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序性坏死

程序性坏死

程序性坏死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25019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广州国际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研讨会、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等;程序性坏死的相关文献由7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兰、王勇强、姜石松等。

程序性坏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5019 占比:99.96%

总计:525204篇

程序性坏死—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景原媛; 马伊; 王凯; 刘竹青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对急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程序性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ec-1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个组大鼠左眼采用前房灌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将眼压升至11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60 min,制备急性高眼压缺血-再灌注模型;Nec-1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4 mmol/L Nec-1和二甲基亚砜各2μl。造模后7 d,摘取各组大鼠实验眼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胸腺细胞抗原1(Thy-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 d,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均变薄,RGCs层细胞排列疏松,内核层细胞减少、排列紊乱,外核层细胞正常或变大;与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Nec-1处理组大鼠神经纤维层厚度及RGCs数量均明显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大鼠Thy-1染色阳性RGCs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Nec-1处理组大鼠Thy-1染色阳性RGCs数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增多。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吸光度(A)值分别为47.209±15.311、116.220±18.194、116.382±19.020和92.818±10.236,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5,P<0.001),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A值均明显升高;Nec-1处理组GFAP平均积分A值较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ec-1对急性高眼压大鼠RGCs的程序性坏死有抑制作用,可促进RGCs存活。
    • 周刚; 吴辉; 刘滴; 李云曌; 张栋
    •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且预后不良的特点[1]。来自欧洲的一项流行病调查显示,CV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中指出我国CVD死亡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位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首位[3]。CVD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凋亡、自噬及坏死等。既往研究认为,细胞自噬和凋亡是主动的可调节的细胞死亡方式,而细胞坏死是被动的不受调节的细胞死亡方式。
    • 苏天; 温鹏; 黎祥涛; 崔红旺
    • 摘要: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坏死样形态特点,又受到死亡信号的调控。当细胞凋亡被抑制时,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在细胞内通过受体相关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配体(MLKL)信号触发程序性坏死,导致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机体的许多生理调节过程,而且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在骨质疏松、椎间盘退行性变、脊髓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今后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吴梦婷; 白冰心; 徐浩铨; 范宇恒; 唐努尔·布尔列斯; 张亚楼
    • 摘要: 目的探究程序性坏死与氟诱导的人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人成骨肉瘤细胞系(Saos-2)体外培养,并用不同浓度的氟化钠(0、5、10、20、40 mg/L)干预以建立氟致成骨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中T-SOD、GSH、MDA的含量。结果实验组中T-SOD的活力及GSH的含量均低于相同染氟条件下的对照组(P<0.05);T-SOD的活力及GSH的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两者存在明显负相关(-1程序性坏死发生与氧化损伤有关。
    • 徐启龙; 汪洋; 李先根; 肖勘; 肖世平; 魏伟群; 刘玉兰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脂多糖(LPS)刺激对断奶仔猪空肠形态结构、炎症反应和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2头平均体重为(7.07±0.57)kg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LPS刺激组,每组6头。预饲9 d后,LPS组腹腔注射100μg/kg BW的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LPS注射4 h后将所有仔猪麻醉屠宰,取空肠样品待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仔猪空肠绒毛严重萎缩,并大量脱落,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黏膜RNA/DNA显著下降(P<0.05),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DNA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4、P=0.095);空肠炎性细胞因子环氧合酶2(COX2)、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LPS刺激造成了断奶仔猪空肠损伤和炎症,同时激活了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
    • 杨彩霞; 杨敏; 王根林; 李亚南; 雷智琦; 李莲
