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革命文艺

革命文艺

革命文艺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78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5篇、专利文献92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前线、齐鲁学刊、文史哲等; 革命文艺的相关文献由739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王永生、郑松生等。

革命文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5 占比:89.51%

专利文献>

论文:92 占比:10.49%

总计:877篇

革命文艺—发文趋势图

革命文艺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王永生
  • 郑松生
  • 孙国林
  • 曹毓生
  • 李焕之
  • 蒋翠
  • 郝孚逸
  • 雷家军
  • 于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莉
    • 摘要: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创建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教育的先河。鲁艺自建校后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革命音乐家,在这些人当中,既有从苏区奔赴来的文艺工作者,也有从抗战大后方国统区赶来的文艺家,他们经过在陕北的“洗礼”后,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根据地音乐、抗战音乐和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的音乐作品。本文从鲁艺的诞生入手,对鲁迅艺术学院和高尔基戏剧学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鲁艺在教育教学、音乐创作与表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深刻认识鲁艺对革命文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此来反映中国革命文艺发展中的一个侧面。
    • 张武军
    • 摘要: 非常感谢贺老师、何浩兄的邀请。我其实是这次与会者中最紧张的一个,当初看到这次会议议题,我就有些忐忑和犹豫。会议主题是回顾和整理20世纪中国革命中的文学经验,但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尤其是1950—1970年代的革命文艺所涉不够广,这是我当初忐忑、此刻仍然紧张的缘由。和何浩兄交流后,他说我可以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革命文学问题,这是我这几年特别留意和用心的地方。
    • 蒋翠; 雷家军
    • 摘要: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 李佳悦
    • 摘要: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涉及革命文艺发展方向、革命文艺创作要求、革命文艺与政治关系、革命文艺批评标准四个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代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巩固文艺战线,重视文艺工作;要摆正立场态度,坚守“二为”方向;要明确文艺源泉,贯彻“三贴近”原则;要坚持两个“标准”两个“效益”相统一。
    • 李建军; 张福运
    • 摘要: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发展历程中,革命文艺对于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组织工农大众进而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革命文艺的基因既含有外国先进文艺基因,也含有本国优秀文艺基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殊历史背景下,革命文艺对已有的优秀文艺成果进行不断整合,从而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成果。这些成果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 王树荫; 汤垚
    • 摘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思想,明确指出革命文艺的立场、态度和工作对象,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延安为中心掀起了创演新秧歌剧的群众性热潮,新秧歌剧以服务工农兵为基本方针,以大众化民族化为创作原则,以赞扬歌颂为创作态度,成为党改造知识分子团结边区群众的重要媒介、改造民间艺术实施社会教育的有效路径、抗战胜利后进行政治宣传的文化工具。总结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新秧歌剧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冯超; 李继凯
    • 摘要: 在陕甘宁边区文艺发展进程中,“组织起来”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革命话语,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与文艺机构的体制化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时革命文艺(陕甘宁边区文艺、解放区文艺)乃至20世纪中国文艺的创造形态和生成传播。立足于原始文献史料,对中国文艺协会、边区文协、边区文委等文化机构的建立和转型进行梳理,发现在特定社会生存空间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各文艺机构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工作,实践党的意志,完成了身份转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建构和党的意识形态传播。
    • 谢小萌
    • 摘要: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王林,自1946年10月9日至1955年8月12日,在近9年的时间内,先后在日记中写下了多条有关赵树理的文字。考察隐蔽在王林日记中的赵树理书写和叙事,可以看出,王林对赵树理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不以为然到忽然转变的过程。王林的这个转变作为个体的时间段标本,具有普遍意义,恰恰体现了以王林为代表的众多的左翼革命作家,由此前左翼的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向延安的文艺工农兵化的思想转轨,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
    • 仝朝晖
    • 摘要: 吴冠中的"鲁迅情结"和同时代许多人相似。从表面的艺术风格看,吴冠中艺术隐含着一个悖论:他后来的艺术面目恰恰背离了鲁迅所倡导的美术道路。吴冠中的艺术肯定不是以主题内容和艺术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而是以画家的创作行为和艺术态度介入现代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吴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形式美",超越了单纯审美的意义,而具有一种语言批评和思想启蒙力道。吴冠中艺术始终介于传统与现代,革新与守护的矛盾状态,影响了他艺术探索的纯粹性和深度。吴冠中艺术所辐射的诸多思考,是其艺术具有无法复写的人文涵义之所在,同样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在关注的问题。
    • 仝朝晖
    • 摘要: 吴冠中的"鲁迅情结"和同时代许多人相似.从表面的艺术风格看,吴冠中艺术隐含着一个悖论:他后来的艺术面目恰恰背离了鲁迅所倡导的美术道路.吴冠中的艺术肯定不是以主题内容和艺术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而是以画家的创作行为和艺术态度介入现代文化和现实问题的.吴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形式美",超越了单纯审美的意义,而具有一种语言批评和思想启蒙力道.吴冠中艺术始终介于传统与现代,革新与守护的矛盾状态,影响了他艺术探索的纯粹性和深度.吴冠中艺术所辐射的诸多思考,是其艺术具有无法复写的人文涵义之所在,同样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在关注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