氧化带型找矿潜力较大;扎格高脑盆地下沟组不整合于富铀岩体之上,底部发育厚层砂体,岩体风化壳厚度大,且后生氧化作用强烈,显示具有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 贾振; 王政杰; 叶雨航; 魏森; 王博轩; 杨斌谊
    • 摘要: 随着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勘探进程的发展,研究区地震,钻井和测井地质资料匮乏,加之本区探矿权权属特殊,当前人们在凹陷内研究多侧重于局部构造、沉积、成藏的理论研究上,而对整个凹陷的构造面貌、断裂发育特征、盆地演化及动力学机制、构造-成藏的关系等欠缺清楚的认知,关于构造单元的划分上仍未统一。整体而言,青东凹陷的勘探研究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济阳坳陷中都处于最低水平。
    • 彭澎; 胡波; 张志越; 张艳斌; 郭敬辉; 翟明国
    • 摘要: 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处于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东缘;其演化历史长达10亿年,其地质记录为揭示东亚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制约.盆地发育中元古界-中生界,从下至上包括黄海群(1.3~1.1Ga)、祥原超群(1.0?0.9Ga,自下而上包括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和灭岳山群等)、燕滩群(狗岘系,0.72~0.54Ga)、黄州系/超群(0.52~0.46Ga,包括下部黄州群和上部法洞群)和平安超群(0.33~0.24Ga)等5个构造层序;各单元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沉积跨度超过10亿年,沉积物厚度累计达到15000m.另外,平南盆地南部发育临津群(0.42~0.35Ga),该地层与中元古界上部-奥陶系很可能呈构造接触关系.平南盆地沉积中心自中元古代晚期从南部逐渐向北部转移,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均位于中部,二叠纪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北部.平南盆地沉积碎屑锆石年龄则显示物源发生多期变化:中元古代以盆地北侧基底~1.8Ga峰期岩浆-变质作用岩石为主;中元古代晚期以同沉积就位的岩浆岩为主;新元古代以1.6~1.5Ga和1.2~1.1Ga峰期的岩浆岩为主;寒武纪以~2.5Ga和~1.8Ga峰值的变质基底岩石为主.以上变化反映了古地理格局的显著变化.推测新元古代早期及之前,华北克拉通曾与某个发育1.6~1.5Ga和1.2~1.1Ga岩浆作用的克拉通或者岩浆弧相邻(近邻或远邻);地层记录了迄今所知新元古代最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默川负漂移,~0.92Ga),地层可能还记录了最晚的负漂移(燕滩负漂移,可能对应全球Gaskiers负漂移,~0.55Ga),它们可能是对新元古代全球长期多次岩浆-裂解-冰期事件的响应.
    • 王营; 辛仁臣
    • 摘要: 基于不同构造单元地质记录的分析,结合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对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基底是晚基梅里期变质杂岩;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新特提斯洋壳向西缅地块之下NNE向斜向俯冲,在西缅地块西缘发育增生楔,而在西缅地块内形成了火山弧、弧前裂陷盆地和弧后裂陷盆地;渐新世以来,新特提斯关闭,随后印度地块与西缅地块北段陆陆碰撞,西缅地块北部的盆地演化为弧后前陆盆地;印度洋壳向西缅地块中段和南段之下NEE向俯冲,西缅地块西缘先期增生楔逐步隆升为印缅山脉,印缅山脉东侧的西缅地块中南部盆地均演化为弧后挤压盆地,印缅山脉西侧的若开盆地成为弧前盆地。
    • 唐鑫萍
    • 摘要: 为研究三水盆地古近系构造演化与层序地层特征,在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采用平衡剖面解析的方法,划分了构造幕次与成盆阶段;结合沉积演化、岩相组合的变化,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纪经历了右旋张扭和右旋走滑—伸展2个构造幕次,形成了裂陷中期、裂陷晚期2个裂陷期次,分别形成了裂陷中期的TSQ1、裂陷晚期的TSQ2两个二级层序.②裂陷中期可分为稳定断坳、断陷扩张、坳陷收缩3个成盆阶段,裂陷晚期对应坳陷萎缩1个成盆阶段;在4个成盆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将三水盆地古近系地层从下至上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对应布心组一段—布心组二段;SQ2对应布三段—西布组一段;SQ3对应西布组二段;SQ4对应华涌组.③SQ1与SQ2组处于裂陷中期的稳定断坳—断陷扩张阶段,形成了三水盆地最完整的粗—细—粗的沉积旋回,赋存了盆地内最主要的生储盖组合;SQ3与SQ4处于裂陷中—晚期,对应成盆阶段的坳陷收缩—坳陷萎缩阶段.
    • 刘莹
    • 摘要: 云冈盆地地处华北克拉通中北部,演化时期为早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沉积较为连续,对其演化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华北克拉通板内变形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将云岗盆地的演化概括为初始拉伸→中期隆起→强烈伸展→填平补齐4个演化阶段。
    • 刘莹
    • 摘要: 云冈盆地地处华北克拉通中北部,演化时期为早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沉积较为连续,对其演化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华北克拉通板内变形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将云岗盆地的演化概括为初始拉伸→中期隆起→强烈伸展→填平补齐4个演化阶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