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3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029268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浙江临床医学、肝脏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5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等;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文献由3026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李青、张颖等。

肝功能损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9268 占比:99.87%

总计:1030620篇

肝功能损害—发文趋势图

肝功能损害

-研究学者

  • 李青
  • 张颖
  • 王曹锋
  • 芮铭安
  • 陈冉冉
  • 严红
  • 彭晓露
  • 彭梅
  • 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长春; 陈军华
    • 摘要: EB病毒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病原之一,原发性EBV感染多伴随着肝功能损害。EBV感染所致肝损害,大多表现为轻中度短暂的转氨酶升高,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甚至肝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EBV相关肝损害一般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类固醇的使用尚有争议。本文拟对儿童EBV感染相关肝损害进行综述。
    • 李芬; 李良; 莫雨灵; 傅小凡; 覃亚勤; 郑子玉
    • 摘要: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中丙型肝炎分布特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收治的131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肝功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合并丙型肝炎组和未合并丙型肝炎组,对比合并丙型肝炎组和未合并丙型肝炎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并分析引发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52例患者发生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发生率为11.60%。合并丙型肝炎组患者性别为男性、年龄段为青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丙型肝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组男性、合并丙型肝炎、饮酒的例数显著高于未发生肝功能损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合并丙型肝炎、饮酒均是引发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中合并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丙型肝炎者,除此之外肝功能损害的发生与患者性别、饮酒也有关。
    • 刘姜艳; 孙军; 茆康卫; 李大雷
    •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为肝功能损害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5例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导致I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肝功能损害将其分为肝功能损害组和无肝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IgA、IgM、IgG、CD19^(+)B淋巴细胞、补体C3、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分析IM患儿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40%(34/85)。两组IgA、IgG、IgM、CD19^(+)、CD8^(+)、CD4^(+)T、CD4^(+)/CD8^(+)及补体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与IgA、IgG、IgM、CD19^(+)、CD8^(+)、CD4^(+)、CD4^(+)/CD8^(+)、补体C3无相关性(P>0.05)。CD8^(+)为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4,P<0.05)。结论IM患儿免疫系统紊乱与并发肝功能损害相关,对免疫功能紊乱患儿应加强监护,早期给予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 关锦兰; 黄泽圣
    • 摘要: 支气管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种累及肺泡和支气管壁炎症。好发于婴幼儿,小儿患肺炎后,会伴有发烧、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本文通过我院临床药师参与1例支气管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发热的儿童药物治疗过程,陈述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1病史资料患儿女,5个月7d,体重4.2kg,因“鼻塞1周,发热、痰鸣2d”由家人抱送入院。入院后查体:T:39.2°C,P:139次/min,R:42次/min,神清,反应可,无紫绀,无皮疹,唇红,咽充血,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量痰鸣音。
    • 支晓慧; 王晓刚; 邵琬迪; 周涛; 杨洛宁; 刘化学
    • 摘要: 目的通过参与1例卡马西平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治疗全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发挥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卡马西平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治疗过程的分析,用药调整,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得到采纳,患者经过系统性治疗及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其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肝脏功能恢复正常,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非常有必要对使用卡马西平的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 李晓端
    • 摘要: 目的:探究规范化药学监护管理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的120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选用常规的药学监护,观察组采用规范化药学监护管理。管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总有效率、总依从率及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ALT、TBIL及AS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规范化药学监护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及依从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有效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杨平平; 孙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94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指标分为肝功能正常组(n=583)和肝功能损害组(n=357),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治疗前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冠状动脉病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等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组比较,性别、年龄、WBC计数、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CRP、ALT、AST、GGT、总胆红素、住院天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PLT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治疗前发热天数短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升高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常见,肝功能损害患儿CRP水平更高,住院时间更长,更易出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总胆红素升高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
    • 胡浩; 李立; 何玲; 李红平
    • 摘要: 干燥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及地中海贫血实属罕见。我院于2018年诊治了一例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干燥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及地中海贫血患者,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故本文简要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加以报道,以期同道重视对该类疾病的诊疗。
    • 金雪锋; 贾晓怡; 张颖; 肖秋林; 王宇豪; 汤卫红
    • 摘要: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收治入院的80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谷丙转氨酶水平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M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脏肿大(OR=6.850,95%CI:1.146~40.950)、高水平IL-6(OR=1.059,95%CI:1.012~1.110)、高水平INF-γ(OR=1.017,95%CI:1.002~1.032)的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增高;较高CD4^(+)/CD8^(+)比值的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风险降低(OR=0.005,95%CI:0.001~0.997)。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预测IM并发肝损害的列线图模型,经评估模型C指数为0.905(95%CI:0.831~0.979),显示预测能力良好;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IM并发肝损伤的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结论肝脏肿大、高IL-6水平、高INF-γ水平、低CD4^(+)/CD8^(+)比值是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IM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概率,为其临床早期识别和预防提供依据。
    • 刘志胜
    • 摘要: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患儿,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下,所有患儿被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患儿人数为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抗感染治疗,以对照组为基础,观察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水平,炎症因子的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各为96.67%(29/30)、83.33%(25/30),则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γ-G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各水平更低,而两组ALB、TP、G水平明显均增大,且观察组各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PC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中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