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修养论

修养论

修养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9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伦理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国际儒学论坛·2009、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等;修养论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良均、刘洋、李娜等。

修养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34.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3.36%

专利文献>

论文:149 占比:62.61%

总计:238篇

修养论—发文趋势图

修养论

-研究学者

  • 张良均
  • 刘洋
  • 李娜
  • 胡国祥
  • 吴禹凡
  • 张世强
  • 张婷娟
  • 朱君
  • 李运起
  • 温胜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叶超杨; 李烨坤; 毛丽玉
    • 摘要: 中国茶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阳明心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也深深融入了中国茶道文化之中。现尝试从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方面说明阳明心学在中国茶道文化中的体现,以此反映中国茶道文化在认识论、修养论和境界论方面的独特见解。
    • 张国策
    • 摘要: 宋代儒家学者的处世态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宋代儒学的追求在于"内圣外王",内达于立心,外达于为万世开太平.宋学是不同于汉学的新的儒学,是对于汉学的"反动",这种"反动"的一个具体方面便是:宋学追求"内圣",进一步来讲是宋儒的修养论、工夫论.自佛学传入中国,儒、佛、道等在思想领域激烈交锋,更见于心性方面."敬"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二程将"敬"拿出来加以阐释,作为他们的修养工夫论,来与佛、道交锋."敬"是二程修养工夫论的核心.但在具体的修养工夫实践中,程颢持"敬"活泼直接,程颐持"敬"严谨繁杂,从而导致二程的修养思想偏重有所不同.在二程之后,程门弟子对于"敬"也各有其认知,从而使"敬"的修养思想在儒家哲学体系中逐步确立.
    •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
    • 摘要: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两种.在此格局上,《五行》设定修养过程为:借由"智"之觉醒察觉到"贤人"之"德",通过模仿"行"本身来掌握"仁""义"等,从而实现"人道"之"善",进而从此阶段上升,借由"圣"的觉醒达到"天道"之"德",亦即能够在"德之行"的层次实践"仁""义"等.另外,《五行》"说"的相关论述中,"说"的作者用"仁气""义气"等术语对上述过程加以解说.从这一点可推测出《五行》的思想与《性自命出》的"性即气"的思维方式相当接近.
    • 林千枫; 孟涛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试图以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为基础,阐述跆拳道修养论.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道",具有"自然无为""不争""朴素"等特征,认为具有这些特征的"道"可作为跆拳道训练的指导方法.首先,以"损"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应该消除社会或人类赋予跆拳道训练中强制的人为目的,通过"损"的训练寻找自然规律的要求,减少自身损伤,更能让自身朝着"道"的状态回归,寻找跆拳道的本质;其次,以"和谐"为原则的跆拳道训练,就是要放下,领悟世间真理,做到"不争",不争的心态可促进跆拳道水平的提高与发挥;最后,以"知常知和"为基础的跆拳道训练,即在训练中遵守自己的内心,保护自我,摒弃华丽的动作以及争强好胜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才能够让跆拳道项目回归这项运动最初的本质——防御性,如此才能达到跆拳道项目的训练的目的.
    • 史千里
    • 摘要: 儒家哲学的重点落在修己成德上,通过修养乃至工夫去转化自然生命,从而变化气质成就圣贤人格,乃一切儒者之普遍共识与理想。但一般来说,修养论和工夫论有着一定的区别,工夫论的外延比修养论要窄,工夫必要与心性本体相对应。心性本体是形而上的具有超越性的实体,是成圣工夫得以开展的依据,具体的工夫实践虽可有种种外部形态的差异,但它一定是关于人如何能在生命中体现心性本体的。
    • 唐苇熠; 王向清
    • 摘要: 作为晚清今文经学大家,王闿运在《论语训》以"孝"与"德"为核心范畴,对《论语》中的道德修养论作了富有新意的阐发.《论语训》以"孝"与"德"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的基本观点为:孝为仁本,德为性本;《论语训》揭示了道德修养论的三种类型及实践方法:匡正心性的修养论,推崇以孝正行、以德正欲之实践方法.以虚观实的修养论,实践方法为"体狊微精""就义立名".至诚极敬的修养论,实践方法为"屡空而其庶"且"坐忘大通、忘有顿尽",要求"虚心求知,知而复行".《论语训》的心性修养论既有利于培养公民家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也有益于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及文化修养.
    • 李景林; 杨静
    • 摘要: 从德性修养和人的存在完成的角度去理解和成就人的生命智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进路,德性修养论构成了儒学的一项核心内容.二程作为理学之开创与奠基者,在德性修养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大程子之德性修养论,着重于反思先天存于人心的全体之仁,诚敬存养,自然涵泳,由此推扩至物我、天人一体的自由至乐境界.小程子则突出“致知”在为学修养工夫中的先在性意义,其德性修养论,略重在主一用敬,格物穷理,循随事观理、格物致知的途径以反躬内求吾心之天理.二程的德性修养论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共同构成了儒学教化精神的重要内容.通乎“尊德性”与“道问学”,方可得“圣学之全”.
    • 叶丹
    • 摘要: 唐史学家吴兢的 《贞观政要》 一书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古代官德修养理论.以忧国安民、 近取诸身、 远体诸物为其官德修养的目标.以克己内省、 深思正己,崇儒重学、 改过迁善、 谨言慎行、 积善成德为主的官德修养的实施系统.其中所体现的官德修养论对于当下"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的执政党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吸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精华,重塑官德修养论的思想价值,促进新时代中国执政党建设,是当下急需解决的课题.因此,构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现代政德修养理论,对当下执政党的政德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孙利天; 赵天越
    • 摘要: 现象学的背景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中国传统智慧的轮廓.现象学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知识背景:直观是知识的奠基.直观必须在一个场域中进行,大的气度与格局成就大的主题化.今天,面向事情本身的本质直观,需要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相应的心性修炼和修养.而经过现象学阐释的中国传统哲学则更加具备知识论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