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热

发热

发热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71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89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6291篇;相关期刊228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大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等;发热的相关文献由46242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蒋国屏、尹新强等。

发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89 占比:29.02%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6291 占比:70.71%

总计:37184篇

发热—发文趋势图

发热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蒋国屏
  • 尹新强
  • 刘建福
  • 郭小义
  • 钟科军
  • 王超
  • 吴立刚
  • 刘团芳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邱新野; 朱晓虹; 刘炜; 张世斌; 张轩齐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患者发热及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且需要接受内镜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96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术前、术后相关感染相关检查结果(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内毒素及细菌血培养).结果 术后发热患者(体温≥37.3°C)共20例,确诊术后感染患者8例.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及首次治疗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抗菌药物预防方案对患者内镜治疗术后感染及发热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首次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或肿瘤的患者、内镜治疗注射点数≥3个的患者为术后感染或发热高危人群.
    • 杨磊; 岳广欣; 樊新荣
    • 摘要: 既往研究多将“阳不入阴”归为不寐病机范畴,而“阳不入阴”在厥逆、发热、老人病等病症中的涵义各不相同。“阳不入阴”在不寐中涵义为营卫循行节律紊乱、阳跷脉盛、阴虚阳越和心肾不交;在厥逆中涵义为阴阳二气不相顺接;在发热中涵义为气浮蒸血和肾阴不足,真阳外浮;在老人病中涵义为肾水亏损,真火裸露。通过辨析“阳不入阴”在上述疾病中的不同涵义,可更加明确“阳不入阴”内涵,正本清源,为“阳不入阴”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万亚楠; 闫若楠; 王雪; 沈文哲; 张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发热合并肺部阴影诊疗思路。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热合并肺部阴影的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通过对一个发热合并肺部阴影患者予以相关检查及治疗后,明确病因后患者病情好转。结论发热伴肺部阴影在临床中很常见,且病因复杂,尽早识别发热伴肺部阴影的病因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减少住院时间。
    • 秦璇; 赵瑞占
    • 摘要: 外感发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医药在退热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对中药石膏气味、归经、功效、历代医家应用经验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分析,认为石膏在抗外感发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味难得退热良药。石膏味辛气凉,可从肌表发散外感邪气;性寒凉质重,可从阳明胃腑清泄外感瘀毒,而发挥退热作用。石膏在中药汤剂中可溶解出多种微量元素,其抗外感发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种微量元素直接抗病毒、抗细菌、免疫调节、抗炎等共同作用结果。
    • 潘星宇; 吴银义; 亢新玉; 杨晓梅; 康福军; 刘尚鹭
    • 摘要: 目的:观察徐黄辟瘟方治疗风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风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复方氨酚烷胺片治疗,观察组应用徐黄辟瘟方内服兼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退热效果、症状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血清IL-6、TNF-α、PCT水平。结果: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恶寒、发热、肢体酸痛、鼻塞、咳嗽等方面,治疗组症状消失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徐黄辟瘟方内服兼雾化吸入可直达病所,能迅速退热,改善恶寒、发热、肢体酸痛、鼻塞、咳嗽等风寒犯肺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 刘润众; 何春水
    • 摘要: 中医古籍中早有发热的表述,这一症状于外感时邪、内伤杂病中皆可出现,且不是单纯的虚证或者实证,往往虚实夹杂,内伤发热更为常见,阴阳、气血虚皆可生热。现代运用中医药治疗发热的比重逐步升高。
    • 刘娟; 张晶; 杨艳玲; 王银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临床特点,为判断和治疗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恩施州各医疗卫生单位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发生药物热相关性报告,对筛选出的283例报告进行用药情况与临床表现汇总分析。结果致热药物主要是中药制剂78例(27.56%)和抗菌药物64例(22.61%)。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共249例(87.99%)。大部分药物热伴发其他症状,其中伴寒战、畏寒199例(42.98%),伴皮损40例(8.64%)。85.87%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7 d内,但最晚可于用药后28 d出现。269例(94.70%)停药后当天体温缓解。结论我州中药制剂和抗菌药为主要致热药物,药物热常伴寒战,但仅少数伴发皮损等过敏症状。
    • 李娟娟; 叶文怡; 吴建浓
    • 摘要: [目的]比较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纳入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系统评价两者治疗各种类型感冒的临床疗效以及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的差异性。[结果]对纳入研究的50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s,RCT)进行统计分析,共涉及病例数6093例。结果显示,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0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07),P>0.05]。亚组分析提示,两者治疗风寒感冒[RR=0.97,95%CI(0.93,1.01),P>0.05]、风热感冒[RR=1.04,95%CI(1.00,1.08),P>0.05]、阴虚感冒[RR=1.02,95%CI(0.99,1.05),P>0.05]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分析提示,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退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差值(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06,95%CI(-0.42,0.30),P>0.05];饮片治疗感冒咽痛时间短于配方颗粒[SMD=-0.66,95%CI(-1.09,0.23),P<0.001]。[结论]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感冒疗效相当,分别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阴虚感冒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退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饮片缓解感冒咽痛时间稍优于配方颗粒。
    • 李怡然
    • 摘要: 疫情当前,“发热”是一件令人相当苦恼的事,就医很麻烦。而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的发热,即使在平常也是一件令人十分困扰的事。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不需要担心的“发热”--功能性低热。先看一个案例:小悦今年高二。疫情过后学校复学,学习骤然紧张,最近半个多月一直莫名低热,其他没啥异常或不适。但小悦爸妈仍然非常焦虑,带着她跑了好几家医院,能做的检查做了个遍,结果却均显示正常。最后,医生说:孩子应该是功能性的发热,估计最近太累太紧张了,回家好好调养,密切观察,有情况再来。
    • 齐振宇; 周刚; 殷军
    • 摘要: 分析了一起腐蚀导致隔离开关触头烧蚀的事件。220 k V某甲线C相合闸不到位,由于三相连杆耐腐蚀性能不足,出现传动卡滞情况,由此产生的发热在正反馈作用下逐步发展,最终导致触头烧蚀情况出现。分析了事故产生的过程,总结了发热的原因为材质和工艺的问题,拐臂、接头材质与铜套之间存在电化学腐蚀。提出了开展温升试验,分析验证导体插入深度的裕度,作为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等处理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