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酱
虾酱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158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看世界、凯里学院学报、渔业致富指南等;
虾酱的相关文献由4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华、林飞、王建辉等。
虾酱
-研究学者
- 张立华
- 林飞
- 王建辉
- 肖宏
- 励建荣
- 原永广
- 宁静恒
- 张超
- 戴玲瑛
- 方秀君
- 熊寿遥
- 王德才
- 王晓东
- 王立梅
- 石敏
- 袁丽
- 高瑞昌
- 齐斌
- 刘宇
- 刘远平
- 姜维
- 尹利昂
- 李世杰
- 李兆杰
- 杨锡洪
- 樊燕
- 王德斌
- 王玲燕
- 王超
- 王鑫
- 翟恩林
- 胡世伟
- 苑宁
- 薛长湖
- 袁玮
- 解万翠
- 贾丽娜
- 邵仁东
- 丁原洲
- 万立美
- 乔长晟
- 付万冬
- 何儒刚
- 何入勇
- 傅光明
- 刘书成
- 刘亚萍
- 刘慧婕
- 刘树青
- 刘辉
-
-
罗美燕;
刘唤明;
香江;
蒋嘉慧;
洪鹏志;
邓楚津;
高平
-
-
摘要:
【目的】分离鉴定广东省湛江市水域养殖虾为原料制作的传统虾酱发酵过程中的风味菌株,分析其发酵能力,开发虾酱风味微生物资源。【方法】利用传统纯培养方法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头酱中分离风味微生物,分析菌株的生长性能以及产酶能力;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菌株发酵虾头酶解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分离出的菌株FELA1、FELA2和FELA3经鉴定,分别为深海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和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菌株FELA1、菌株FELA2和菌株FELA3最大耐受盐质量分数分别为12%、21%和15%,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25、30和35°C。水解圈法分析可得,菌株FELA1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FELA2仅能产蛋白酶,菌株FELA3仅能产脂肪酶。GC-MS分析表明,添加菌株发酵酶解液的酮类、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FELA1发酵液中烃类、胺类和吡嗪吡啶类物质减少,FELA2发酵液中烃类物质和胺类物质均增加,FELA3发酵液醛类含量增加最多,但胺类物质明显减少。【结论】添加分离菌株发酵能有效增强酶解液的风味。
-
-
陈依淼;
刘伟;
于泽;
牛雅宁;
姜宝杰
-
-
摘要:
黄骅市特产虾酱味道鲜美独特,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发酵水产调味品.为了探究虾酱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情况,该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7株细菌.通过对细菌的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这17株菌中有7株属葡萄球菌,10株属格氏乳球菌.研究结果表明,10株格氏乳球菌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酸能力.17株菌中,5株菌对氨苄表现出非常强的抗性,另有4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文章对获得的17株菌进行分离和研究,为今后在调味品生产中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
-
于靖;
杨锡洪;
谢静雯;
卢宽;
解万翠
-
-
摘要:
降低组胺及提高风味是快速发酵虾酱产业化面临的瓶颈问题.为探讨甘氨酸对快速发酵虾酱中组胺生成的抑制作用及风味品质影响,本研究以新鲜虾头为原料,添加Pichia gilliermondii、Aspergillus niger及Lactobacillus planticola(1:3:5)的复合菌相发酵剂,检测添加甘氨酸后组胺含量变化,追踪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安全指标影响,感官评定及电子鼻分析虾酱品质及风味.结果表明,甘氨酸的添加对组胺生成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向虾酱中添加2%、4%和6%的甘氨酸分别使组胺含量降低了29.53%、31.16%和34.98%,随甘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虾酱中AA-N含量增加,pH降低,菌落总数维持在3.77~4.15 lg(cfu/g)之间,产品安全性良好.甘氨酸添加量为4%时,含硫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传感器响应值增大,增强了虾酱的特征性风味,提高营养及感官风味水平.定量添加的甘氨酸,既提高了产品的风味品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胺含量,保障产品安全性.
