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针康法

针康法

针康法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7579篇;相关期刊24种,包括黑龙江中医药、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康复医学论坛等;针康法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强、朱路文、张立等。

针康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7579 占比:99.95%

总计:167655篇

针康法—发文趋势图

针康法

-研究学者

  • 唐强
  • 朱路文
  • 张立
  • 李季
  • 王艳
  • 叶涛
  • 李宏玉
  • 关莹
  • 邢艳丽
  • 王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崔振华; 林夏妃; 陈永敏; 林烨; 李关羽; 宋振华
    • 摘要: 背景:针灸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有效缓解脑缺血患者症状,目前有关两者联合治疗是否对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障、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控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n=12)。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针刺组用头穴丛刺干预,康复组进行任务导向性跑台训练,针康组同时给予头穴丛针刺和任务导向性跑台训练干预,干预14 d。观察造模后4 h及1,7,14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检测干预14 d后大鼠脑含水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丝蛋白200、排斥指导分子a)表达,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4 h及1,7,14 d,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障碍,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P<0.05);②与同时段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康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有所改善(P<0.05),而针康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P<0.01);③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丝蛋白200表达上调(P<0.05),排斥指导分子a表达下调(P<0.05);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且针康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④提示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可通过刺激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再生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
    • 孔妍; 邹伟; 关睿骞; 刘双岭; 陈奥; 崔乃松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即STAT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干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神经功能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9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共5组,每组各18只。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评定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针刺、康复和针康法干预治疗,于治疗第6小时、3天、7天、14天分别采用Zea-Longa’s级标准评分和mN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脑组织GFAP、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表达和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脑组织抗体—磷酸化蛋白质激酶(phospho-Janus kinase 1,p-JAK1)、P-STAT3蛋白表达。结果干预治疗后,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的Zea-Longa’s级标准评分和mNSS评分在第3天、7天、14天时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且各组评分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可见,各治疗组大鼠在干预治疗后的脑组织GFAP、EGFR阳性细胞计数和mRNA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以针康组为最低。WB结果可见,各治疗组大鼠在干预治疗后的脑组织P-JAK1、P-STAT3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且以针康组为最低。结论针康法干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该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GFAP/STAT3通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实现的。
    • 唐强; 王雪; 穆姿辰; 张世强; 朱路文
    •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针康法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2)和针康组(n=12),分别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和针康法干预。对照组纳入10例年龄等基线信息与脑卒中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受试者。干预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并对受试者进行fNIRS检查。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计算脑皮质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皮质(PMC)及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C)的功能强度变化及偏侧化指数(LI)。结果干预前,康复组和针康组FMA-L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4周后,两组FMA-LE评分均显著提高(t>3.770,P0.05);干预后,康复组和针康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提高(t>2.178,P<0.05),其中针康组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增强(P<0.05),针康组SMC区LI提高(P<0.05);针康组FMA-LE评分变化量与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579,P<0.05)。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SMC的非对称性激活。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患侧PMC的激活增强有关。
    • 唐强; 张世强; 尹侠; 李宏玉
    • 摘要: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不断攀高,治疗后患者常伴有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针康法作为中风后康复的一种有效策略,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它是指将头穴丛刺治疗脑源性疾病的优势与现代康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本文介绍了针康法的定义、指导思想及临床应用,并对其治疗中风的康复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促进血管再生、抑制细胞凋亡、控制炎症反应、重塑神经血管单元、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以便为中风后的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 冉茂花; 赵小娟; 王璐; 李季; 张立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康法对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功能的影响,海马区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康法治疗慢性脑低灌注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设为假手术组,其余48只建立CCH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区形态结构和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区GAP-4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搜索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细胞间排列密集齐整,细胞和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细胞数量及神经元的丢失有所缓解,GAP-4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其中针康组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低灌注所致的认知功能减退,且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或康复训练,这可能与上调大鼠海马区GAP-43蛋白水平表达有关。
    • 孔妍; 刘双岭; 关睿骞; 崔乃松; 陈奥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干预效果及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健康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5组,每组各18只。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评定造模成功后分组给予针刺、康复及针康法干预治疗。于治疗第6 h、3天、7天与14天分别进行改良的Bederson s神经功能评分,于治疗后TTC染色观察脑梗死灶面积,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分布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Beclin1、LC3-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点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Bederson s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Bederson s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模型组降低,并在第3天、7天和14天时呈现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TTC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可见,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脑梗死百分比和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计数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计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针康组的脑梗死百分比和阳性细胞计数为最低。Western blot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Beclin1、LC3-Ⅱ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大鼠的Beclin1、LC3-Ⅱ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针康组大鼠降低最为明显。结论:针康法可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大鼠神经损伤,发挥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保护作用。
    • 赵彬; 张金朋; 李宏玉; 杨可钦; 唐强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和针康组(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头穴丛刺治疗(针康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Fugl-Meyel运动功能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差异,HAMD与BDNF、VEGF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评分、Fugl-Meyel及MBI评分、BDNF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Fugl-Meyel及MBI评分、BDNF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HAMD评分与BDNF呈负相关(r=-0.571,P=0.000);HAMD评分与VEGF呈负相关(r=-0.551,P=0.000)。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其抑郁状态好转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VEGF水平有关。
    • 陈静; 曾超; 李辉; 唐强; 朱路文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康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PSD)运动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障碍、负性情绪的疗效.方法:将4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音乐治疗,治疗组在音乐治疗同时加用头穴丛刺治疗,均治疗12周.于干预前和干预12周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脑功能分析仪评价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抑郁状况、脑内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临床治疗后患者FMA评分、BI指数、MMSE、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SDS评分显著低于患者治疗前评分(P<0.05).结论:针康法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改善抑郁症状和5-HT水平,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 罗鑫; 胡非非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康法治疗.治疗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SFMA)评估病人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下肢SFMA评分、BB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康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杨赫; 唐强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小鼠脑缺血后脑损伤功能恢复和炎性因子产物的病理变化,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康法调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因子释放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只小鼠作为假手术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针刺组术后24h予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术后24h予跑台训练,针康组术后24h予跑台+循序渐进电动跑台训练,一次/天,共14天.于脑缺血后3d、7d、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康组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mNSS评分降低(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下调小鼠脑缺血后血清中IL-6、IL-10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