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胺

组胺

组胺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4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21篇;相关期刊564种,包括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2015年福建省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4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等;组胺的相关文献由45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平常、何韶衡、欧德渊等。

组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1 占比:69.0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1.25%

专利文献>

论文:521 占比:29.70%

总计:1754篇

组胺—发文趋势图

组胺

-研究学者

  • 杨平常
  • 何韶衡
  • 欧德渊
  • 罗晓星
  • 陈忠
  • J·P·爱德华兹
  • 杨金易
  • 王国卿
  • M·W·穆塔希
  • 文卡特斯瓦卢·贾斯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浩然; 沈佳佳; 胡康睿; 李昌键; 谢林; 王广基; 梁艳
    • 摘要: 首次采用双重吸附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同时定量分析生物基质中组胺及其前体组氨酸的方法。内标为2,5-二羟基苯甲酸(DHB),血浆和脑组织匀浆液经3倍乙腈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并采用氨基色谱柱(ODS-SPXBridge®Amide)对目标成分进行分离分析,以0.1%甲酸和1 mmol/L甲酸铵水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质谱检测采用ESI离子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定量分析。为了提高检测的专属性和准确度,首次对生物基质采用活性炭和方解石进行双重吸附;并以吸附后的基质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组胺及组氨酸在定量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满足生物样本分析要求,该方法不仅可用于生物样品中组胺和组氨酸的同时定量分析,还为其他内源性物质提供了共性的检测技术。
    • 朱翠翠; 王海英; 赵玉莹; 徐莹; 汪东风
    • 摘要: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在某些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为获得用于鱼露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菌,从天然发酵鱼露中采用双层显色培养基法初步筛选出不产生物胺的菌株,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高效组胺降解能力的菌株MZ5。经鉴定该菌株为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该菌株在组胺质量浓度10~200 mg/L、乙醇体积分数0~5%、pH 5~7、NaCl质量浓度0~8 g/dL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组胺降解活性。当初始组胺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7时,组胺降解率高达98.61%。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对乙醇、pH、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作为发酵制剂,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发酵食品生物胺降解剂提供理论基础。
    • 刘宗科; 邹鹏; 李浩浩; 严平生
    • 摘要: 为了揭示我国商业腐乳中生物胺存在形式和水平,采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我国市售的20个品牌白方腐乳和20个品牌红方腐乳中的生物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售的腐乳中存在的主要生物胺为酪胺、组胺、腐胺、色胺、β-苯乙胺和尸胺,其平均含量分别为73.7 mg/kg、43.7 mg/kg、38.5 mg/kg、27.7 mg/kg、5.4 mg/kg和5.4 mg/kg;每种生物胺在白方腐乳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红方腐乳(P<0.05),前者的酪胺、组胺、腐胺、色胺、β-苯乙胺和尸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后者的1.6、1.9、3.4、3.3、2.3和3.0倍;且每种生物胺的水平在同一类型不同品牌腐乳之间均呈现高度差异化。
    • 李琳; 谷永胜; 何伟亮; 王贺波
    • 摘要: 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有关,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组胺诱发的血管搏动性头痛与偏头痛特征类似,并在神经源性炎症和伤害性感受的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既往的研究未能明确组胺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且组胺1型受体和组胺2型受体的拮抗剂用于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性证据不足、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目前鲜有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组胺3型受体(histamine 3 receptor,H_(3)R)和组胺4型受体(histamine 4 receptor,H_(4)R)的发现,一系列实验研究提示H_(3)R、H_(4)R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可能在偏头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组胺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郑晓骏; 陈旭青; 蒋中秋
    • 摘要: 过敏性鼻炎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临床疾病之一,中医和西医在认识和防治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曾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和探索,并不断将各种治疗手段运用于其治疗,有效控制了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程演变。现阶段,单纯运用中医或西医手段治疗过敏性鼻炎均存在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近年来,临床工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优势逐渐凸显,对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性及可复制性的进一步临床验证可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必要参考。
    • 王艺月; 姜竹茂; 钱婧; 戴俊健; 章建浩; 严文静
