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83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48579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解剖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相关文献由304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敬军、夏作理、何晓英等。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7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8579 占比:99.76%

总计:349403篇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发文趋势图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研究学者

  • 张敬军
  • 夏作理
  • 何晓英
  • 冯玉静
  • 李娜
  • 李小刚
  • 李玲
  • 李锋
  • 杨涛
  • 袁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国栋; 郑美妍; 张鹏; 王振超; 金利新
    • 摘要: 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角质化对脊髓的修复再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何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角质化到一个合适的程度,以使其充分发挥正作用是脊髓损伤的一个研究重点。目的:观察脊神经后根切断对大鼠脊髓后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3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与实验组(n=30)。分离暴露实验组大鼠左右侧第3,4腰椎神经后根,切断左侧第3,4腰神经后根(实验组手术侧),右侧不做处理(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2,4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第3,4腰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后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后角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脊神经后根切断后1,2周,实验组手术侧感觉神经元的细胞核和胞浆均发生变化,术后4周神经元出现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其数量于术后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2,4周的感觉神经纤维数量少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术后1,2,4周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多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实验组手术侧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于术后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1,2,4周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β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脊神经后根切断可引起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增强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 谢兴奇; 胡伟; 屠冠军
    • 摘要: 背景:如何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元和轴突修复与再生,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难点。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ABC可通过介导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降解,增强轴突的再生和可塑性;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抗凋亡、调节免疫反应、增强神经元再生能力等途径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CD63、Alix表达。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硫酸软骨素酶ABC组、联合组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向损伤局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术后2 h,外泌体组、联合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每隔2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脊髓损伤后第1,3,7,14,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第14天每组取6只大鼠经灌注取材做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茶托样”,大小不均;CD63、Alix呈阳性表达;②与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相比,联合组BBB评分高,脊髓损伤区面积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降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升高(P均<0.05);③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能抑制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轴突的修复与再生。
    • 谢兴奇; 胡伟; 屠冠军
    • 摘要: 背景:如何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元和轴突修复与再生,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难点.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ABC可通过介导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降解,增强轴突的再生和可塑性;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抗凋亡、调节免疫反应、增强神经元再生能力等途径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CD63、Alix表达.取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硫酸软骨素酶ABC组、联合组用微量注射器直接向损伤局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术后2 h,外泌体组、联合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每隔2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脊髓损伤后第1,3,7,14,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第14天每组取6只大鼠经灌注取材做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茶托样",大小不均;CD63、Alix呈阳性表达;②与模型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外泌体组相比,联合组BBB评分高,脊髓损伤区面积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降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升高(P均 < 0.05);③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能抑制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轴突的修复与再生.
    • 马冬冬; 王林甲; 乔鹏飞
    • 摘要: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趋化因子配体(CC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4~2021-05我院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放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GFAP、转化生长因子(TGF-β)、CCL-18水平,观察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FAP、TGF-β、CCL-1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可以降低患者体内GFAP、TGF-β、CCL-18水平,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进而控制病情,同时不增加毒副反应。
    • 孔妍; 邹伟; 关睿骞; 刘双岭; 陈奥; 崔乃松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即STAT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干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神经功能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9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共5组,每组各18只。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评定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针刺、康复和针康法干预治疗,于治疗第6小时、3天、7天、14天分别采用Zea-Longa’s级标准评分和mN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脑组织GFAP、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表达和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脑组织抗体—磷酸化蛋白质激酶(phospho-Janus kinase 1,p-JAK1)、P-STAT3蛋白表达。结果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的Zea-Longa’s级标准评分和mNSS评分在第3天、7天、14天时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且各组评分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可见,各治疗组大鼠在干预治疗后的脑组织GFAP、EGFR阳性细胞计数和mRNA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以针康组为最低。WB结果可见,各治疗组大鼠在干预治疗后的脑组织P-JAK1、P-STAT3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且以针康组为最低。结论针康法干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该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GFAP/STAT3通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实现的。
    • 廖诗为; 王春阳
    • 摘要: 目的: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变外周血中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20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诊治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的mRNA指标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全部研究对象的外周血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指标变化;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急性期与非急性期的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外周血TGF-β、IL-10的mRNA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外周血TGF-β、IL-10的mRNA指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非急性期比,研究组急性期的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非急性期相比,研究组急性期外周血TGF-β、IL-10的mRNA指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变急性发病期CD19+CD24^(high)CD38^(high)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受损,数量显著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赵春刚; 曹昌萌; 何洋; 温瑶
    •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SAE,将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SAE组和非SAE组,记录2组患者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体温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高尿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8 d死亡率及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脓毒症患者发生SAE 28例,SAE发生率为4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E组患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伴高尿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占比、28 d死亡率高于非SAE组(P<0.05),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高于非SA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升高、高水平GFAP、NSE、S100β及伴高尿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SA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发生SAE与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偏高及伴高尿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密切相关。
    • 景原媛; 马伊; 王凯; 刘竹青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对急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程序性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ec-1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个组大鼠左眼采用前房灌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将眼压升至11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60 min,制备急性高眼压缺血-再灌注模型;Nec-1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4 mmol/L Nec-1和二甲基亚砜各2μl。造模后7 d,摘取各组大鼠实验眼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胸腺细胞抗原1(Thy-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 d,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均变薄,RGCs层细胞排列疏松,内核层细胞减少、排列紊乱,外核层细胞正常或变大;与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Nec-1处理组大鼠神经纤维层厚度及RGCs数量均明显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大鼠Thy-1染色阳性RGCs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Nec-1处理组大鼠Thy-1染色阳性RGCs数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增多。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吸光度(A)值分别为47.209±15.311、116.220±18.194、116.382±19.020和92.818±10.236,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5,P<0.001),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A值均明显升高;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A值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ec-1对急性高眼压大鼠RGCs的程序性坏死有抑制作用,可促进RGCs存活。
    • 张高炼; 郭建辉; 曾敬; 李敏; 陈锐; 张晓宁; 刘姗姗; 梁韡斌
    • 摘要: 目的研究草果知母汤对戊四唑诱导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CK)/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草果知母汤低剂量组、草果知母汤中剂量组、草果知母汤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戊四唑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草果知母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5 mL/kg、5.0 mL/kg、10.0 mL/kg的草果知母汤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海马组织Bax、Bcl-2、Caspase-3 mRNA水平,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小体水平,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RECK、GFAP、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AKT水平。结果与癫痫模型组比较,草果知母汤各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 mRNA水平、RECK及p-AKT水平升高,Bax、Caspase-3 mRNA水平、GFAP蛋白水平及海马神经元凋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指标变化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海马神经元尼氏小体染色明显改善。结论草果知母汤能够降低戊四唑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RECK/GFAP/AKT信号通路有关。
    • 张莎莎; 沈洁
    •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以及对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2例脑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灸联合tDCS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分、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量表(RBMT)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下肢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P300潜伏期、P300波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清GFAP、BDNF和NT-3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LOTCA评分、RBMT评分、FMA上下肢功能评分、MBI评分、P300潜伏期、P300波幅、MoCA评分、Vmean、Vmax、PI、GFAP、BDNF和NT-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LOTCA评分、RBMT评分、FMA上下肢功能评分、MBI评分、P300波幅、MoCA评分,以及BDNF和NT-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Vmean、Vmax加快,而P300潜伏期缩短,PI和GFA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tDC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