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70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4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491358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等;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840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佩源、赵维纳、程红亮等。

血管性认知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91358 占比:99.86%

总计:492055篇

血管性认知障碍—发文趋势图

血管性认知障碍

-研究学者

  • 吕佩源
  • 赵维纳
  • 程红亮
  • 常诚
  • 贾建平
  • 徐群
  • 李长生
  • 沈双宏
  • 沈晓东
  • 贺梦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玉; 李天民; 樊灿; 景红萍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磷脂酶A_(2)(Lp-PLA_(2))与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将MMSE≤27分的32例患者纳入认知障碍组,将MMSE>27分的68例患者纳入非认知障碍组,另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检者血清NSE、Lp-PLA_(2)水平,分析两者与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SE、Lp-PLA_(2)对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的价值。结果认知障碍组血清NSE、Lp-PLA_(2)水平高于非认知障碍组与对照组(P25.52ng·L^(-1),Lp-PLA_(2)>156.52ng·L^(-1)是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 何庆建; 马周鹏; 赵芳
    •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各亚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13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健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分为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46例)、血管性痴呆组(45例)、混合型痴呆组(45例)均给予磁共振检查,通过采用Pearson法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CSE)、双侧海马容积(L-HPV、R-HPV)、双侧内嗅叶皮质容积(L-ECV、R-ECV)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这两组MMSE、CCSE评分、L-HPV、R-HPV、L-ECV、R-ECV均显著低于无痴呆组(P<0.05);且L-FHV、R-FHV、TVV、L-THV、R-THV均明显高于无痴呆组(P<0.05);而混合型痴呆组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萎缩评分明显高于无痴呆组与痴呆组(t=17.803/6.645/37.950/25.379/11.819/4.490/52.947/20.933,P<0.05);而皮质下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程度低于无痴呆组与痴呆组(t=5.408/42.222/7.602/17.176,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与L-FHV、R-FHV、TVV、L-THV、R-THV、额叶萎缩、颞叶萎缩、顶叶萎缩、枕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呈正相(r=0.972/0.969/0.942/0.747/0.815/0.955/0.961/0.935/0.993/0.651/0.704,P<0.05);与L-HPV、R-HPV、L-ECV、R-ECV呈负相关(r=-0.578/-0.532/-0.792/-0.751,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直接反映了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患者病理变化,血管性痴呆组与混合型痴呆组的脑组织结构变化明显,即脑叶萎缩程度增加。
    • 马娜; 何慧君; 刘远洪; 张盼盼; 刘素梅; 牛智领; 朱明振; 苏楠
    •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确诊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160例,根据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分为轻度组(49例)、中度组(58例)和重度组(53例)。比较3组血清CysC、RBP、颈动脉狭窄程度、一般资料等;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各指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结果3组年龄、受教育时间、体质指数、性别、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吸烟、饮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加重,糖尿病、血清CysC、RBP水平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RBP水平增高,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升高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一步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血清CysC、RBP水平增高,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可能加重认知功能障碍风险。
    • 邓美霞; 王敏; 潘政(综述); 石正洪(审校)
    • 摘要: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动脉狭窄(CAS)是由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与脑供血相关的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就脑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段志芳; 林亚明
    • 摘要: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之后痴呆的第二大类常见疾病,在我国患病率较高,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延缓VCI患者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VCI的药物较少,探索开发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西新药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查阅近15年来相关文献发现:天麻醒脑胶囊能改善脑灌注,降低TAU蛋白合成相关的海马和血清中Aβ1-40和Aβ1-42的含量等从而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 卢文文; 郭闫葵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5月20日期间发表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4篇,含患者1151例,其中观察组595例,对照组5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1个月内、2个月、3个月及以上疗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2)在改善简易精神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单用补阳还五汤或联合西药均优于单用西药;3)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上,单用补阳还五汤或联用促智类西药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联用改善脑供血类西药与单用西药效果相当。4项研究报告不良事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效且安全性良好。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低,需要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补充证据。
    • 吴浩; 符丽珍; 赵勇; 苏汇泽; 柯维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及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淀粉样蛋白A(SAA)、Tau蛋白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疗的10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VCI分为VCI组(n=46)及非VCI组(n=6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Hcy、SAA、Tau蛋白水平,分析影响老年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及血清Hcy、SAA、Tau蛋白水平在老年脑梗死患者VCI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梗死部位、血管范围、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血清Hcy、SAA、Tau蛋白水平高于非VCI组(P<0.05);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梗死部位、PSD发生均为影响老年脑梗死后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血清Hcy、SAA、Tau蛋白水平的AUC分别为0.740、0.842、0.774、0.951,均可作为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VCI的效能指标(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VCI患者血清Hcy、SAA、Tau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指标,而文化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梗死部位、PSD均是VCI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吴美妮; 李梓浩; 郭永明; 尹昌浩
    • 摘要: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及混合性痴呆这一过程^([1])。神经影像学是VCI研究和诊断的基础,常应用于评估血管病变的程度、位置以及类型^([2]),能更直观地观察VCIND的生物学特征及脑结构改变,可能对于VCIND的早期诊断、VaD发展进程的干预以及避免不良预后具有极大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结构影像学方法在VCIND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 牛雨晴; 秦合伟; 姬令山; 李伟峰; 郭宁; 宋雪梅
    • 摘要: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脑血管病变及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至少一个认知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病理表现有血管功能的改变、组织的损伤以及神经的退行性病变等。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占VCI的大部分。以往PSCI多依赖VCI动物模型来进行病理机制研究、药物研发等。随着学者们对PSCI概念的提出和深入探讨,我们发现两者的病理特征和主要受损害的认知区域并非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尝试建立具有PSCI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VCI实验动物模型有多种类型,PSCI研究模型应区别于VCI动物模型。本文对VCI和PSCI的特征和受损的认知域进行介绍,从构建模型的角度总结和初步评价了常见VCI和PSCI实验动物模型,尝试为VCI和PSCI的研究提供有用建议。
    • 许可; 安晓雷; 李晓宾; 郭靖; 李传玲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因素的风险模型。方法选取收治的13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采用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估患者VCI情况;收集患者相关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ACI患者发生VCI的影响因素;构建并检验相关因素风险模型预测ACI患者发生VCI的效能。结果134例ACI患者中,78例(58.209%)发生VCI;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卒中后抑郁、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可能是ACI患者发生VCI的影响因素(OR>1,P0.280,有一定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ACI患者发生VCI的相关因素风险模型拟合度满意。结论ACI患者发生VCI受脑白质疏松、卒中后抑郁、Hcy水平升高因素的影响,构建的风险模型预测ACI患者发生VCI的准确度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