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论

道论

道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585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专利文献58250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道论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象烈、不公告发明人、李伟等。

道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58250 占比:99.55%

总计:58514篇

道论—发文趋势图

道论

-研究学者

  • 李象烈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伟
  • 张伟
  • 王伟
  • 张磊
  • 王磊
  • 刘洋
  • 王刚
  • 董鹏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洋
    • 摘要: “道”是王安石诗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道论是王安石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安石的道论主要包含天道论与人道论两部分。天道论就是宇宙本体层面,王安石认为道的本体是元气,元气运行形成万物。王安石的天道论可概括为“宇宙道气论”。人道论就是人类社会层面。王安石人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德业并举,重视道德节操和建功立业。王安石道论的重要特点是“天人二分”思想,他认为:天道有天道的运行规律,天道重自然无为;人道有人道的运行规律,人道重德业并举;天道与人道之间有时会发生关系,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天人二分”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他的变法服务的。王安石的“天人二分”思想,是以往关注王安石的学者们所忽视的。
    • 杜文君
    • 摘要: 成玄英庄学思想中道论的主要特点是用“虚通妙理”和修炼思想重新阐释庄子之道。成玄英对道论的创造性阐发,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将“气”的概念引入本体论和人性论中,除了帮助说明道体的虚通、生化万物的作用和人性美丑善恶的问题之外,对“道气”论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其二,以“理”释“道”,把“理”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对宋明理学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起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三,成玄英“内在超越”的修炼之道,又为宋元内丹心性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周学辉; 吴睿
    • 摘要: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古代先民对世界的感悟与体验,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该研究立足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阐释学方法,对老子思想中的道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明确“道”的自性化内涵,并从中提炼出老子思想中的中国式自性化道路。
    • 桂珍明; 熊艳
    • 摘要: 《庄子·大宗师》篇以知天人之所为为起点,论及真人、生死、道等问题.其核心在于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去认知天人关系、生死问题.只有“真人”能够超越生死、游于物外,达到“道”之圆融境界,以“道”为根本而师之.
    • 万飘逸
    • 摘要: "道"论是先秦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理论,也是道家思想体系的中心点,由"道论"可以窥探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基本结构.本文旨在谈论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的异同,以及为"道"方法论上的异同,这对于深刻把握老庄思想大有裨益,对人生价值、意义抑或有启发之处.
    • 陶儒彪
    • 摘要: 《管子》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篇幅宏伟、思想丰富、博大精深、包揽各家,是一部杂儒、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在内的论文汇编,是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依据管仲立论的著作总集。《管子》全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继续进行深入地挖掘和阐释。
    • 焦健洋; 孙竹青
    • 摘要: 在《道德悬解》一书中,黄元御会通理学,将“道”释为“太极”以及一段“妙理”,称“道”为“无”.黄氏认为“道”生未判之“中气”,此气旋转,判而为阴阳二气.这使得“无”生“有”的思想有了“理”生“气”的意味.黄氏结合易学,以河图与五行生成之数诠释“道”与阴阳二气的关系,认为“二气”已判,“道”寓于“二气”之中,并与“中气”合.河图之“五”与“十”符示“中气”,且为“道”之所寓.除“五”与“十”以外的八个数虽本为五行之生数与成数,然黄氏视之为阴阳二气生之位与成之位的符示,数原本符示的五行则是阴阳二气升降变化的外在显现.如此,医学中的“中气”被附以形上学的内涵,成为了“道”的体现,而与五行相应的五脏之间的关系则被黄氏视为阴阳二气升降变化的外在显现.基于此,黄氏提出了先后天之本皆脾胃的思想以及独特的脏腑气化理论体系.
    • 王小虎
    • 摘要: "道气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特点,更是老子后学、黄老道家乃至道教关于宇宙理论和自身修养论的奠基石.老子虽主张道为万有之本原、世界的本根,但道并不是直接与万有和世界对接,因为道是虚无,是静止,"静为躁君",所以必须通过气的生成演化才能实现道的功用,换言之,"道生气"而演化万有和世界,要想体会"道",就必须"专气",从气演化万有和世界的"动"中寻找终极的本原——"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