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轻逸

轻逸

轻逸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13814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理论界等; 轻逸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许锦钿、史元明、向林等。

轻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13814 占比:99.25%

总计:13918篇

轻逸—发文趋势图

轻逸

-研究学者

  • 许锦钿
  • 史元明
  • 向林
  • 吴宜平
  • 夏季风
  • 夏烈
  • 廖宇蓉
  • 杨天松
  • 江离
  • 钟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潇
    • 摘要: 以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为研究对象,以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原理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结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从小说轻逸的文本表现、艺术形式、意义价值三个层面考量,分析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并进一步思考人之为人的特性、人存在的意义等形而上问题。
    • 吴宜平; 江离
    • 摘要: 我们把“江南”看成一个文化想象的共同体,而不是单纯地域上的概念。首先,它是文化的商业化趋向中最难被波及的领域,其次它处于社会规训等技术统治较为松动的末端。这种自然与野性的特征恰恰提供了一种比较自由的书写向度。江南诗人基于敏锐的身体感知,结合细腻、精确的修辞,形成了一种轻逸的风格,这种以身体感知为主导的诗歌向度体现了不同于“政治-伦理”的视角,形.成了“生命-审美”的特殊形态,这对于抵抗社会新的时空基准感知框架所带来的同质化,抵抗越来越强大的技术力量在微观领域对人的规训,具有独特的意义。
    • 顾广梅
    • 摘要: 文学应该怎样与现实、与生活发生关联?是"镜子说"、反映论还是表现论?是直面现实式的书写还是迂回撤退式的表达?是用沉重之笔还是用轻逸之笔来摹写现实生活中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或者说是"以重写重"还是"以轻写重"?还可能有哪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凸显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界和研究界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召唤着作家、读者和研究者一起积极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自然会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风格和审美品格的确立,并为未来的文学时空留下可参照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 吴聪灵
    • 摘要: 若你曾仔细凝视过冬天的树,便会发现,以虬枝在天空挥洒水墨的它们,潇洒轻逸。若你在树旁站立过,就能感觉到,树下的根系通达延展,正在汲取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树比人类更能理解"沃土"的含义。于是,你便不敢轻易将这形态谓之干枯。人家分明是在归藏蓄势,分明是开启春天——地下之冬,即地上之春。这是一体两面,人以一端观之而分荣枯,于树而言,四时轮转,生机从未停止。
    • 朱金萍
    • 摘要: 一株白茶在清水中修行三月,雪花已化,待嫁的向阳花均已化好新娘彩妆。对一路灼灼桃花火热的心事视而不见,我必须赶在雾霾尚未侵蚀我的肺腑,世俗的尘埃尚在我的皮肤外游离之时,快马加鞭,抵达一座茶庄。一株白茶来自深山,将色彩一淡再淡,将心事一清再清。觅一杯清清的山泉,将冰肌玉骨轻逸飘灵于一只印花的瓷碗,探寻一杯水曾经浑浊的前世。
    • 三毛
    • 摘要: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 摘要: 日常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哲学主导着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这是充满着轻质化、碎片化属性的时代语境决定的。洪治纲的《论新世纪小说的轻逸化审美追求》正好抓住了小说创作潮流中的这一现象,不仅从小说的叙事形式,也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了作家们以轻击重的写作方式。受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影响,新的传播形式以强大辐射力开启了对经典文学的重造,李静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活与主体塑造》关注B站弹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情况,分析了当下年轻群体的电子社群接受模式,论题较为新颖,方法也比较前沿。
    • 丁祖荣
    • 摘要: 白日将尽,终将步入夜色,一个活色生鲜世界就此展开。夜色纯净。此时不行走在塔克拉玛干,并终将在炽热的沙子上,安放身心,于天地凝望、私语,你所有的爱恋都是苍白的。面对苍苍茫茫的昆仑山,夜色是巨大的身影。不置身于中,头枕大地,面朝无垠的星空,你终将一生抱憾。夜色沉沉,水流或轰鸣,或淙淙。夜色,晶莹透明,轻逸缥缈。偶有夜暗如墨,旭日终会唤醒并层染。在高原,身心的融合,注定将夜色注入永久的灵魂。
    • 李新艺
    • 摘要: 以当代中美女性诗人中的普拉斯和翟永明为代表,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并在创作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但基于女性的共同经验,她们的创作又代表了当代女性诗歌的一些共性。她们在其诗歌中所传达的黑暗意识,不仅是女性生命体验的必然呈现,亦是基于女性诗学原则的独特表达。立足于文本,回归文学的本质,对女性诗歌中黑暗意识的重新阐释,是提供一个建构当代女性诗歌整体风貌的文学视角,也是对当代女性诗歌批评的充实完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