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1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11621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相关文献由1436位作者贡献,包括海涌、袁文、侯树勋等。

椎间盘退行性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1621 占比:99.92%

总计:512027篇

椎间盘退行性变—发文趋势图

椎间盘退行性变

-研究学者

  • 海涌
  • 袁文
  • 侯树勋
  • 李放
  • 于秀淳
  • 李利
  • 王华东
  • 黄伟敏
  • 冯刚
  • 史亚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逊路; 梁龙; 韩涛; 孙凯; 谢瑞; 金哲峰; 朱立国; 冯敏山; 于杰; 魏戌; 展嘉文; 高春雨; 银河
    • 摘要: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力学刺激可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多个关键蛋白(包括β-catenin、GSK-3β蛋白等),但其是否通过调控髓核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的:阐明持续负载压力诱导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应特点,探讨力学因素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机制.方法:获取7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脊柱运动节段,采用自主研发的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模型,根据不同大小的持续负载压力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0 kg)、低压力组(0.5 kg)、中压力组(1 kg)、高压力组(3 kg);再选取最优持续负载压力组(对照组),分别采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剂SB216763(激活剂组)及抑制剂ICG001(抑制剂组)干预,连续干预3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DAB染色、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观察髓核细胞和功能.实验方案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中压力(1 kg)下髓核细胞存活率较高;3 d时持续负载压力可明显诱导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②与对照组相比,激活剂组中髓核组织内髓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形态规则、髓核中纤维组织和瘢痕不明显;β-catenin及聚集蛋白聚糖蛋白表达水平较高、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髓核组织内髓核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多成梭形、髓核中纤维组织及瘢痕较明显;GSK-3β及β-catenin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聚集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④结果说明,持续负载力可通过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髓核细胞影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进程.
    • 叶嘉杰; 姚啸生; 戚晓楠; 郑浩; 于红卫; 路翀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椎间盘退行性变造成的下腰痛已经成为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基础研究表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本质不仅是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之间的失衡,还有炎症反应的不断进行。而这两种生物学进程均需特定的信号通路介导,特别是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通路。目前NF-κB通路已经被认为是一些肌肉骨骼疾病中炎症和分解代谢的主要调节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重要性。本文从椎间盘退行性变中NF-κB的激活因素和NF-κB的靶基因为切入点,总结并阐明了NF-κB通路在椎间盘退行行性变中的作用。
    • 孔鹏; 谭洪栋; 张建新; 汲长蛟; 许良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42例(全椎板组)。其中改良Topping-off组,男15例,女27例,年龄28~80(59.57±11.85)岁。全椎板组,男14例,女28例,年龄45~82(64.26±9.1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周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周随访。改良Topping-of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全椎板组(P<0.05)。改良Topping-off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椎板组(P<0.05)。两组术后12周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Topping-off组术后1、6、12周VAS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2周ODI较术前降低(P<0.01)。全椎板组术后1、6、12周VAS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2周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对比术后1、6、12周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2周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少了融合节段总长度,避免或减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对维持脊柱的正常运动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 潘群龙; 俞海明; 张荣谋
    • 摘要: 目的:探讨单体位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内固定组(传统组)和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组(机器人组)。传统组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44~82(59.7±9.1)岁;机器人组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45~81(61.6±8.8)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时患者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CT扫描评估两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访。传统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99.85±15.79)min,(62.58±10.83)min,(118.33±10.80)ml,(2.5±0.7)d,(9.67±2.13)d;机器人组为(248.53±14.22)min,(19.47±3.51)min,(115.74±9.86)ml,(2.3±0.6)d,(9.44±1.93)d。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OD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为98.8%(2/160),高于传统组的89.9%(16/158)。结论:采用单体位下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比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少,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张强; 刘晓飞; 赵学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腱糖蛋白C(TNC)、β连环蛋白(β-catenin)、Yes相关蛋白1(YAP1)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46例(观察组),因外伤所致腰椎骨折患者16例(对照组),取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免疫组化染色,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TNC、β-catenin、YAP1表达。