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美学

政治美学

政治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美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9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等;政治美学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铁生、骆冬青、张盾等。

政治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3.6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398 占比:96.26%

总计:3530篇

政治美学—发文趋势图

政治美学

-研究学者

  • 胡铁生
  • 骆冬青
  • 张盾
  • 李河成
  • 孙琳琼
  • 张维
  • 李石
  • 周赟
  • 姜辉
  • 尹燕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孙琳琼; 王馨雨
    • 摘要: 立足对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国内研究现状的整体把握和理论反思,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新自由主义政治体系下的不平等现实,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进展,致力为当代中国政治美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刘崧
    • 摘要: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中庸”的赞美。古今解者一方面把“中庸”理解为民之日用常行,一方面又认为民缺少此日用常行久矣,这种解读包含着根本性悖谬。“中庸”在《论语》中以孤例出现,给阐释工作带来了困难。由语法、字义等建构起来的语义逻辑,是阐释工作必须遵循的内在原则,也是破解阐释困难的根本出路。基于孔子原话的语法梳理,特别是“民鲜久矣”的句法分析,可以推定“鲜”字不可训为“稀少”,只能训为动词义的“鲜活”。孔子以“中庸”界定由民之生存活动建构起来的具有“普遍妥当性的日用常行”,“中庸”成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民德,进而评估政德的美政原则,也是一切美政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根据。政治秩序植根于社会秩序,而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创生社会秩序的本源。秩序落实为德行而生生日新,人民亦赖之而生生日新,此之谓“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及后儒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孔子运思的政治哲学视野。
    • 张科晓; 李文莉
    • 摘要: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也为人类的减贫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脱贫攻坚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特色,是当代政治实践的成功范例,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总结和阐释。政治美学是从美学视角出发对政治的指导思想、组织构架、制度体系以及执行效果等方面呈现的审美特质予以学理性关照的专门学问。在政治美学的视域中,中国的脱贫攻坚无论其规模、速度、影响和成就都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是新时代政治美学必须予以关注和阐释的重要课题。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思想,也是脱贫攻坚最典型的审美特征;政治领袖是脱贫攻坚的总指挥和灵魂人物,在脱贫攻坚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情感是脱贫攻坚的无形投入,在脱贫攻坚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从政治美学角度予以深入阐释。
    • 李忠超
    • 摘要: 明清以来传统文学批评观念认为王绩《野望》是纯粹的写景抒情之作,并不指涉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批评实践上,较多侧重于对其隐逸主题的诠释,从而一定程度上轻视了《野望》创作主题蕴含的政治隐喻。王绩《野望》不单是写景抒情之作,也是表达其政治美学理想的兴寄之作。传统批评观念认为,《野望》尾联用典“采薇”政治阐释是附会之说,却并不能完全抹杀其创作主题的政治抒情性。恰当引入政治美学批评,有助于我们澄清对《野望》创作主题的认识误区,加深我们对中古时期士族传统、士人文学精神的认识。
    • 易冬冬
    • 摘要: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是刘成纪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力作。作者以其更趋周延的美学和艺术观接引中国传统文化,写出了一部既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又融入了世界美学和艺术体系的大作。可从四个方面系统地理解该作:作者的艺术观、选择先秦两汉的重要性、艺术观念的特质、该作所彰显的"史"的特点。这四个方面相互涵摄,贯穿全书。该作折射出一种政治美学研究路径,符合先秦两汉的历史本相,与中国美学研究的"心性路径"不同。
    • 曹欣颖
    • 摘要: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在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部市民悲剧剧作。剧本将宫廷政治阴谋与爱情悲剧进行有机联系,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宰相之子斐迪南的爱情气质与尼采的酒神精神不谋而合,这样的酒神式爱情的最终走向体现出席勒的悲剧观及个人政治美学
    • 孙琳琼; 王馨雨
    • 摘要: 康德和席勒的自由美学理论将对自由的讨论和美学思想相结合,是20世纪前期审美政治的热点议题.朗西埃美学研究从自由转向对平等的讨论,在赋予观众解放的实践活动中寻求审美平等的可能性.整体把握朗西埃哲学谱系中独特的艺术政治,将其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进行类比研究,在审美经验的作用下给予艺术创作充分的自由,为美学平等实践提供预设参考方案.
    • 席格
    • 摘要: 传统礼乐,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注定其与强调审美自律的现代性美学理论难以契合.而受中国"救亡图存"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现代性美学理论向历史延伸时不得不作出调整,以期激活礼乐资源,并使其转入现代美育.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和朱光潜等关于现代美育与礼乐关联的论述,便是如此.但现代性美学与礼乐之间的理论错位,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束缚了美学通史的礼乐研究.纵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通史著述,或悬置礼乐,或从不同维度书写礼乐,却难以形成礼乐美学的系统性论述.近年来,随着美学史研究范式的调整,礼乐美学史研究获得了巨大拓展空间.在此还原与呈现礼乐美学史本相的过程中,礼乐审美精神发掘理应成为核心性内容.
    • 张妤静
    • 摘要: 目的梳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运动时期,用于革命宣传海报的传播环境、表现形式与政治含义。方法以政治美学为切入点,将“审美平等”“感性共同体”等左翼学者理论诉诸于“五月风暴”运动海报的媒介分析,通过对海报的风格、色彩、隐喻与符号阐释,探析视觉作品背后的政治符码含义。结果从客体媒介环境与主体海报表达两方面阐明六八时期革命海报的政治内涵。结论“五月风暴”海报招贴的创作与传播,表层是特殊时期法国民众对西方资本主义与时任政府反叛与对抗行为,中层是群众反抗与革命精神的物化,深层乃是通过将艺术技艺与艺术审美的适度削弱,拉近大众与文艺的距离,通过艺术的观看、评论、鉴赏平等完成广义上的“审美平等”,从而构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共同体。
    • 张科晓
    • 摘要: 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