    • 摘要: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HC-11细胞)并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Ctrl)组、TNF-α(T)组、TNF-α+CHX(环己酰亚胺)(TC)组和TNF-α+CHX+Z-VAD-FMK(Caspase家族抑制剂)(TCZ)组。向细胞中加入TNF-α(20、50、100 ng·mL^(-1))、CHX(4μmol·L^(-1))、Z-VAD-FMK(20μmol·L^(-1)),分别处理12 h和24 h,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及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处理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 ng·mL^(-1) TNF-α(T-100)处理12 h后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01),50 ng·mL^(-1) TNF-α(T-50)和100 ng·mL^(-1) TNF-α(T-100)处理24 h后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所有TC和TCZ处理12 h和24 h后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T、TC和TCZ处理后细胞呈不同程度死亡;与对照组相比,T组和TC组Bax/Bcl-2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T组和TC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而TCZ组Caspase-8 mRN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TC组和TCZ组RIP3、MLKL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01),但只有TCZ组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RIP3、MLKL和p-MLKL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且p-MLKL/MLKL蛋白表达比值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TCZ组细胞内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断裂等坏死细胞所具有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C组和TCZ组PGAM5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01),TCZ组PGAM5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TC组和TCZ组Dr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升(P<0.01)。[结论]TNF-α和TNF-α+CHX处理均可诱导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凋亡,TNF-α+CHX+Z-VAD-FMK处理可诱导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
    • 迟俊鹏; 蒋峻宇; 廖俊进; 刘涵睿; 赵辉
    • 摘要: 程序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坏死方式,研究表明,程序性坏死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有紧密的相关性。本文对程序性坏死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机制,综合靶向程序性坏死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 郑天成; 郭俊; 孙宪昌
    • 摘要: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模型组和Nec‑1+LPS组。对照组动物黑质内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2μL,腹腔内连续注射NS 2 mL/kg14 d;LPS模型组动物黑质内注射LPS 2μL(5μg),连续14 d腹腔内注射NS 2 mL/kg;Nec‑1+LPS组动物黑质内注射LPS 2μL(5μg),连续14 d腹腔内注射程序性坏死特异阻断剂Nec‑1(2 mg/kg)。通过行为学检测PD模型是否制备成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数量、小胶质细胞数量与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黑质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量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RIP1)与RIP3的表达量变化。结果皮下注射阿扑吗啡可诱导LPS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旋转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ec‑1+LPS组大鼠的旋转行为较LPS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组大鼠患侧纹状体内DA、DOPAC及HVA明显减少;黑质内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伴有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大量丢失,而应用Nec‑1能显著改善LPS注射导致的上述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注射后大鼠患侧黑质内IL‑1β及TNF‑α、RIP1与RIP3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Nec‑1干预组动物IL‑1β(P<0.01)、TNF‑α(P<0.05)、RIP1(P<0.01)与RIP3(P<0.01)表达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P1/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与LPS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程序性坏死可作为治疗中枢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潜在靶点。
    • 刘志超; 钱周旸; 王英男; 王慧明
    • 摘要: 骨关节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进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尚未有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一种高度促炎症的细胞死亡模式。近年研究结果显示,程序性坏死相关因子与骨关节炎的进展密不可分,如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促进各类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募集巨噬细胞,促进骨关节局部炎症;抑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可减少关节细胞死亡及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减少软骨破坏。本文综述了骨关节炎中程序性坏死的调控机制,以期进一步揭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 陈钦亮; 汪洋; 李先根; 周贝; 王丹
    • 摘要: 试验旨在探究脂多糖(LPS)刺激对断奶仔猪肝脏形态学、炎性细胞因子及细胞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12头平均体重为(7.09±0.9)kg的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6头。预试14 d后,LPS组腹膜注射100μg/kg BW的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LPS注射4 h后将所有仔猪麻醉屠宰,取血液和肝脏样品待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仔猪肝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表现出大量肝细胞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核溶解、固缩,肝细胞空泡化;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肝脏组织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具体表现在肝细胞核膜破裂,染色质外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膜破裂,线粒体溶解及线粒体自噬;LPS组中血浆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升高(P<0.05);LPS刺激后能提高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P<0.05);肝脏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包括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PGAM5)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HMGB1)的mRNA表达量在LPS刺激下也升高(P<0.05);LPS组中肝脏组织的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关键基因RIP1、RIP3和MLKL的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LPS刺激造成了肝脏损伤和炎症,同时激活了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