比较两组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β-catenin、YAP1表达,分析退变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β-catenin、YAP1表达的关系及其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β-catenin、YAP1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退变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表达与β-catenin、YAP1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β-catenin表达与YAP1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ODI评分为(38.39±5.13)分、JOA评分为(13.30±2.80)分,其退变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β-catenin、YAP1表达与ODI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与JOA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退变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TNC、β-catenin、YAP1表达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
    • 罗爱芳; 黄丽; 陈鼎伟; 肖玉辉; 欧阳林
    • 摘要: 目的探讨MRI mDIXON-Quant定量T_(2)^(*)值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9年3月~2019年11月招募年龄19~78岁,进行腰椎常规MRI及mDIXON-Quant检查,纳入标准且图像质量满意的共98例,平均年龄(42.2±17.1)岁。根据Pfirrmann标准将L_(1)/L_(2)~L_(5)/S_(1)椎间盘进行退行性变分级,并采用水-脂分离(mDIXON-Quant)技术定量测量相应椎间盘的T_(2)^(*)值。采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一般线性方差t检验对不同检查者L_(1)~S_(1)椎间盘相应的T_(2)^(*)值与Pfirrmann分级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T_(2)^(*)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据相关系数r判断相关程度。结果L_(1)/L_(2)~L_(5)/S_(1)椎间盘在Pfirrmann分级与T_(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L_(1)/L_(2)~L_(5)/S_(1)椎间盘在Pfirrmann分级与T_(2)^(*)值有相关性,L_(1)/L_(2)和L_(2)/L_(3)呈弱负相关,L_(3)/L_(4)呈强负相关,L_(4)/L_(5)和L_(5)/S_(1)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T_(2)^(*)值随着Ⅰ~Ⅴ组排序信号的变化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Ⅱ~Ⅴ级的T_(2)^(*)值下降明显。结论基于MRI mDIXON-Quant序列T_(2)^(*)值定量评估腰椎间退行性变的程度不仅扫描时间短、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尤其对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定量分析,不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 苏天; 温鹏; 黎祥涛; 崔红旺
    • 摘要: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具有坏死样形态特点,又受到死亡信号的调控。当细胞凋亡被抑制时,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在细胞内通过受体相关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配体(MLKL)信号触发程序性坏死,导致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机体的许多生理调节过程,而且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在骨质疏松、椎间盘退行性变、脊髓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程序性坏死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今后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王灿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术后相邻椎间盘是否发生退行性变分为退变组64例和未退变组56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ODI)评估2组患者胸腰椎功能障碍情况。术后采用MRI检测2组患者椎间盘上位间盘(UD)、下位间盘(LD)。结果术后1年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UD、LD水平相对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退变组患者VAS评分高于未退变组,而UD、LD低于未退变组(P<0.05)。术后1年,对照组出现9例骨折,骨折发生率为14.1%,观察组出现2例骨折,骨折发生率为3.6%,2组患者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8,P=0.047)。结论应用MRI可以评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相邻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程度。
    • 王仓义; 李月河; 钱冬乐; 程军; 贾春岩
    • 摘要: 目的探讨MRI T2-mapping检查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5月我院53例受检者行常规颈椎MRI及T2-mapping扫描,行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2值测定,分析髓核T2值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髓核T2值对Pfirrmann分级的诊断准确度,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段、颈椎间盘节段髓核T2值。结果53例受检者共265个颈椎间盘,MRI髓核T2值随Pfirrmann分级升高而逐渐降低(P<0.01);不同Pfirrmann分级受检者MRI髓核T2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髓核T2值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673,P<0.01)。ROC曲线显示,髓核T2值诊断Ⅰ级和Ⅱ级、Ⅱ级和Ⅲ级、Ⅲ级和Ⅳ级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准确度中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817及0.784。22~30岁受检者中,不同颈椎间盘节段MRI髓核T2值存在明显差异(P<0.01);31~45岁受检者不同颈椎间盘节段MRI髓核T2值明显小于22~30岁受检者(P<0.01)。结论MRI T2-mapping检查可用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评估,髓核T2值具有定量检测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潜能,在疗效评估、病情监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 谢良玉; 曹盛楠; 李华忠; 师彬; 陈元振; 王丹丹
    • 摘要: 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在临床诊疗中十分常见。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包括年龄、遗传、代谢物质的交换、创伤、生物力学等,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压力、牵张力、剪切力、扭转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不同的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大小、频率、作用时间等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该文主要总结了剪切力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前沿研究,旨在分析剪切力对椎间盘各个组成部分退变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为临床诊疗和康复保健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