    • 摘要: 为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贮藏过程中生鲜鱼肉品质的影响,该文采用不同电压(40、50、60和70 kV)的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对生鲜鱼肉进行预处理,随后将样品置于4°C、相对湿度为85%的条件下贮藏,检测样品中微生物数量(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总数)及理化品质[颜色、pH、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感官品质和组胺含量]在贮藏期间的变化,并分析组胺含量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可有效抑制生鲜鱼肉中微生物的增长速度,且处理电压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对照组菌落总数在第4天时超过阈值(6 lgCFU/g),40 kV和50 kV处理组到第6天超过阈值,60 kV和70 kV处理组在第8天超标。另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会提高样品TBA及感官评分。此外,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生鲜鱼肉在贮藏期间组胺积累速率低于对照组,且始终低于国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生鲜鱼肉鱼组胺含量变化与其他品质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技术能有效延长鱼肉货架期4 d,同时有助于减少鱼肉组胺积累及维持鱼肉品质;由于生鲜鱼肉在感官可接受范围内存在组胺超标的风险,因此对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时应同时结合多个指标判断。
    • 罗倩; 鲁迨; 黄晨涛; 石星波
    • 摘要: 建立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吸附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比色传感方法特异性检测组胺的方法。利用组胺的双重作用,1)能与其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暴露AuNPs表面;2)多余组胺中的咪唑环结构能取代AuNPs表面的柠檬酸根离子,破坏AuNPs间的相互静电作用,导致聚集现象,进而引起从红到蓝的颜色变化,从而实现组胺的定量检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度计考察AuNPs的吸光度变化,得出比色方法的检测限为8.89 nmol/L,线性范围为50 nmol/L~1.2μmol/L(R^(2)=0.999)。同时,利用手机成像样品,并利用Image J软件分析各样品的红(R)、绿(G)、蓝(B)各通道的值,选用G/R作为检测信号,得出RGB方法的检测限为24.91 nmol/L,线性范围为150 nmol/L~1.0μmol/L(R^(2)=0.997)。此外,该方法对组胺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两种信号输出方式在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82%~102.27%、98.96%~102.89%;在鱼肉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77%~108.92%、88.96%~109.82%。本方法简单、快速、便携,尤其RGB方法无需借助精密仪器,即能实现现场即时分析样品的需求,以期该方法能推广于高灵敏监测动物源性食品的新鲜度。
    • 姚晓曈; 徐斐; 叶泰; 袁敏; 刘振民; 喻东威
    • 摘要: 建立了基于二胺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双酶显色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组胺与腐胺含量的方法。取10mL牛奶样品,加入10mL 2%(质量分数)硝酸铅标准溶液,混匀,再加入20mL 0.1%(质量分数)三氯乙酸标准溶液,混匀,离心,取上清液,将溶液pH调至7.2,得到待测样品溶液。移取1.0g·L^(-1)二胺氧化酶标准溶液100μL,加入100μL待测样品溶液,于50°C水浴中反应15min。反应结束后,依次加入1.0g·L^(-1)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准溶液50μL,0.5g·L^(-1)四甲基联苯胺标准溶液200μL和2mol·L^(-1)盐酸溶液50μL,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体系的吸光度。结果显示:样品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又变为黄色;组胺、腐胺的浓度分别在2.5~150μmol·L^(-1)和5~200μmol·L^(-1)内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分别为0.6522μmol·L^(-1)和1.1341μmol·L^(-1)。对空白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组胺和腐胺的回收率分别为80.5%~88.3%和89.5%~92.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2.5%~4.4%和4.4%~5.1%。
    • 邓鸿杰; 谭娟; 陈绍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白果内酯对组胺诱导的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细胞周期蛋白D1(AKT/NF-κB/cyclin D1)信号通路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ASMC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胺对ASMC细胞增殖的影响。将ASMC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处理)、组胺组(100μmol/L组胺)、低剂量白果内酯组(100μmol/L组胺+2μmol/L白果内酯)、中剂量白果内酯组(100μmol/L组胺+4μmol/L白果内酯)和高剂量白果内酯组(100μmol/L组胺+8μmol/L白果内酯),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0μmol/L比较,100、1000μmol/L组胺处理下ASMC细胞OD值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组胺组ASMC细胞OD值、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及细胞中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随着白果内酯的处理及剂量的升高,ASMC细胞OD值、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及细胞中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果内酯可以抑制组胺诱导的ASMC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NF-κB/cyclin D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杨伟金; 陈婉姬; 杨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健脾膏促进大鼠回肠收缩的作用机制与可能的物质基础。方法:以大鼠离体回肠肌为标本,运用生物肌能实验系统,分别以阿托品、西替利嗪及新斯的明为工具药,考察小儿健脾膏对各工具药组大鼠离体回肠收缩的影响。结果:浴槽中加入小儿健脾膏后,阿托品对大鼠离体回肠收缩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西替利嗪对大鼠离体回肠收缩幅度影响不大,但浴槽中加入西替利嗪后,小儿健脾膏对离体大鼠回肠收缩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小儿健脾膏与新斯的明促进大鼠离体回肠收缩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小儿健脾膏促进大鼠回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机制与其具有M受体样和组胺样作用有关;并且其所含类M受体激动剂样物质和类组胺样物质是促进大鼠回肠收缩的重要物质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