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灵与肉

灵与肉

灵与肉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2篇、专利文献13468篇;相关期刊535种,包括读书、星星:上旬刊、朔方等; 灵与肉的相关文献由1031位作者贡献,包括一合、周国平、烟雨秦楼等。

灵与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2 占比:7.31%

专利文献>

论文:13468 占比:92.69%

总计:14530篇

灵与肉—发文趋势图

灵与肉

-研究学者

  • 一合
  • 周国平
  • 烟雨秦楼
  • 严歌苓
  • 小几子
  • 王天翔
  • 王鸣久
  • 何林超
  • 杨然
  • 白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徐蕾
    • 摘要: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赋予西方经典哲学命题“灵与肉”以女性主义的新内涵,把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重新语境化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知识女性所面对的精神世界追求与肉体需求之间的两难困境。从处女作《太阳的影子》到《吹口哨的女人》,拜厄特通过塑造不同时代、身份与个性女性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走向,深度演绎了灵与肉的命题,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走向互相成就的平衡关系,其发展变化突出呈现了拜厄特小说中知识女性主题的时代变奏。
    • 周淑茹
    • 摘要: 发表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历经100多年后仍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这部小说主题丰富,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其主题模式进行了解读,一是灵与肉的主题,一是追寻的主题。斯特里克兰在灵与肉的斗争中最终获得统一,在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两个主题是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话题。
    • 张建
    • 摘要: 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既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苦难,也展现了劳动者的温情,而由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牧马人》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较大轰动。其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既展现了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也传承了优秀文学作品。但是,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许多内容必然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电影对小说人物的重新塑造和对主题内容的重新表达,以及文字与影像的转换这三个方面来展现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艺术。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培根铸魂高峰梦,栉风沐雨文学林。《朔方》参与并见证了宁夏文学发展的不凡历程,其办刊史也是宁夏当代文学的发展史。《朔方》创刊于1959年,二十年后,宁夏文学迎来第一次辉煌。本刊1979年第1、2、3、5期在头条位置刊发张贤亮短篇小说《四封信》《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愈浓》《吉普赛人》。1980年第9期刊发张贤亮小说《灵与肉》,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拍摄为电影《牧马人》。张贤亮自此腾飞而起,享誉世界,同时也给《朔方》带来了声誉。
    • 王济民
    • 摘要: 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要素之一。保姆、启蒙人、教育者等角色定位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身份,但并未提及教师是灵与肉共存的人,这遮蔽了教师的人的属性,也掩饰了一些表层现象下的深层机理。幼儿园教师的"加班常态""材料敷衍""情绪波动"等现象的曝光有着其深层的机理,那就是把教师当成了工具和机器,忘记了褪去角色符号的教师是人。从人的视角重新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存在是解弊的可能视角之一。
    • 马燕
    • 摘要: 课魂,顾名思义即历史课的灵魂,关于课魂的界定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笔者认为,课魂是历史课的灵与肉,是蕴含在每一节课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能统摄全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思想主线。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灵魂的烛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出发点,而课魂是一节历史课的灵与肉,引领着学生的学习航向。笔者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以人教版"甲午战争"为课例,就如何确立课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摘要: 如果说水稻塑成了湖北佬的肉身,那么淡水鱼就充盈着九头鸟的灵魂。这灵与肉得益于上天赐予湖北人的"江"与"湖"。"江"是长江和汉江,"湖"则是伴随而生的江汉湖群。两条大江的交汇,滋润出江汉平原上毛细血管一样发达的河网水系。低凹平缓的地形、丰富的降水,又使江汉平原成为孕育湖泊的绝佳母体。千湖之省是面子,江汉湖群是里子。
    • 杨钧淦; 卢武
    • 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中音乐炉火纯青的运用,它打破了音乐只能作为电影“背景”的惯例,将音乐从“幕后”搬到了“台前”。钢琴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宽泛的音域受到了影片导演的青睐。29首钢琴曲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音乐在影片中展现出“给感情润色”“给剧情润色”“给人物润色”“给主题润色”四大润色功能,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 张隆海
    • 摘要: 灵与肉在《浮士德》中堪称统摄全篇的基本母题,它的存在使《浮士德》具备了深广的内涵。灵与肉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对立统一的、彼此促进的关系,二者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探索中,表现出现实性和社会性特点。《浮士德》中存在着两种价值评判体系:希腊式的历史理性主义和基督式的价值理性主义,二者互为补充,突出了《浮士德》中善恶评判的深刻性和辩证色彩,除了体现着丰富的西方传统文化的信息之外,更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新趋向。
    • 冉衡
    • 摘要: 《春潮》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屠格涅夫的作品,与作者著名的长篇小说不同,《春潮》反映的并非是社会政治生活,而是一些永恒的主题.《春潮》中刻画了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少女与少妇,少女形象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永恒女性"形象的传统,在爱情中追求灵魂的和谐统一,是清心寡欲的圣女形象;而少妇常常被认为是屠格涅夫女性形象画廊中的负面性格类型,甚至被贴上"淫荡"、"堕落"的标签.少妇形象体现了屠格涅夫的另一种爱情观.《春潮》中男主人公徘徊在少女和少妇之间,实际上体现了婚恋中灵与肉追求的矛盾性,这也是屠格涅夫爱情宿命论的核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