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美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专利文献6938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中国图书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等;
美学问题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宜山、石然、祁聿民等。
美学问题
-研究学者
- 王宜山
- 石然
- 祁聿民
- 邢建昌
- 陈辽
- 冯光钰
- 刘伟林
- 刘志一
- 古维迎
- 姚君喜
- 宋伟
- 庄锡华
- 张奎志
- 张英娥
- 彭修银
- 施建业
- 曾庆富
- 杨恩寰
- 杨成寅
- 江建文
- 王一川
- 王德胜
- 王纾
- 祝秉权
- 罗凯
- 艾斐
- 茅原
- 蒋孔阳
- 邹广文
- 郑雪来
- 陈望衡
- 韩锺恩
- 马白
- 高云涌
- B.H.扎哈罗夫
- CHRIS HARRIS
- G.W.霍普金斯
- 丁
- 万健
- 万斯洛夫
- 下牧建春12
- 丘斐远
- 乐山
- 乔峥
- 于皓
- 代茂堂
- 令
- 何国华
- 何屹
- 何新
-
-
唐堂
-
-
摘要:
1950年至2000年,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艺术终结的概念源于黑格尔,后由阿瑟·丹托进一步发展。在该理论中,人类艺术可以被概括为模仿、意识形态与后历史阶段三个发展时期。其中,模仿阶段与意识形态阶段旧艺术的终结是由于新艺术形式的产生。艺术终结问题的开创者黑格尔和丹托对于这一问题有各自的看法,但在美学视角上达成了共识。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性的哲学问题,其研究对象为艺术,因此关于艺术终结的问题也是美学的问题。
-
-
吴炫;
蔡甜甜;
闫淑
-
-
摘要:
在生命力对生命感觉、意志、情感差异进行捍卫并产生文化创造力的意义上,中华生命力美学以改造传统儒道美学和西方生命美学的美学问题为宗旨,旨在从中国儒道文化轻视和排斥的生命力之历史和现实中提出自己的美学问题:一是从历史上汉民族外受侵略、内受奴役,个体生命不能捍卫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尊严,从而失去战斗力的历史中提出“生命强大”与“国家强大”的关系问题;二是来自对中国文学经典如《山海经》《国风》《乐府民歌》等崇尚生命力的优秀文化进行总结,提出尊重生命力关联创造力的现代性问题;三是针对先秦诸子受制于《易经》凶吉思维使生命感受大同形成哲学利益问题小异之局限,从捍卫生命复杂性的生命力入手提出区别先秦哲学的超功利问题;四是对当代青年柔化、宅化和网络愤化现象进行生命力强弱的审视性分析,从而指出生命力外柔内强是中国现代个体建设的基础。
-
-
郭德波
-
-
摘要:
我们都知道《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中,记录的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大约有1400多人。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是复杂的。他们不是"千貌一律"的,每一个人物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精神诉求和性格特征。因为角色不同,他们在《左传》中所承担的"戏"的分量和容量也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物和读者仅仅是"一面之缘",有的则是"时常见面"(在某个时间段)。这些人物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自然界的树叶一样,千叶千面,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左传》在叙述或描写人物时,有大量的文字内容涉及到美学问题。
-
-
韩锺恩
-
-
摘要:
“2020上海音乐学院第三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国际讲坛”,于2020年8月24-28日在上海通过腾讯会议线上演讲方式进行,特别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参与演讲,共同讨论音乐美学与音乐学、音乐史的关系,以及中国艺术传统、西方哲学家论音乐,等等。在此,发表若干篇经过整理的演讲录。
-
-
顾广梅
-
-
摘要:
文学应该怎样与现实、与生活发生关联?是"镜子说"、反映论还是表现论?是直面现实式的书写还是迂回撤退式的表达?是用沉重之笔还是用轻逸之笔来摹写现实生活中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或者说是"以重写重"还是"以轻写重"?还可能有哪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凸显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界和研究界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召唤着作家、读者和研究者一起积极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自然会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风格和审美品格的确立,并为未来的文学时空留下可参照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
-
刘成纪
-
-
摘要:
20余年来,西方以康德为背景对于时间、空间审美特质的讨论,重新定位了美学的学科边界。与此相应,中国古典时代对于时间、历史、记忆的认识,由此也获得了作为美学问题被讨论的新可能:首先,中国古典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时间意识来自对土地、自然生命特质的体认。
-
-
王涛
-
-
摘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朱光潜先生以八旬高龄“重理美学旧业”,给热衷美学的青年朋友写了十三封关于美学的信(即《谈美书简》),对大家比较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等作了通俗而详尽的解释,这成为当时“美学热”中风靡一时的读物。
-
-
晏晨
-
-
摘要:
近年来,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空气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不断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逃离大城市"成为流行口号的背后,是年轻人无奈而现实的选择,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相比,以高度现代化和先进都市生活方式著称的大城市似乎已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光环。与此同时,人们往往结合自身经验对城市文化形象和美学细节提出要求,无论是对各地标志性建筑的品头论足,还是对道路两侧店铺统一招牌表达的不同声音,都表明美学问题已日益成为城市规划发展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
-
王大桥
-
-
摘要:
视觉政治作为当代感觉政治/感知政治中的重要一维,无论是主观感觉的构成结构还是感知方式的表达,都彰显着社会性的生成因素与政治性的运作机制。基于当代法国左翼美学思想的叠合性及其理论的内部差异,其视觉政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旨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阿尔都塞以降的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有力地推动了美学政治或政治美学的理论发展.
-
-
赵毅衡
-
-
摘要:
用符号与符号学来讨论艺术与美学问题,自古有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极其深刻的符号美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关于象征、比喻、反讽等符号修辞的论说,严羽《沧浪诗话》、郭熙《林泉高致》和汇集禅诗诸说的《五灯会元》等,许多中国典籍论及艺术与符号学,鞭辟入里,难以管窥。至今学人不断回顾,要透解还需大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