-
-
王志敬
-
-
摘要:
记得在一部美食纪录片中,一位名导说过:“美食的记忆就像胎记一样,只有至亲才知道它在哪里。”闭目回味,哪一种美食,能够如胎记一样深深烙印在黄骅人心中呢?是奢侈昂贵难得吃上一次的大梭子蟹吗?是走亲访友欢聚时刻桌上的大对虾吗?是到了妈妈手里翻腾出金灿灿光芒的油炸鳎目尖吗?是,也不是。他们都太夺目,太出风头了,很多时候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看到它们华丽的身影。
-
-
田亮金;
朱薇薇;
蔡岩;
张冬冬;
姜柳;
张倩;
关博元;
王世锋
-
-
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潜在促生长及拮抗病原菌能力的水产动物益生菌,本研究在分离和筛选的基础上,从虾酱中获得6株菌,经测序和分子鉴定后,进一步评估了其耐人工胃肠液性能、自凝集率、表面疏水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表明:这6株菌均产酸和不溶血,其中A20、B3、B47和B89的产酸能力较好,可使发酵液pH降低1.5;A20、A27、A35、B47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水解圈大小在4mm以上;A20和B3对5种鱼类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抗菌圈直径H(mm)和菌落直径C(mm)的比值H/C超过1.5;16S rRNA测序鉴定表明,A20、A27、B3和B89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A35和B47则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和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进一步的实验表明:A20、A27、B47和B89具有较强的耐人工胃液能力,菌株存活率在60%左右,A27在肠液处理后的存活率高达90%;A20和A27于各个时间段的自凝集率都高于其他菌株,24 h时达到了98%;A35和B89在三种溶剂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疏水活性;A20对21种抗生素敏感,敏感率最高为80.7%.综合以上结果,巨大芽孢杆菌A20具有优良的益生潜能,可将其用于后续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和利用.
-
-
李文亚;
刘洋;
李宁;
郑晓卫;
桑亚新;
孙纪录
-
-
摘要:
为改善虾酱的生产工艺,系统研究商品化蛋白酶制剂对虾酱发酵期间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测定虾酱的pH值、氨基酸态氮、丙二醛、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虾酱中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Spearman分析虾酱发酵期间细菌群落与主要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加入蛋白酶制剂的虾酱在发酵期间氨基酸态氮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有所提高,在缩短发酵时间同时可能也会导致虾酱品质的下降.加入酶制剂后对生物胺并无明显影响.虾酱样品共获得313864条有效序列,1279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加入酶制剂后显著影响虾酱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虾酱的细菌丰富度.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中黄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而加酶组中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加入蛋白酶制剂后,芽孢杆菌属增加,乳球菌属减少;主要优势菌群包括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和乳球菌属,影响虾酱质量和理化性质.因此,外加蛋白酶制剂对虾酱发酵期间的细菌群落组成、丙二醛、挥发性盐基氮和氨基酸态氮有重要影响,为改善虾酱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
-
徐文欢;
吴若菡;
李采婵;
吕静;
纪超凡;
梁会朋;
孙泽平;
林心萍
-
-
摘要:
以传统虾酱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虾酱中的酵母菌,并对其碳源利用特性进行评价。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虾酱中的酵母菌,扩增其26S rDNA序列,确定酵母菌种属,结果显示,虾酱中共含有4种酵母菌,分别属于胶红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丝孢酵母和汉逊德巴利酵母。通过碳源同化试验,对所分离酵母菌的碳源利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碳源利用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葡萄糖=蔗糖>氨基葡萄糖>山梨糖醇>甘油>甘露醇>柠檬酸>乳糖>壳聚糖。其中,葡萄糖和蔗糖可支持所有酵母菌生长,其余碳源不同程度地支持酵母菌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挖掘虾酱中的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
-
-
-
摘要:
有多少朋友认为虾皮真的是"虾皮"?其实它可不仅仅是虾的皮,而是一只只实实在在的小海虾,它们一般是由中国毛虾干制而成的。由于体小壳薄肉嫩,不易储存和运输,常常直接干制成"虾皮"或发酵做成“虾酱”。在物流和保鲜手段不发达的旧时,这种因富含游离氨基酸而具有鲜甜滋味的调味品,也给中式菜肴增添了海洋的风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