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2篇;相关期刊716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5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2003"欧神诺"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等;唯美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吉刚、朱立华、赵鹏等。

唯美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4 占比:88.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162 占比:11.47%

总计:1412篇

唯美主义—发文趋势图

唯美主义

-研究学者

  • 杜吉刚
  • 朱立华
  • 赵鹏
  • 张能泉
  • 薛家宝
  • 李红霞
  • 陈丽
  • 刘茂生
  • 李佳憶
  • 刘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汉丽; 胡勤
    • 摘要: 作家王尔德主要凭借其戏剧、童话、长篇小说和个人经历而闻名,学界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通过解读王尔德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坎特维尔的幽灵》,从"柏拉图式"重复和"尼采式"重复两个方面,分析该小说对外部世界既统一又对立的再现形式,旨在说明王尔德所宣扬的唯美主义表现为对一切事物和观念保持距离,在临摹刻画中不断质疑乃至否定临摹的对象。
    • 谢静
    • 摘要: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把理念转化成行动,让主题墙真正与幼儿形成有效互动并促进其学习呢?一、破除“唯美主义”的惯性思维活动室外一面不起眼的白墙前围着好多孩子,他们一边指点着墙上张贴的纸片,一边热烈地议论着。
    • 周韵宁
    • 摘要: 惠斯勒的一生都行走在冒险的边缘,他走向了一条与当时的画坛之风截然相反的道路。惠斯勒早期沉浸在现实主义中,后期走向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一幕幕美好的画面,形成了浪漫化的审美理想。他将饱受抵触的19世纪英国现代性事物以唯美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现代化,更以热血的行动表示了他对艺术真理的维护,被波德莱尔称为“现代生活中的英雄”。“从现实主义到唯美主义”与“现代生活中的英雄”成为惠斯勒艺术生涯的典型特征。
    • 陈芬
    • 摘要: 谈到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就不能绕过谷崎润一郎。在他的唯美主义世界中,女性是主体,围绕着的大多是两类女性形象:玩具与神。官能美的极致诱惑与日本古典美的永恒,两种女性形象交织碰撞,诠释了谷崎对美的独到见解,由此也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和理念。许多人认为谷崎是想反抗现实创造一个女性主导的唯美世界,然而从他的作品来看,看似是谷崎颠覆了日本的男权社会创造了一个女性主导的世界,背后却始终是男性在操纵着一切。
    • 李云娇
    • 摘要: 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及忠实的维护者,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体现在色彩的描写、词语的运用、修辞及语言的音乐性等方面。本文将以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为例,对其进行探讨。
    • 江雨斯
    • 摘要: 19世纪末,剑桥大学中文教授赫尔伯特·A·翟理斯于1889年翻译并出版了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王尔德在阅读了翟理斯的译本之后,于1890年2月发表了名为《一位中国哲人》的文章。文章中,王尔德对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大加赞扬。同年,王尔德享誉中外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问世,书中明确表达了王尔德艺术哲学观的基本原则。小说中三位浪荡子的形象刻画在多个方面与庄子的“至人”形象有深刻的共鸣。在艺术主客体的转换上,这部作品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体现了王尔德对道家一元论的吸收。本质上说,小说的内涵在于创造具有反叛性、超越性、纯粹性的艺术世界,这种浪荡精神无疑在庄子哲学的影响下得到了升华。
    • 丘睿晨
    • 摘要: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庄子的“心斋坐忘”都具有审美的无功利性,社会心理结构赋予二者摒弃世俗的超越性。现实危机导致的理论情绪悲剧意识使唯美主义与“心斋坐忘”具有弥合地带,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只是选择性亲和庄子的“无为”思想,而与作为庄子道家思想中枢的“心斋坐忘”个体追求产生分离。文化场域和个人性格导致的终极追求视野差异,使唯美主义和庄子“心斋坐忘”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裂痕。
    • 苏凡
    • 摘要: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文学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主人公道林·格雷在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精心雕琢下令无数中外读者深深着迷.百余年来,相关学者在小说的唯美主义内核,《浮士德》原型的致敬,哥特元素的运用及本我超我的探寻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然从自恋主义视角出发的分析批评相对较少.本文以弗洛伊德与拉康的自恋主义学说和镜像理论为基,试沿作品情节发展脉络分析道林·格雷的那喀索斯情结,从而在美学体验中探究主人公的堕落根源.
    • 仝朝晖
    • 摘要: 吴冠中的"鲁迅情结"和同时代许多人相似。从表面的艺术风格看,吴冠中艺术隐含着一个悖论:他后来的艺术面目恰恰背离了鲁迅所倡导的美术道路。吴冠中的艺术肯定不是以主题内容和艺术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而是以画家的创作行为和艺术态度介入现代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吴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形式美",超越了单纯审美的意义,而具有一种语言批评和思想启蒙力道。吴冠中艺术始终介于传统与现代,革新与守护的矛盾状态,影响了他艺术探索的纯粹性和深度。吴冠中艺术所辐射的诸多思考,是其艺术具有无法复写的人文涵义之所在,同样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在关注的问题。
    • 仝朝晖
    • 摘要: 吴冠中的"鲁迅情结"和同时代许多人相似.从表面的艺术风格看,吴冠中艺术隐含着一个悖论:他后来的艺术面目恰恰背离了鲁迅所倡导的美术道路.吴冠中的艺术肯定不是以主题内容和艺术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而是以画家的创作行为和艺术态度介入现代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吴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形式美",超越了单纯审美的意义,而具有一种语言批评和思想启蒙力道.吴冠中艺术始终介于传统与现代,革新与守护的矛盾状态,影响了他艺术探索的纯粹性和深度.吴冠中艺术所辐射的诸多思考,是其艺术具有无法复写的人文涵义之所在,同样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在关注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