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矛盾性

矛盾性

矛盾性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5588篇;相关期刊830种,包括法学、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2002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年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矛盾性的相关文献由1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洋、胡元楷、胡文山等。

矛盾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0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588 占比:99.72%

总计:436800篇

矛盾性—发文趋势图

矛盾性

-研究学者

  • 刘洋
  • 胡元楷
  • 胡文山
  • 邱世鸿
  • 颜页
  • 万攀
  • 于静
  • 付示威
  • 任坤章
  • 冯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宇涵
    • 摘要: 叶文洁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核心人物,她既是心存仇恨的反叛者,又是蕴含希望的理想主义者,她所具有的复杂人生经历和多重身份使这一形象充满矛盾色彩.爱与恨、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三重矛盾贯穿叶文洁的一生,三重矛盾相互影响融合塑造出一个聪慧理性、偏执矛盾的反面人物形象,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三体》关于科技与人性、道德与信仰的核心主题.
    • 王奎喜
    • 摘要: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深刻揭示出封建礼教和家族制等传统思想文化对人性的束缚,表达了鲁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狂人”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后诞生的新生命,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象征。鲁迅先生把时代精神寄予在“狂人”身上,用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希望,同时也通过“狂人”的矛盾性,抒发自己内心的复杂意识。通过分析“狂人”身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新旧文化精神的冲突,对“狂人”的思想启蒙作用进行辨析,得出狂人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希望,这一形象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穆瑛
    • 摘要: 英美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作。在作品中哈代将男女性别界限进行模糊处理,同时也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拥有消除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含义。作者在《无名的裘德》中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时,描写的是雌雄同体的性格,哈代通过塑造女性特殊形象,展示出矛盾的心理特征。
    • 张月宜
    • 摘要: 曹丕其人人品和文品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其人品形象矫情自饰,心狠手辣;其诗文情感基调便娟婉约,情谊深挚。现试图从立功和立言的路径差异性给曹丕人品和文品的矛盾以解释。立功和立言本身需求不同,而曹丕对立功立言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倾向性,这些都是影响曹丕人品形象的重要因素。
    • 李韵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二元论、二元性现象已成为中西方音乐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致力于论证二元性现象在俄罗斯艺术音乐、文学哲思视角下的相关含义及内容划分,并以韦伯钢琴奏鸣曲形式中存在的二元性现象为例,旨在通过对韦伯四首钢琴奏鸣曲式二元性问题的分析,揭示二元性现象对艺术音乐领域,尤其是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模式的启示与影响。
    • 陈茜茜
    • 摘要: 基于后现代主义大师罗伯特·文丘里的理论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其代表作母亲住宅展开研究论述,充分挖掘其理论在该建筑各方面的体现,对建筑创作与创新有着现实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 刘富民
    • 摘要: 刘锡鸿是晚清第一批出使英国的外交官之一。他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目睹了英国政治的状况,这推动他对中国政治问题做进一步反思。以往研究在“进步—保守”框架引导之下,或认为刘锡鸿是一个保守思想家,或认为他的思想内涵保存了支持洋务的进步性而与中国专制的保守性思想相矛盾冲突。但从刘锡鸿对中英政治时状的理解以及清代儒学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刘锡鸿对洋务运动的支持与反对两种意见并非是矛盾的,而是他在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理性判断。并且,以刘锡鸿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救亡思潮酝酿了思想的萌芽。
    • 李雨轩
    • 摘要: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指的是小说的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其核心是思想。热奈特的复调理论是从普鲁斯特的小说艺术中概括出来的,认为聚焦形式的变化使得相对于自传叙事者的其他人物的独立性增强,但其理论具有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由于聚焦形式的变化而貌似产生了其他人物的独立性,借助想法相互对照;另一方面,其他人物又从根本上被置于自传叙事者和作者的权威之下,独立性与对话性被消解,只沦为一种表象。两者的比较引向一种理想的创作立场:文学创作本身就应该始终在倾向性和中立性、非公正性与公正性、激情与冷漠等张力之间游移和平衡。
    • 邹婧; 范业红
    •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作为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社会批评家,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享誉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诸多学者都曾以不同的视角对此作品做出研究、发表意见,但是以矛盾的眼光看待此作品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从文中主题之间冲突和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文中相互矛盾的意象为基础,例如人物塑造上的善与恶、主题上的生与死,分析矛盾作用下的美的意境,阐明狄更斯在人物、情节和主题方面对矛盾意象的目的。
    • 慕晓东
    • 摘要: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为评述对象,主要聚焦这座园林的多重景观体验.借助诠释学的解读方法,这些体验可分为形式性体验、综合性体验和矛盾性体验3类.通过矿坑花园的分析性评论,试图深耕景观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以最大限度召唤当代人丰富但被遮蔽的内在情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