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7篇、专利文献90篇;相关期刊486种,包括读书、东方艺术、书城等;
米兰·昆德拉的相关文献由73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谦、李凤亮、刘英梅等。
米兰·昆德拉
-研究学者
- 赵谦
- 李凤亮
- 刘英梅
- 张志忠
- 邵建
- 敬文东
- 曾宪文
- 蒋方舟
- 余华
- 姜瑜
- 孙君飞
- 安东
- 茹比
- 龙瀛
- 丁香
- 余杰
- 分分
- 刘爽
- 刘荣明
- 吴畏
- 吴锡平
- 周泽雄
- 姜广平
- 孔璐琛
- 孟会强
- 孟伟
- 常小静
- 庄洒
- 廖楚宣
- 张容
- 张悦然
- 张洪德
- 徐怀谦
- 拐了
- 李丹
- 李唐
- 李奕然
- 李悦池
- 李浩
- 李维
- 杨晓河
- 格非
- 殷孟霞
- 殷文朔
- 殷素珍
- 水木丁
- 洪治纲
- 王桂荣
- 王竹君
- 王艺漩
-
-
赵谦
-
-
摘要: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颜色词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它们在烘托氛围、表露情感、创造环境、映射心理、揭示性格、凸显题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审美新领域。相较而言,高频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更加丰富多元,中频颜色词次之,低频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则较单一。以昆德拉全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颜色词的象征意蕴,可以为作品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
周悦
-
-
摘要:
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作家在乡愁书写中呈现出认知与表达上的差异。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体现出西方文明的特征,他对于乡愁的态度总体来说是负面的。余光中则代表性地体现出中国人乡愁之情的深厚。他的作品体现出对于乡愁的正面态度。通过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更能以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促进世界文明的融合共进。
-
-
李莹倩
-
-
摘要: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存在主题创作的又一佳作。在作家看来,世俗世界通常把追求不朽看作是超越死亡的、确定自我存在价值的方式。通过具体分析阿涅丝与洛拉两姊妹对待不朽截然相反的态度与人生走向,作家完成了对不朽的沉思,并指出了人类存在应有的状态。凭借小说特有的言说方式,米兰·昆德拉告诉人类要重拾个体的价值,重归本真的存在。
-
-
赵谦
-
-
摘要:
对比米兰·昆德拉在“捷克时期”和“法国时期”的小说发现,其中的叙事艺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叙事主题方面,政治和音乐是捷克时期小说中的重要母题,而到了法国时期,流亡主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叙事结构方面,捷克时期的小说复杂多变,到法国时期则变得简约随性。此外,相较捷克时期,昆德拉在法国时期越来越淡化对创作技法的关注。梳理昆氏叙事艺术的流变历程,可以为作品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
-
余欢欢
-
-
摘要: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道,“让小说去细细探索并且保护人的具体的生活,对抗‘存在的遗忘’;让小说可以永恒观照‘生活世界’。”[1]这是作家记录时代特有的方式,也是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因为“作家是个公民,要就社会和政治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参与其时代的大事”[2],这种责任与使命决定了作家们热衷于书写现实,李诗德也不例外。
-
-
陈蔼玲
-
-
摘要: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在文学生涯中脱离政治背景、开启存在之思的转折点。文章主要论述米兰·昆德拉《不朽》中的三重自我实验,作者在小说中尝试了三条自我发展路径:受审者被动受封不朽,追逐者主动靠近不朽,局外人力求自我与不朽脱节。三类自我是作家在无数个可能性中涤选出来的,它们被实验性地结合在同一个复杂世界中与不朽缠斗,都受到了不朽的反作用。
-
-
王跻丹
-
-
摘要:
田园牧歌这个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描写田园牧歌生活的著作,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牧歌作为重要主题之一,与其他主题如“轻与重”“记忆与遗忘”等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风貌。昆德拉式的牧歌与传统牧歌的区别在于:他对于牧歌的存在及实现并不确信,由此促使他对消除冲突、实现牧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探寻——融入群体、退出群体、抛弃自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昆德拉始终都是一种怀疑的、消极的态度,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答案。
-
-
缪克构
-
-
摘要:
米兰·昆德拉有部长篇小说叫《慢》,里面写到:“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逛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
-
胡泳
-
-
摘要:
海德格尔提到所谓“诗意的栖居”,但诗意,其实是需要警保的。诗歌一直自认为是对世界进行判断,自我陶醉和自行公义的领地,所以雪莱才会说,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在米兰·昆德拉看来,诗人的思维与极权同构,二者都蔑视凡庸的生活,追求崇高的人生意义,这些意义对他们来说是确凿无疑的。昆德拉亲眼目睹了“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时代,也就是说,极权主义只有在刽子手的谋杀本能可以被诗人转化为神话和神秘主义的地方才能生存。
-
-
殷文朔
-
-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它探讨了"媚俗""轻与重""灵与肉"等诸多话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爱情态度.从主客体角度分析男主人公托马斯的主体形象对女主人公特蕾莎客体形象的深刻影响,以及特蕾莎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形象的过程,启示现代女性应成为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主体,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
-
-
-
-
-
-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6-24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洛克米兰醇羟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有下述结构式(Ⅰ),其中:R为苯甲酸基,对氟苯甲酸基,对甲氧基苯甲酸基,对溴苯甲酸基,4,5‑二甲氧基‑2‑硝基‑苯甲酸基,对硝基肉桂酸基,2‑呋喃甲酸基,2‑吡啶甲酸基,6‑氯烟酸基,丁酸基,葵酸基,二甲胺基,二乙胺基,二丁胺基,二辛胺基,苯甲胺基,3,4‑二甲氧基苯乙胺基,1‑四氢吡咯基,1‑咪唑基,1‑吡唑基,1‑吗啉基,1‑哌啶基或4‑甲基哌嗪‑1‑基。本发明具有纳摩尔级的抗结直肠癌、抗白血病及抗乳腺癌的活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