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刘安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求索、云梦学刊、中国邮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刘安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安华、许敬生、漆子扬等。
刘安
-研究学者
- 刘安华
- 许敬生
- 漆子扬
- 刘安
- 高旭
- 秦庚云
- 薛立永
- 闫孟莲
- 陈广忠
- 马庆洲
- Jason
- 刘康德
- 姚治中
- 张树国
- 徐传武
- 晏建怀
- 曹晋
- 李诚
- 林维纯
- 梁和平
- 王林成
- 王越
- 许抗生
- 邹旻
- 陈丽华
- 陈化新
- 陈桐生
- 陈远宁
- 陳麗桂
- Xuegong You
- 丁剑
- 丁原明
- 丁志峰
- 丁文辉
- 丁立福
- 于平
- 于钦学
- 于首奎
- 于龙彪
- 仝仲璞
- 任志萍
- 伍杰
- 佑宝
- 何劲波
- 何蔚萍
- 佘汉武
- 佘颖
- 余世轩
- 余玮
- 俎金荣
-
-
李正君;
霍嘉琪
-
-
摘要:
关于西汉淮南厉王刘长的出生问题,《史记》和《汉书》记载相矛盾。根据《史记》的记载,历代史家对淮南厉王刘长母的妊娠期都有评论,而且王云度先生更是提出了“刘长为刘邦养子”的观点。但经过考证发现《史记》的记载不误,刘长不应为刘邦养子,而为亲子。淮南王刘安的历史形象在中古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反叛者的身份逐渐被淡化,追求仙道、礼贤下士的形象逐渐被塑造,其最终的归宿也被构建为得道成仙,这一形象的构造应和道教的发展及其宗教宣传有关。
-
-
刘国民
-
-
摘要:
汪春泓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而是参与治淮南狱的宗正刘受与刘德依据"定谳之词"而写,后经刘向、刘歆的修改而成.因为司马迁对刘安颇为欣赏和同情,且认为他的谋反被诛乃是冤案.笔者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虽有嫌疑之处,但不足以否定此传的作者是司马迁.刘安在帝室中是二世含冤的一支,一方面祖母、父亲的冤死在他的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另一方面他因受到汉廷的窥伺、压制和逼迫,而负有沉重的压力感,不得不生谋反之心.强烈的复仇情绪有时遮蔽理性,故刘安的某些行为不合常情常理.司马迁基本上认定刘安因谋反被诛,也指出他有"谋反形",即有谋反的动机和目的且为谋反暗地做了一些实际的准备工作,但并没有公然地举兵反叛.汉廷断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深文周纳,穷究党羽,严刑酷罚.而司马迁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刘安之谋反被诛是有一定冤屈的.
-
-
葛云高
-
-
摘要:
他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丹东人;他曾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他在蓝天飞行了2500小时;他培训的学员不少成了将军。他曾是共和国第一任少数民族飞行团团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瞒报年龄参了军。几十年来,他从一名懵懂的空军士兵,成长为一名威风八面的飞行团团长。他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蓝天。他就是蓝天骄子——刘安义。
-
-
徐昌盛
-
-
摘要:
在汉初楚辞的传播与散体大赋的塑造上,淮南王刘安及其《淮南子》起到了重要作用.楚辞早已流行,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身边汇聚了一批楚辞作家,但刘安推动了楚辞由藩国向宫廷的传播,主要原因是刘安擅长辞赋创作,又值即位不久的汉武帝"爱好艺文",两者一拍即合.刘安是叛王之子,为朝廷所警惕和防范,在献《淮南子》时所作的《离骚传》,对屈原进行了黄老化的评论,再联系《淮南子》反复提及智伯的命运,能够理解刘安的处境和心态.淮南王文学集团以辞赋著称,《淮南子》与散体大赋同时形成,且具有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它与《七发》《子虚赋》等共同塑造了汉大赋的文体样式.
-
-
印盛园
-
-
摘要:
《淮南子》诞生于西汉,吸收了先秦诸家思想而自成一体,内容广博而思想深邃,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淮南子》曾演变出多个书名,主要有7个:刘安自名《鸿烈》《刘氏之书》,刘向校书后名《淮南》,刘歆书中称《淮南鸿烈》《淮南子》《刘安子》,《宋史·艺文志》记《淮南鸿烈解》,其书名之多在文学史上当属罕见.挖掘书名演变的原因与过程,有利于探析此书的学术流变及其潜在的深层意义,对后世研究《淮南子》乃至西汉学术有重要价值.
-
-
陈娟
-
-
摘要:
我的启蒙老师叫刘安林。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没有右手。至于为何失去右手,老师讳莫如深,从不曾提及,我们也尊重他的隐私权,从不多问。但是,在我以及我的村人们的印象中,老师却是一个完美的人,是值得崇拜和敬仰的人。在我们的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样子,就是他的样子;最好的字也就是他写的字——他用左手写出的字,横都是用手腕推出去,苍劲有力,有如刀削。
-
-
丁立福
-
-
摘要:
淮南王之置缘起于刘邦裂土封王,仅西汉王朝先后就有英布、刘长、刘喜和刘安受封.随着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中央朝廷安危日益受到威胁,不得不着手践行“众建诸侯”、“消藩”和“推恩令”等措施,旨在削弱乃至革除诸侯王和国,由此刘安便成为西汉的末代淮南王.然而,淮南王作为汉高祖开创并授予的王爵称号,则因西汉王朝及其几任淮南王的历史影响,而为后来的许多王朝继续“沿袭”采用.故日常所言淮南王一般都是指汉淮南王刘安,但并非就是指刘安,但无论是受封、自封还是不愿就封,淮南王大都命运坎坷、难以善终.随着这种不良结局时而出现,“淮南王”的光环、影响及其实际封地也就逐步实质性递减,或许也能从侧面佐证“淮南王”由受封、自封到不愿就封的历史必然性.
-
-
-
黄镇
-
-
摘要: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奉命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赋))》,历来颇有争议.班固《汉书》记载作《离骚传》,荀悦《汉纪》及高诱《淮南鸿烈解叙》则言为《离骚赋》,而王逸《楚辞章句叙》又说是《离骚经章句》.名为三而实为一,颇为复杂.在梳理前人之说的基础上,认为无更多证据时, 《离骚传》题名为“传”更恰当.
-
-
邹旻
-
-
摘要:
古今学者对刘安谋反案多有质疑.结合刘安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和司马迁的治史思想来分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重在反映"推恩令"对诸侯国的影响和汉代酷吏"深穷治狱"的办案手法,以此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刘安谋反案中所谓的"疑点"都有合理的解释,整体上说不是一件冤案.但刘安也确实有一些冤枉的地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汉代酷吏"深穷治狱"的办案过程上.
-
-
秦焕泽;
李顺成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这两个人,刘德是千古贤王,刘安是叛逆乱臣,按说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文化角度,刘德是《五经》奠基人,刘安是《淮南子》编著者,二人都代表着汉文化东方和南方两个文化中心,代表着先秦儒文化和道文化的传承.西汉景武之世,有三个文化中心:一个是京城长安,是今文经学文化中心;一个是河间国(今献县),是古文经学文化中心;另一个就是淮南王国,是道家文化中心.了解汉文化、献王文化,分析比较三种文化,三个代表人物刘安、董仲舒、刘德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据史所鉴,比较一下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分析可见,二人身世相似,志趣迥异,功罪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