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20674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毕节学院学报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晴、赵谦、小河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20674 占比:99.39%

总计:20800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发文趋势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研究学者

  • 朱晴
  • 赵谦
  • 小河
  • 常小静
  • 张倩
  • 朱亚梅
  • 李悦池
  • 李新美
  • 李颖慧
  • 杨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贵晨
    • 摘要: 拙说“数理批评”是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以渐次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以此理论观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见其有突出的“倚数”编撰特点。主要体现于篇章结构上的“七章”模式并融入音乐因素,人物配置上的“七子”模式,叙述描写上“坚持‘三’的原则”和多用“七/星期”以及“六”“九”等“三”的倍数。同时于语辞、情节、细节与物象等大量运用“重复”,使全书成一种其所自称的“几何结构”“建筑图”或“数学秩序”“数学结构”。其“七章”模式或得自《追忆似水年华》的启发,“七子”模式则是受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其“坚持‘三’的原则”“重复”以及融入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四重奏因素等,虽得自学养,但也应该是受到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倚数”编撰是人类尤其是欧美“数理”哲学和文学“倚数”编撰的杰作,而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的论断,则为拙说“数理批评”之前驱与引领,因此,有理由期待“数理批评”将在世界文学中发现更多如《生命之轻》“倚数”编撰的杰作,并在批评的实践中使理论自身不断得到完善与提高。
    • 赵谦
    • 摘要: 在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伤叙事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失败婚姻的打击、花心男人的滥情和政治风波的影响是导致创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创伤一旦形成,便难以完全消除,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而对于创伤的治疗,当事人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以创伤批评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创伤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以为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马景广
    • 摘要: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遭到了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甚至自己的遗忘。他们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一样,成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局外人。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遗忘了许多。世界因此变得媚俗,悲剧也因而变成了喜剧。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忘记了更多美的存在,得到了一切的时候也便会在同样的状态下感到失去了一切。而且,如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Muss es sein?Ja.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对,非如此不可)一样,客观是无法改变的。因为,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刘益彤; 严建雯
    •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轻"和"重"为切入点,思考哪种生活方式更值得追求.书中特蕾莎作为"生命之重"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萨比娜作为"生命之轻"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由卸下了身上所有的责任.不可否认,这两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性格过于极端,导致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性格的形成原因,为以后子女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将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对特蕾莎和萨比娜的婚恋观念进行分析,并由此解读这两种依恋类型形成的心路历程.
    • 蔺瑞莹
    • 摘要: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问世以来便享负盛名,其女主人公特蕾莎这一形象也负载着作家独特的情怀。本文拟从镜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特蕾莎的母亲、特蕾莎的“理想自我”以及托马斯等他者对特蕾莎自我的建构,明晰特蕾莎在小说中矛盾又孤独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探究作者对人们应当如何演绎生命的思考。
    • 殷文朔
    •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它探讨了"媚俗""轻与重""灵与肉"等诸多话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爱情态度.从主客体角度分析男主人公托马斯的主体形象对女主人公特蕾莎客体形象的深刻影响,以及特蕾莎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形象的过程,启示现代女性应成为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主体,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 殷文朔
    •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裔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它探讨了“媚俗”“轻与重”“灵与肉”等诸多话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爱情态度。从主客体角度分析男主人公托马斯的主体形象对女主人公特蕾莎客体形象的深刻影响,以及特蕾莎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形象的过程,启示现代女性应成为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主体,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 严歌苓
    • 摘要: 在易卜生的《培尔·金特》中,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培尔·金特在想念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
    • 马景广
    • 摘要: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遭到了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甚至自己的遗忘.他们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一样,成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局外人.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遗忘了许多.世界因此变得媚俗,悲剧也因而变成了喜剧.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忘记了更多美的存在,得到了一切的时候也便会在同样的状态下感到失去了一切.而且,如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Muss es sein?Ja.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对,非如此不可)一样,客观是无法改变的.因为,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周珍
    • 摘要: 一、目标与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异化"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了解人在"异化"时的命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2.研读作品,从情节、人物、环境、细节、语言、情感等角度鉴赏作品,挖掘作品的意蕴,积累鉴赏经验,获得审美体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