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老学

黄老学

黄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126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黄老学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志国、姚裕瑞、张增田等。

黄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126 占比:99.29%

总计:13220篇

黄老学—发文趋势图

黄老学

-研究学者

  • 关志国
  • 姚裕瑞
  • 张增田
  • 郑开
  • 陈金霞
  • 丁原明
  • 刘宗棠
  • 奚亚丽
  • 施保国
  • 李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静
    • 摘要: 老子的反智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知识论层面,老子反对的“知”是俗知,而知“道”者所呈现出的则是愚人形象,实则以道可知天下,道本身则是深不可识。庄子以“不知”进一步否定了一切关于物的知识,这正是对老子逻辑上的必然延伸和推导,“神明”的思想则是对“不知”之后问题的肯定的解决。二是性情层面,“智”有智巧诈伪之义,通常出现在政治语境,愚作为一种淳朴无诈伪的性情,是道的体现。黄老学在政治方面发展和改造了老子的反智论,将公私和愚智相对应,在“一道”和“公天下”的大前提下反对私和智。黄老的反智用法与其人性论的逻辑并不能一致,因为当时的共识是人性趋利避害,而在老子那里人性则是素朴无欲,由此形成了紧张。但这一问题并不存在于韩非的哲学体系里。因为韩非虽然也认可人皆好利恶害且利己,但法与人性是对立的关系,可以用法来规范人性。同时,反智是出于一种术的考虑,旨在建立既要用臣之智又要防臣之私之间的政治平衡,反智作为术,辅翼法的权威与公共性质。
    • 白延辉; 张天奇
    • 摘要: 在汉初黄老学盛极一时的学术背景下,综合思考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特色及逻辑生成,可以发现董仲舒与黄老学在人性论问题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如"性者生之质"的概念界定、"为人者天"的天人关系、"阳性阴情"的性情论、"顺性成善"的治国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黄老学特色.对黄老学人性学说的吸收容纳是董仲舒之所以不同于孟荀以善恶论人性的重要原因.
    • 姚裕瑞
    • 摘要: 黄老学对于人性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情"概念而展开.黄老学所说的"人情",既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情感、好恶,"趋利避害"和"自为"的本能,也是指百姓各自不同的智慧、能力,以及人与生俱来的正当的欲望.黄老学相信这些情感、利害、欲望、能力等是人性中最为真实的内容,它正视人性的幽微、复杂,承认人情并没有那么纯粹.对于这些真实情感、利害、欲望等的发现、因循乃至利用,还成为黄老学构建良好政治制度尤其是"法治"和官僚制度的基础.对于黄老学"人情"概念的探究,既展示了黄老哲人对于人本性的独特的构造和看法,也说明了黄老学坚持法律的统治并期望一种制度理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的人性根据.
    • 姚裕瑞
    • 摘要: "理"是黄老道家学派的又一个标志性的概念.《黄帝四经》在"道"的视域下提出了"理","理"是用来指称万事万物各 自特有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适合于自身的分际与分度.相对于宇宙的统一性和普遍的自然法则来说,"理"被设定为 自然万物各自不同的性质和规律;相对于社会的统一性和统一的政治秩序来说,"理"又是指社会成员彼此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工,以及君主臣僚各自特有的政治规范与伦理.黄老学藉由差异的万物之理来理解世界的"齐同"性,通过"分理"、分工和分职,建立起了统一、高效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治理.
    • 吴贤重
    • 摘要: 宇宙论和政治哲学是黄老文献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太一生水》前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由"太一"展开的宇宙创生过程和"太一"在现实当中的运行方式.这种叙述的真正含义是人事要遵循的超越性道理.在《太一生水》前半部分的宇宙论叙述里蕴含着政治哲学含义,具体体现在"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一句,此句蕴含了"无为"和"因循"的原则.《太一生水》后半部分"托其名"一句表示以天道为人事的思想内涵.由此可见,在《太一生水》中,政治哲学的思想内在于宇宙论,而政治哲学的叙述里又将其理论根据回溯到宇宙论.《太一生水》的此种理论可称为自然法思想.
    • 白延辉
    • 摘要: 自独尊儒术后,汉代道家学者的关注重点逐渐由治国领域转向治身领域,无论是他们对“道”“气”等关于生命起源与形成的根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性”“命”等关于人性的本质、人的命运等问题的看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严遵的《老子指归》和王充的《论衡》可以看到,汉代道家对道论的关注和阐释不仅包含了对形而上的根源之道的探索,更蕴含了对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之存在状态的思考;同时他们对气之概念展开了形而下和具体化的解析,并进一步得出气自变、物自生的结论,对道生万物、气成万物的过程有了更加客观的、具体的理解,展现出更鲜明的宇宙论特色。以道、气为形上根据,汉代道家学者的性命学说更加具体而微,他们通过对人性善恶与否、可变与否等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命自然、三命说的阐释,否定了德福统一的道德命定论,是对以自然、因任为特色的道家性命学说的进一步申张。
    • 郭武
    • 摘要: "黄老道"一般被认为是道教的前身,作为"黄老道"渊源的"黄老学"不仅是一种"言",同时更是一种"术".黄老学的重心由"治国"转向"治身",并在东汉发展成为"黄老道",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需要;在此过程中,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并非仅属"方仙道"一系人物,还应包括"方技"与"数术"两类人士.此外,"黄老道"在东汉时期已经具有宗教性质,其间佛教的传入曾产生了很大刺激,东汉统治者也起过重要作用.
    • 姚裕瑞
    • 摘要: "理"是黄老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黄老學對於"理"的關注,一方面,體現了對於一個秩序化帝國及其清晰和規範的政治條理的追求,它强化了道家無爲政治的秩序化和規範化;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秩序也是建立在自然理法基礎上的,它不是君主人爲塑造或强迫的結果,而是來自於對百姓和萬物所固有之理的順應與尊重。如果説道家關於政治哲學的思考始終是圍繞着秩序或重建秩序展開的,而在自由與秩序的矛盾關係中,莊子更加偏重自由(精神自由)的話,那麽黄老學在强調秩序的同時,也没有忽視道家自由精神的面向。更準確地説,黄老學在"自由"與"秩序"之間搭起了一個橋樑:"理"平衡了"自由"與"秩序"的張力,它將二者容攝其中。我們圍繞黄老學"理"概念的重新梳理和闡釋,旨在探討黄老政治哲學是如何不懈和一貫堅持重建共同體秩序、并期望一種政治理性主義的。
    • 徐文武
    • 摘要: 学界有人因《庄子》书中的《天道》《天地》《天运》《在宥》《刻意》《缮性》《天下》诸篇夹杂着黄老道家的思想,将这些作品一概定性为黄老道家作品,从而得出庄子后学受到了黄老道家影响的结论。通过对《天道》诸篇的逐一甄别发现,在《天道》《在宥》《天运》三篇中确实存在着由黄老道家作品羼入的文字,但整体思想与黄老道家无涉;《刻意》《缮性》两篇背离黄老道家的思想意旨,是庄子后学的作品,其学派属性并非黄老道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